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被洞悉错觉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透明度错觉)

被洞悉错觉(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目录

什么是被洞悉错觉[1]

  被洞悉错觉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自我中心性的知觉偏向,主要表现为当人们意欲向他人传递某些信息或隐藏自身内部状态时,倾向于高估他人对自己内心想法的洞悉水平。

  它是人们高估自己的个人心理状态被他人知晓的程度的一种倾向,表现为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对他人个人心理状态的理解程度,而这种倾向又被称为观察者的透明度错觉。

  它是一种心理错觉,类似于生活在一个透明的鱼缸中的那种状态,它是指我们总会以为自己的表情会清楚地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并会被在场的其他人注意。也就是说,我们会觉得我们的情感对于他人来说很容易看透,但实际上却不是。

被洞悉错觉的测定

  对这种被洞悉错觉的实证研究是Gilovich和Savitsky于1998年开始的。在这项经典研究中,研究者用相互独立的实验证明了被洞悉错觉的存在。

  在其所设置的“谎言识别”程序中,要求被试回答诸如“你访问过的国家的名字”等问题,提示被试实话实说或说谎,被试的任务是识破别人的谎言同时自己也是一名不动声色的说谎者。结果发现,撒谎者估计有48.8%的观察者会正确地指认出他们为撒谎者,而实际上,能正确地观察出他们为撒谎者的观察者只占全部参加者的25.6%,其准确性并没有高出几率水平;自1998年Gilovich及其合作者建立被洞悉错觉研究范式之后,被洞悉错觉在非常广泛的领域被证实。

  在Newton (1990)的博士论文中,他用了一份简单有效的方法测定了这种错觉的存在:那就是你来打出歌曲的节奏让你的朋友们猜是那首歌。

  敲节奏猜歌曲与被洞悉的错觉

  在测试之前,参与者们大都感觉歌曲很容易从节奏中猜出来。一般人认为至少能猜出50%的歌曲。可实际上,却只有3%的歌曲被猜出。

  有人会问了,是不是因为歌曲本身太难,或者敲节奏的人都是五音不全没有节奏感?可实际上,很多歌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且即使节奏感再差的人都能打出拍子的,比如生日歌这种。

  当你给朋友打拍子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歌曲的音调,对于你来说,猜出歌曲的名字简直就是易如反掌,那歌曲的名字就好像已经帖在你的脑门儿上等着你的朋友读出来而已。可你的朋友呢,他其实什么都听不见,听见的只是你用手打出来的简单节拍而已。但是,在我们打拍子的时候,我们却总是忘记这一点。

  于是,这被洞悉的错觉又一次出场了。

  如果仅仅是听拍子猜歌曲这样的事情有些错觉也就无妨了,可惜的是,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也总是有这样的问题。比如,我们写了一封电子邮件,觉得自己的意思已经非常清楚了,可对方还是会错了义。这其实就是在沟通中信息从一个人的头脑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头脑的过程中出现了扭曲,而这种扭曲的来源则是前面提到的被洞悉的错觉。于是,在我们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先不用急火攻心的想要弄明白,对方还是会搞错。有些时候,你的表达/表现并没有你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参透就是了。

被洞悉错觉的来源

  被洞悉错觉的概念最早是由Gilovich等人于上世纪末年提出的。

  Gilovich及其合作者在实验后发现:尽管每个人都会避免自己的隐私泄露于外人,也会尽可能客观地去推测他人探查自己内心活动的程度,然而他们仍然倾向认为自己语言的掩饰、表情的伪装和负罪感的逃避能被人看穿,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这个推测过程中,过高的估计别人对自己的洞悉水平而产生的被“看透”的错误知觉就是被洞悉错觉。由于被洞悉错觉涉及到个体耐于沟通意图的清晰性的认知,因此,研究者们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分别考察“表演者”与“观众”的推测水平的差异,并以此作为被洞悉错觉的强度大小的指标。

  理论来源一: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的不对称性。

  一般来说,社会知觉可分为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等几种。这些知觉并不总是真实和客观的,而是常常会出现知觉偏差。被洞悉错觉这种受知觉主客体以及情境变量的影响而产生的知觉偏差,其理论源头可以追溯到自我知觉和社会知觉不对称性的研究。

  从Cooley的“镜像自我”的报告,到Jonesh和Nisbett有关表演者与观察者在判断上的系统偏差的研究,再到Krueger和GiLbert对“偏向知觉”及其“相应偏向”的研究,及90年代末期心理学家们对个体对自己和个体对他人这两种偏向知觉的差异性研究,研究者们逐渐深化了知觉主体信息沟通的差异性。而被洞悉错觉的研究不仅是自我知觉和社会知觉不对称思想的进一步深化,而且还对这种不对称的本质属性进行了更为动态的描述。

  理论来源二:心理理论与元认知的研究。

  由于被洞悉错觉产生的过程涉及了三种认知成分:

  一、对自己认知体验的认知;

  二、对他人心理活动、内容及情绪体验的认知;

