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失衡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货币失衡(monetary disequilibria)
目录 |
货币失衡是同货币均衡相对应的概念,又称货币供求的非均衡,是指在货币流通过程中,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从而使二者之间不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其基本存在条件可以表示为:在货币流通过程中,Md≠Ms。
货币失衡往往是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经济过热或过冷条件下,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面临两种不同方向的货币信贷压力。通过价格运动判断,中国总供求失衡与货币失衡一般表现为显著的通货膨胀和陡然下跌的通货膨胀甚至出现通货紧缩。
货币失衡主要有两大类型: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
总量性货币失衡是指货币供给在总量上偏离货币需求达到一定程度从而使货币运行影响经济状态。这里也有两种情况:货币供应量相对于货币需求量偏小,或货币供应量相对于货币需求量偏大。在现代货币制度下,经常出现的是后一种货币供给过多引起的货币失衡。其后果之一就是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结构性货币失衡是另一大类货币失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是指在货币供给与需求总量大体一致的总量均衡条件下,货币供给结构与对应的货币需求结构不相适应。结构性货币失衡往往表现为短缺与滞留并存,经济运行中的部分商品、生产要素供过于求,另一部分又求过于供。其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因此,结构性货币失衡必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加以解决,而经济结构的刚性往往又使其成为一个长期的问题。
总量性货币失衡和结构性货币失衡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关系,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往往是两者相互交织、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以至于难以分辨。由于结构性货币失衡根源于经济结构,所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时过多地注意总量性失衡。
货币失衡的原因分析如下:
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的原因主要是生产规模扩大后货币供给没跟上;货币供给正常状态下,央行收紧银根;经济危机时,信用失常,货币需求急剧膨胀,而央行货币供给没有跟上。
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的原因主要有政府财政赤字面向中央银行透支;经济发展中,银行信贷规模的不适当扩张;扩张性货币政策过度;经济落后、结构刚性的发展中国家,货币条件的相对恶化和国际收支失衡,在出口换汇无法满足时,由于汇市崩市、本币大幅贬值造成货币供给量急剧增长。
结构性失衡是指货币供给与需求总量大体一致的情况下,货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