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8个条目

贝币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贝币

  贝币,一种曾在很多地区广泛使用的交换媒介,古代最原始的货币之一。贝币通常是完整贝壳或者人为加工的特定形状。由于贝壳本身是一种装饰品,其最初是作为交换的商品出现的,其作为商品和货币的区别一直是个争论的话题。

  在几乎每一块大陆,包括亚洲、非洲、美洲和澳大利亚,都有贝币发现。被最广泛的用作货币的贝壳是货贝(Monetaria moneta),这一物种广泛存在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水区。中文中,“贝币”除了上述被用作货币的天然海贝之外,还包括仿造贝壳形状制造的其他材质的货币,如陶贝、玉贝、骨贝、铜贝等。

各地的贝币

中国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社会的商品交换逐渐产生,夏朝建立后,中国步入奴隶社会,社会分工扩大,商品交换增加,当物物交换不能满足需求时,交换媒介必然产生。贝币作为一种原始货币,在中国先秦时期商品贸易中广泛行用。原始货币为实物货币是指具有货币功能的自然物品和人工制作物。根据文献和考古发现,在夏代,生产工具、粮食、布帛、牲畜、皮张、齿角、龟壳、珠玉、海贝等都充当过交换媒介。后来一些被逐步淘汰,海贝由于对中原地区来说是稀少不易获得,而且美观方便携带为保留下来。

  成书于西汉的《史记》及《盐铁论》中均有夏代使用贝币的记载,但由于是后人追述,传说成分很大。而一些夏代的墓葬、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贝币的出现则佐证了夏代使用贝币的说法,如1975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12枚天然海贝和仿制的骨贝与石贝。

  贝币的计算单位是朋,一朋的贝数,古人有2枚、5枚之说,今人一般倾向于每朋10贝。在先秦文献及出土青铜器铭文中常有“朋”字出现,如:《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中有“既见君子,锡我百朋”;1959年河南安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戍嗣子鼎的铭文中有“王商戍嗣子贝廿朋”。

  中国古代文献中提到充当贝币的海贝,除又被成为子安贝的小型海贝外,还有大贝、紫贝、玄贝等,1949年以来,出土的各类贝币实物则货贝、拟枣贝、阿文绶贝、虎斑宝贝、环纹货贝、黍斑眼球贝和伶鼬榧螺等。

  商代中后期,随着商品交换规模的扩大,海贝数量出现了相对不足,仿制贝币开始出现,有石贝、玉贝、陶贝、骨贝、蚌贝(珧贝)、铜贝、银贝、金贝及包金铜贝等等。但仿贝也有只起冥币作用的。在河南、山西等地的多个商代晚期墓葬中有大量仿贝和真贝同时出土。[1]中国货贝开始了有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的过渡。商代铜仿贝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金属铸币。由于最初的铜贝没有铭文,因此也被称为无文铜贝。此外,楚国地区的流通货币鬼脸钱,也是铜贝的一种。铜仿贝的铸行成为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过渡的重要载体。西周晚期后,因称量货币和金属铸币的广泛流通,贝币就逐渐失去了货币资格,重新成了装饰品。秦朝建立后,贝币退出流通领域

  在中文中,与价值、钱财相关的文字多带有“贝”字的偏旁或部首,如贷、货、资、贫、财、债、贿、赊、账、购等等,说明了贝币的使用与这些文字的形成处于同一个历史时期。

亚洲其他地区

  在南亚的印度、孟加拉等地,贝币也曾广泛使用。宋代地理志《诸蕃志》中就有位于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的鹏茄罗国使用贝币的记载:“(鹏茄罗)以白砑螺壳磨治为钱”。在孟加拉,每3840枚贝币兑换1卢比,每年的输入量达3万卢比。

  在东南亚的泰国,古代每暹罗提卡约值半金衡盎司银的时候,贝币被称为“เบี้ย”(bia),每6400枚合1提卡。而在现在的泰语中,该词仍被使用,用以表示借贷的利息;“เบี้ยหวัด”(bia wat)用以表示军队养老金