  三、对他人与自己认知间差异的认知。

  由此而言,产生被洞悉错觉的心理过程既包含了对自己心理资源使用的情况,又包含了对他人心理资源的理解,因此,其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来源要追溯到心理理论与元认知的研究。心理理论关注一个人对他人的心理资源的理解,是一种可以预测他人行为的系统。而元认知主要关注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资源使用情况,不但涉及个体对自身思考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涉及到自我深思熟虑的能力及情绪调节系统等心理能力

被洞悉错觉的功能[2]

  从被洞悉错觉的本质――自我知觉和社会知觉的不对称性上来看,其功能具有适应性与非适应性两个方面。进化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们对自己或对他人的很多偏见并不一定都是坏事,这种偏见的产生总会倾向有利于他们适应的价值,是适应环境的结果,具有进化的根源。

  而现代错误管理理论也认为,在不确定条件下,由于“错误肯定”和“错误否定”的不对称性,决策者不可能同时使两类误差同时最小化,

  一类误差概率的减少必然会导致另一类误差概率的增加,这就会促使决策者选择成本较少的一方,由此,适度高估被洞悉水平具有出一定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在人际互动中表现为,可以防止把不想为人知的信息泄露给其他人,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尴尬与非议,此外,这种自我中心式的推测的适应意义在于可以使个体降低社会焦虑的风险

  而另一方面,严重的被洞悉错觉可能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甚至导致自我泄露感的产生,成为抑郁、社会焦虑、妄想等精神疾患的病理机制,从而产生一系列负性情绪体验,如羞愧、不快、后悔、焦虑等

被洞悉错觉的相关实验

  1.谎言透明度错觉

  三位学者在1998年做了一项有关于谎言的透明度错觉实验。39名被试轮流上台回答卡牌上的一个问题。比如,你在用什么牌子的洗发水……(是的,就是这种说谎也不会被发现的问题!)

  如果卡片上写着“Lie”,则这名被试在回答时需要说假话。回答结束后,这名撒谎的被试要估计一下有多少人能够看出自己在说谎。

  结果显示,说谎者平均估计有48.8%的人能看出自己在说谎;但实际上,只有25.6%的观察者发现了他们是在说谎!这一实验结果极显著,p<0.001。

  2.情绪透明度错觉

  他们还同时做了另外一项实验,试图证明:除了想法,我们的情绪也没有那么容易被别人看穿。

  这个实验一共招募了25名被试,其中15人被安排去品尝15杯红色的饮料,其中有5杯的味道很奇怪。他们的任务是尽可能掩饰自己的反应,当喝到味道奇怪的饮料时,不要被观察者发现。

  他们的反应会被录制下来,并拿给10名担任观察者角色的被试观看。这些观察者要从品尝者的反应中判断,到底那杯饮料是味道奇怪的那一杯。

  结果显示,品尝者平均估计自己会被4.91个观察者发现,但实际上,平均只有3.56个观察者对饮料的味道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实验结果也很显著,p<0.005。

  3.演讲透明度错觉

  大多数人都不怎么喜欢做公众演讲这样的事情,相当多的人即使想一想就会手心流汗,而更有甚者则是胃部痉挛、然后直奔厕所……

  这一切其实又不难理解。想想当你在众人面前演讲,出错丢脸的潜在风险比起躲在听众中可就变得大多了。尤其是我们经常听到有这样一种说法:那些个听众们总是能感觉到我们的紧张。于是乎,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种潜在的暴露自己紧张情绪的想法往往让公众演讲变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那么,我们不得不问:那些听众真的可以感受到演讲者的紧张么?他们真的可以从我们的面部表情、说话方式还有动作表现上看出我们内心的不安?

  美国心理学家萨维茨基和季洛维奇,邀请了40名康奈尔大学的学生来到实验室,两人一组做实验。其中一个站在台上另一个坐在对面,由萨维茨基出一个话题,让台上的学生演讲三分钟。之后,他们各自对自己和他人的紧张程度作出评定。(0表示一点也不紧张,10表示非常紧张)

  结果表明,自我评价紧张度平均6.6,他人评价紧张度平均5.25,可别小看这1.35的差异,这一差异已经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就是说自我评价觉得演讲很紧张,但是在观众眼里没表现的很自然。

  也就是说,我们总能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于是就以为别人也可以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演讲当中的我们的紧张、发抖、站立不安,这些我们很容易捕捉到的生理反应,观众其实是看不出来的。

  人们总是会过高估计别人对自己紧张程度的判断。换句话说,我们总是在不自觉中觉得别人能从我们自身的表现中判读出他们其实根本无法感知的东西。说白了,就是庸人自扰之。

  而有的时候,只要听众自己心里明白这一点就能有很大的帮助。一个后续关于公众演讲的研究中,当参与者被告知了这种现象之后,听众对他们演讲的紧张评分也相应的显著降低了。由此可见,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很容易把自己锁定在一个怪圈中,自己折磨自己。

被洞悉错觉的应用

  认知结构里“过度透明的环境”会让我们过分地在意自己的瑕疵,从而增加不必要的紧张、焦虑、恐惧。人际交往中透明度错觉带来的“自以为是”也会使我们陷入不必要的矛盾。Gilovich和Savitsky在2003年做的一项实验也发现如果提前告知被试透明度错觉将有助于提高被试的任务表现并缓解个体的消极情绪。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改变想法或行为

