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拖延症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职场拖延症)

拖延症(Procrastiatio)

目录

什么是拖延症

  拖延症是指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特别影响个人发展。

  所谓拖延,就是缺乏对自我的管理,从情绪到时间。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心理系教授詹姆斯·马则认为,拖延是“与自我控制对立的冲动”的特殊形式。他还发现,当需要在两个任务

  之间做出选择时,研究对象往往宁愿选择不太紧急的那一个,虽然那项任务更繁重,但拖延更有愉悦感。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群男孩总是喜欢到某处草坪踢球,草坪的主人屡屡劝阻无效,于是想出一个办法。他对男孩们说:“如果你们每天来踢球,我愿意给每人每天一块钱。”男孩们欣然同意。第二日,主人说:“以后,我只能给你们五毛钱。”男孩们勉强接受。第三天,主人不再发钱,男孩们忿忿离开:“以后谁还愿来这儿踢球呢?”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则故事寓含了一种普遍现象:即使与之前的意愿相符,个体也会对强加的要求有逃避的倾向。为获得自主的控制感,对外来的任务采取拖延回避,不失为便捷的途径。

  更何况,有时拖延甚至是被鼓励的。“外在的环境对我有一个要求,而我会有自己的想法,做事时会推迟。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对拖延的愉悦感,到后来形成了习惯,若不拖延还会有焦躁等负面感受。”在接受开放式访谈的过程中,大部分拖延者会提到相似的经历:拖延并不曾真正带来危害,赶在最后一刻抢闸完成了任务,同时满足了虚荣心——只用很短的时间却能取得不错、甚至比别人好的结果。无形中,“自己最适合短期高压的工作状态”的心理得到强化,并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暗示。如此周而复始,反复循环。

拖延症的研究

  拖延症哥伦比亚大学组织心理学系的教授安吉拉认为:“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情形”属于消极的拖延。在《对拖延的再思考:态度和行为中”积极拖延”的正面效果》一文中,她将拖延区分成两种状态:消极拖延和积极拖延,相比之下,后者往往更喜欢在压力下工作,这样他们可以做出更深思熟虑的决定,并更及时地实行。

  除了焦虑和逃避控制,常与拖延联系起来的,还有完美主义。费拉里教授认为,某些拖延行为并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够努力,而是某种形式的完美主义或求全观念的反映,他们共同的心声是”多给我一些时间,我可以做得更好”。

  关于拖延的生理学根源研究,目前(指2009年)大多围绕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这个脑区负责大脑的执行功能,比如计划、冲动的控制和注意力,还起到过滤器的作用,降低来自其他脑区分散注意力的刺激。前额叶皮层的损伤或者低活动性,会导致过滤杂扰刺激的能力降低,进而使处理任务的组织能力变差。

  弗拉里博士定义了三种基本的拖拉者:

  * 鼓励型,或者说找刺激型,他们盼着最后几分钟忙碌带来的快感

  * 逃避型,他们回避失败的恐惧,甚至害怕成功,但实际上他们非常关心别人怎么看自己,他们更希望别人觉得他不够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

  * 决心型,他们没法下决心。不下决心就可以回避对应对事情的拖拉。

  时间管理专家加兰·库尔森发现,同样是拖延,背后的动机不同,类型也不同,了解自己因为什么而拖延,是提升行动力的前提条件。

  他将拖延症分为五种基本类型[1]

  第一种是“忧心忡忡者”。他们拿出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想象”自己可能在哪些地方会出错。结果就是,事情还没开始做,就已经感到筋疲力尽。

  第二种是“完美主义者”。对工作要求“过于完美”,花大量时间去检查、去规划、去试图解释所有未知的变量、还进行着不必要的修改。同时对伙伴也不放心,凡事都要亲力亲为。结果就是,一个项目占用他们所有的时间。

  还有一种是“讨好他人者”。总是第一个自愿帮助别人承担更多的工作,自己已然“超负荷”,却不知如何拒绝,自己的事自然都耽误了。

  还有“蜂鸟”类型。他们能同时处理多个任务,但大多是小任务,因为这能带来即时的满足感,从而也导致那些大型项目或长期任务迟迟无法开始。他们看起来整天忙忙碌碌,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完成。

  最常见的,便是“隐形拖延者”。他们总能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但这些事往往是拖延很久之后,使出浑身解数、临时赶工的结果,每一个任务都让他们精疲力尽。

  可以看出,所有的拖延,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引起。这种情绪也许是对做错事的焦虑、也许是对自己得不到认可的恐慌。

  要正视的是,这些情绪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要学会体验和接纳。

  美国德保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约瑟夫·费拉里告诉《心理科学》期刊,拖延的发生一般有两个基本原因:[2]

  (1) 拖延者觉得自己目前的情绪不适合完成任务

  (2) 拖延者相信拖延一下,之后情绪就会变好

拖延症的特点

  1、没有自信。因为每次完成任务都达不到自己最高的能力,对自我能力的评估会越来越低。

  2、我太忙。我一直拖着没做因为我一直很忙。

  3、顽固。你催我也没有用。我准备好了自然会开始做。

  4、操控别人。他们着急也没用,一切都要等我到了才能开始。

  5、对抗压力。因为每天压力很大,所以要做的事情一直被拖下来。

  6、受害者心态。我也知道自己怎么会这样,别人能做的自己做不到。

拖延症的成因

  浅层原因

  1、太难

  2、太耗时间

  3、没有相关知识技能

  4、害怕别人知道自己做不好

  深层原因

  1、完美主义。所有事情都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好,所以不愿意匆匆忙忙开始,要万事俱备才行。