  在西亚,英国考古学家奥斯丁·亨利·莱亚德1845年到1851年在亚述古城尼姆鲁德发掘出了很多环纹货贝。

非洲

  在非洲西部,贝币直至19世纪中页仍具有法偿地位。在奴隶贸易被废除前,大量的货贝被运到一些英国港口,在转运到奴隶海岸。在非洲中西部,货贝作为刚果王国的货币“nzimbu”也十分常见。

  由于这些贝壳在西非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在其产地的价值,因此贸易的利润非常大。在一些情况下,收益据说达到了500%。贝币的使用不断向内陆扩展,在1850年左右时,海因里希·巴尔特发现贝币在卡诺、库卡、甘多,甚至在廷巴克图都相当普遍。据巴尔特的记述,在博尔努的Muniyoma,每个成年男子需每年为自己缴纳1000个贝壳,为他拥有的每头牛缴纳1000个,每个奴隶2000个,国王的一年的税收共计约30,000,000贝壳。

  在沿海国家,贝币每40枚或100枚穿成串使用,相应地每50串或20串代表一块银币;但在内陆,贝币被一个个的计数,若商人比较专业的话,可能五个五个的计数。在上述地区,贝币被称为“kurdi”,主要从西海岸获得;但在乌尼杨韦齐北部地区,贝币被称为“simbi”,主要依赖桑给巴尔的穆斯林商人获得。在非洲的一些偏远地区,知道20世纪初仍有使用贝币的,但后来也被现代货币取代了。

  在20世纪初的英属乌干达,依然可以以贝壳交税。

  在葡属西非的本吉拉,用非洲大蜗牛的壳制成的中间带洞的蜗壳圈也曾被用作货币。

美洲

  北美原住民也用贝串的长度来衡量角贝壳的价值。这种角贝贝币的长度以两乳乳头间距来测量。

  从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亚西北的太平洋沿岸的美洲原住民部落最看重的贝壳是角贝壳,角贝又称象牙贝,属掘足纲,是一种狭长的海洋软体动物,有着象牙状的角壳。角贝壳两端带有自然的开孔,可以十分方便的串起来。这种贝币是以长度而不是具体的个数来衡量价值的,最大的单位“ligua”约合6英寸。

  在再往南的加州中部和南部,当地人用紫色小榧螺(Olivella biplicata)的螺壳做珠子至少有9000年的历史。考古遗址发现的少数遗存表明,它们不是用作货币而是作为装饰品存在的。从1000年前开始,在加州圣巴巴拉海峡各岛上,丘马什人工匠开始用榧螺壳打制串珠,留下了一米深的制造残渣桩;由此产生的圆形串珠被当地,也就是现在的南加州地区,的人们用作货币。大约公元1500年开始,直到十九世纪末,加州中部的海岸米沃克人、奥隆人、帕特温人、波莫人和瓦波人等民族使用海生双壳贝紫石房蛤(Saxidomus purpurata)来制作贝币。

  在北美东海岸的易洛魁联盟和阿尔冈昆部落的成员中,如辛纳科克部落,一直使用用海生双壳贝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制作的被叫做“Wampum”的串珠,这种串珠是将硬壳蛤的紫色部分去除后用白色的部分制作的。

大洋洲

  在澳大利亚北部,当地原住民也曾使用贝币,而且不同的部落曾使用不同的贝壳,一个部落的贝币对另一个部落可能是毫无价值的。

  在新几内亚以北的一些岛屿上,人们把贝壳打成薄片,钻孔并用绳子串成串,通过指节测出长度来表明价值。这些太平洋岛屿上主要使用两类贝壳,一类是一种新几内亚海岸的贝类,另一类是普通珍珠贝。

  在南太平洋各岛,少女榧螺也曾广泛被用作贝币。直到1882年,所罗门群岛的当地贸易仍使用贝壳珠来进行,这些贝壳珠由妇女们研磨称所需要的大小,由于其制作困难,制作量小于需求量,因此其价值得到了很好的维持。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东新不列颠岛屿,贝币仍具有法偿地位,并可以兑换为巴新法定货币基纳。在约克公爵群岛,当地的托来人将使用的贝币称作“塔布”(Tabu)。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苏青荇.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贝币"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