層高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層高是指住宅高度以“層”為單位計量,在設計上國家對每一層的高度都有要求,這個高度就叫層高。它通常包括下層地板面或樓板面到上層樓板面之間的距離。[1]
層高影響因素[2]
影響層高的因素很多,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層高與房間大小的關係。在房間面積不大的情況下,層高太高會顯得空曠而缺乏親切感;層高過低又會給人產生壓抑感。同時,冬季當人們緊閉窗門睡覺時,低矮的房間容積小,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也相對提高,對人體健康不利。
二、樓房的層高太高,樓梯的步數增多,占用面積太大,平面設計時梯段很難安排。
三、層高加大會增加材料消耗,從而提高建築造價。
合理確定住宅層高,在住宅設計中具有重要意義。適當降低層高可節省建築材料,減少工程量,從而降低造價。在嚴寒地區還可通過減少住宅外錶面積,降低熱損失。由於住宅中房間的面積較小,室內人數不多,在《住宅設計規範》中規定室內凈高不得低於2.40米。在《健康住宅建設技術要點(2004年版)》中提出居室凈高應不低於2.50米,根據新農村住宅的實際情況,由於建築面積一般也較大。因此新農村住宅的層高應控制在2.8~3米左右。北方地區為有利於防寒保溫,層高大多選用2.8米。南方炎熱地區則層高常用3.0米左右。坡屋頂的頂層由於有一個屋頂結構空間的關係,層高可適當降至2.6~2.8米。附屬用房(如浴廁、雜屋、畜舍和庫房)層高可適當降至2.0~2.8米。低層住宅由於生活習慣問題可適當提高,但不宜超過3.3米。
此外,住宅層高還會影響到與後排住宅的間距大小。尤其當日照間距繫數較大時,層高的影響更為顯著。由於住宅間距大於房屋的總進深,所以降低層高比單純增加層數更為有效。如住宅從5層增加到7層,用地大致可節約7%~9%;而層高由3.2米降至2.8米時,可節約用地8%~10%(日照間距繫數為1.5)。因此在新農村住宅設計時應遵照住宅設計規範,執行有關層高的規定。
建築層高在非屋面層及平屋頂層有不同的計算要求。
①在非屋面層,其層高由建築物各層之間以樓、地面面層(完成面)計算的垂直距離,如圖所示。
②在平屋頂層,該層層高由該層樓面面層(完成面)至平屋面的結構面層計算的垂直距離,如圖所示。
③在帶坡屋頂的屋頂層,該層層高由該層樓面面層(完成面)至坡頂的結構面層與外牆外皮延長線的交點計算的垂直距離,如圖所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