  解决方法:对自己说现在的状态就已经很好,可以开始了。每有一点进展都鼓励自己。意识到一点错误都不犯是不可能的。伟大的作家,诗人,艺术家都是断断续续完成他们的杰作的,自己也可以如此。

  2、抵制与敌意。这个老师对我态度太差了,所以我不高兴作他布置的作业。

  解决办法:要意识到,不完成作业受害的是自己。不能仅仅因为一个老师的态度而影响到自己的前途。

  3、容易颓废。任务太难了,或者别人都不需要做我干吗要做,不能忍受持续做这件事情,等明天再做吧。但是往往明天到了,心里还是不高兴做,又继续往后推。

  解决办法:寻找一切可以找到的帮助,设法降低事情的难度,取得进展;暂时推迟自己想要放弃的心态,每天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这一点也很符合很多中国学生的现状。因为不是人人都对自己的课题感兴趣的,所以容易产生厌倦感,所以不容易定下心来完成相关任务。解决的办法如上所说,向别人寻求帮助,听取建议,同时可以把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告诉自己其实每一个小部分都很容易就能完成。

  4、自我贬低。如果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自己对自己的能力的估计会越来越低,即使以后完成好了,也认为是运气。

拖延症的解决办法

  1.把目标分解

  目标分解法就是把一个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部分,然后把小部分一项一项地完成,最后就完成了整个目标。

  也就是把“艰巨的任务”分解转化为“容易的任务”。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一到周末,孩子拖延写作业的现象最为普遍。

  无论你怎么催促,他一想到作业那么多,时间还够用,就会迟迟不动笔。

  但如果你跟他说:“周六上午把语文写完,下午把数学写完,晚上把英语写完……”

  他可能就会动起来,因为毕竟分解完的小目标总比大目标要容易得多。

  2.先做手里最难的事

  博恩·崔西有一本书,叫做《吃掉那只青蛙》,书名的灵感来自于一句美国谚语:

  如果你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吃掉一只活青蛙,那么你就会欣喜地发现,这一天里再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糟糕的事情了。

  所谓的“活青蛙”就是不太容易完成、让我们迟迟不想去做的最难的那部分事情。

  如果我们先把任务中这些对最不好做的事情先完成了,那么接下来的进程就会顺利很多。

  我们的拖延的症状也会因此改善。

  3.排除一切干扰因素

  我们之所以喜欢拖延,有时也在于周围的干扰因素很多,为了做一件事不拖延,就得把这些干扰因素清除。

  有一种排除干扰因素的方法,叫“把背包扔过墙”。

  意思说,一个人想要翻过墙,就先把背包扔过去,不给自己留余地,这样,你就不得不全心全意地去翻墙了。

  维克多·雨果在写《悲惨世界》时,为了不让自己分心,找各种这样那样拖延的理由,他把衣服全脱光了,让仆人把衣服拿走,把自己裸体关在了书房里,这样,他就不敢出门,逼着自己一天写出多少文字了。

  所以说,拖延症的实质就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斗争,如果我们倒逼一下自己,摒除一切干扰,很多事就不会拖延了。

  4.先完成再完善

  一部分有拖延症的人,是因为追求完美,总想憋出个大招,无形中就等于给自己设置了障碍,导致事情一拖再拖。

  FaceBook网站有一句工作标语:完成好过完美。

  比完美更重要的是完成,是FaceBook 创始人扎克伯格从创业初期,就贴在办公室的标语,他把它作为行动准则,告诫员工,不要过分追求完美,而要首先完成目标,然后再去完善和持续迭代。

  任何完美的事情都是在完成的基础上一点点完善,最后才达到完美的。

  烂开头也胜过没有开始。

  所以,做什么事,不要先想着怎么能更完美,而是要先完成它。

  5.制定一个“发起仪式”

  据有关专家研究,克服拖延症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制造一个所谓的“发起仪式”,就像火箭发射仪式一样。

  梅尔.罗宾斯发明了一个“五秒法则”,就是一个很好的“发起仪式”。

  当你想拖延的时候,你就在心里倒数五个数:5,4,3,2,1,开始!

  通过这个仪式,刺激你大脑的前额皮质,强迫停止拖延的行为,重新夺回对自己的控制权。

  有人说:行动是治愈拖延的良药。

  因为只有通过行动才能缩短我们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所以希望以上五个方法能够让我们动起来,拯救我们的拖延行为。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5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陈cc.

评论(共3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拖延症"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21.205.5.* 在 2017年3月8日 17:05 发表

其实想做到不拖延,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参加下21天训练营,真心很有用。

回复评论
Never give it up (Talk | 贡献) 在 2018年1月7日 20:42 发表

221.205.5.* 在 2017年3月8日 17:05 发表

其实想做到不拖延,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参加下21天训练营,真心很有用。

怎么参加,?在哪里参加?

回复评论
M id db18a6f09e1505fb37766dd282952499 (Talk | 贡献) 在 2022年11月14日 12:05 · 河南 发表

拖延症是指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