  1.作为信息表达者,减少揣测,直接表达自身感受

  Halvorson在《No One Understands You and What to Do About It》一书中运用了透明度错觉来解释沟通中的误解,他指出,在沟通过程中,给予信息的一方会以为自己的感觉和需求能够被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尽管他们并没有真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到位。

  直观表达想法也许是避免矛盾的最佳途径。

  2.作为信息接收者,理性、慎重、有意识地处理信息

  在社会交往中,对于接收信息的一方来说,容易产生透明度错觉现象的原因,来自于我们都是“认知的吝者”(cognitivemisers),即懒惰的思考者,在对他人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我们会倾向于节省时间精力,只挑出我们认为对形成印象必要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的信息。

  但是,当我们理性、慎重、有意识地处理信息时,形成偏见的概率就会减小。

  3.尽量放松,不要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

  透明度错觉在社交恐惧者身上更为明显,并且他们通常因为过分关注他人的想法,感到更为焦虑和孤独。因而,了解透明度错觉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暗示自己“透明度错觉”的存在来调节负面事件中的不良情绪。

  4.坦然接受挑战,相信自己并不差

  有透明度错觉心理的人,习惯性地做自我审查,对自己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察觉度很高。同时他们也以为自己的心思会被别人了解,行为会被密切注意。因而害怕失误的想法会导致他们做什么事情都束手束脚、瞻前顾后的,这不仅会增加心理上的不安和紧张,也会减少个体的挑战性、创新性行为。

  因此,运用“透明度错觉”,适度自信并客观的知己知彼,充分展现自我个性与能力。

沟通中的被洞悉错觉

  社会心理学家Heidi Grant Halvorson在15年出版的《No One Understands You and What to Do About It》指出,在沟通过程中,给予信息的一方会以为自己的感觉和需求能够被另一方清晰地感知到,尽管他们并没有真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到位。

  这种情况在亲密关系中会经常出现。举个简单的例子,小情侣吵架,一方以不说话生闷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而另一方可能压根没意识到,在那开开心心玩游戏,瞬间激化了矛盾。

  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存在着误差。例如你以为你已经表现出非常生气了,但是在他人看来,并不一定是这样的。

  那要怎么做才能避免沟通中的透明度错觉呢?

  1.在对方表达完需求之后,你需要复述一遍对方的要求,确认你是否清楚接收到他想要表达的内容。

  你理解的并不一定是他想要表达的,所以我们需要复述出来对方的要求,跟对方确认,是不是完整表达了他刚刚说的所有意思,还有没有遗漏的部分。这个方法在婚姻咨询中经常会用到,而大量的事实发现,不经过练习,你觉得很简单的内容,对方都会理解成其他的东西。

  2.在对方表达完需求之后,你还需要复述一遍对方提这个要求的原因,确认你是否清楚理解他想要表达的内容

  第一步,在复述对方的要求,经过确认后,你还需要复述一遍对方为什么提这个要求。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否则刻板生硬地执行,往往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而且当你能够复述出对方心里想的原因的时候,他会觉得你很好地理解了他的情绪,他会感受到被关注、被在意的感觉,双方的感情才会在这样的沟通中逐步升温。

  每个人沟通的方式都不同,有人喜欢说,有人喜欢做。但爱,需要表达出来才能被理解,而且还需要我们更准确清晰地去表达,别让好意被误解。当达到“你说的话,我明白”,“我的意思,你理解”的时候,就是拥有“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完美爱情的时候。

参考文献

  1. 华元杰,被洞悉错觉的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11.29
  2. Sasak,i.J&T. .Y.(2003).The structure of situations that elicit the feeling of self-leakage[J].Japan Society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 11(2) . 99-109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uyinT,Tracy,Dan.

评论(共7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被洞悉错觉"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笨蛋的弟弟天才 (Talk | 贡献) 在 2016年10月1日 13:43 发表

给个眼神,懂么?

回复评论
M id 394e9ead9090d27a93a65b45bcf05700 (Talk | 贡献) 在 2021年3月20日 13:26 发表

认清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会减少很多情绪。

回复评论
M id 4f9c6d85e07fc78c68b664ea5e5edf23 (Talk | 贡献) 在 2021年11月22日 08:18 发表

或许还是自己的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回复评论
M id d0dbb0c9509982ebaf74556dbac4e7c7 (Talk | 贡献) 在 2021年11月22日 22:09 发表

不耐烦的听,可能是一知半解的把被洞悉错觉发挥的不可收拾

回复评论
M id 8c688ac95b0c537d71dc11057c322677 (Talk | 贡献) 在 2021年11月24日 14:39 发表

我的完美爱情在哪里

回复评论
M id f0b19ad194882b659ebceef1d99f13c8 (Talk | 贡献) 在 2021年11月28日 20:29 发表

给别人一个眼神时,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很犀利,但是在别人看来,可能是无数重可能性。

回复评论
M id dd1600d8c89659c6441b62a8629e2c60 (Talk | 贡献) 在 2021年11月30日 16:03 发表

我的一生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