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概述[1]
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在组织结构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二战结束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市场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强,组织管理开始面对大量涌现的物质和人力资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些资源形成了愈来愈复杂的模式和关系。顺应这一变化,组织结构理论家和组织管理人员从更广阔的观点出发,重新设计组织结构,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由此浮出水面。
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包含社会系统学派、系统管理理论、社会一技术系统理论和权变一系统理论四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卡斯特、罗森茨韦克、伍德沃德、劳伦斯等。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糅合了古典组织结构理论和行为科学组织结构理论的观点。古典组织结构理论以正式组织为研究对象,以物和理性为中心,寻求适合所有组织的普遍规律和原则,是一种宏观组织观点。行为科学组织结构理论注意到了被古典组织结构理论忽视的非正式组织的问题,从微观的组织成员人手,以人和人的情感为中心,分析组织结构的变化,属于微观组织理论。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既坚持了人的因素,又保存了结构因素,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试图重新设计组织。它把组织看成是一个由人群、物质和程序等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系统。作为社会总系统的一部分,组织与社会环境各部分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组织结构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并不存在所谓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组织结构。不同的组织以及同一组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应按当时的具体情况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而且,组织本身也是由各个子系统有机联系而成的一个系统。组织结构不是固定的、静态的,它始终处于内部与外部、内部与内部之间的调整和适应的运动过程之中。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强调决策、咨询、监督、执行、信息功能的全面发挥,重视对活动过程的组织管理。
系统权变组织结构理论的观点[2]
在20世纪60—70年代,当社会变革因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人员素质的提高和外部环境的巨变而加快时,现代组织结构理论,即系统权变的组织结构理论产生。它侧重于对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把组织看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扩大了组织结构的研究领域。代表人物主要有:巴纳德、西蒙、钱德勒、劳伦斯、洛希、维克和马奇等。其观点如下:
(1)组织是开放系统和整体系统。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组织对其他系统是开放的,外部环境对组织内部结构和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都应服从于组织的整体战略目标。组织自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是由外部环境、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社会心理分系统、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组成的。这些部分之间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
(2)组织的权变观念。在环境变化的条件下,研究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分系统内及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组织与环境及其他分系统的最大一致性,来选择最适合具体情况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组织不但应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维持高度适应的关系,其内部各部分也应如此。当生产技术或人员发生重大变动的时候,就需相应调整组织结构和管理措施。组织不是静态的,而是为迎合变化而需不断调整和适应环境的。
(3)强调人是组织的中心,认为衡量组织经营不能单纯用利润指标,还须考虑人的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应使组织成员感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受到组织的尊重和信任。积极强化人的需求,而又适当节制需求,推行贡献与报酬相平衡的原则。
(4)强调领导权威主要靠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而不是靠行政命令;领导者的首要任务是搞好组织战略,培养和塑造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
总之,现代组织结构理论的权变观主张依工作性质和组织成员的特殊要求来确定组织模式,使工作、人员和组织彼此适应。权变观有以下两类一般性结论:一类是采用稳定一机械式组织,适用于下列情况:环境相对稳定和确定;目标明确和持久;技术相对统一而稳定;按常规活动且生产是主要目标;决策程序化,从而协调和控制过程倾向于采用严密结构式的等级系统,另一类是采用适应一有机式组织,适用于下列情况:环境相对不稳定和不确定;目标多样化且不断变化;技术复杂多变;非常规活动较多,且要求变革和创新;探索式决策过程,系统等级层次较少,灵活性较大。
从以上三种组织结构理论的论述可以发现:传统组织结构理论是一种封闭式的系统理论,强调组织内部的适应性、有效的组织控制及建立明确的职权系统,强调结构分系统和管理分系统,是主张人迎合管理的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结构理论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强调人的心理因素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主张培养个人价值意识,强调社会心理系统。现代组织结构理论全面研究一切主要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是一种开放系统理论,强调组织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对组织行为活动过程的控制,是以组织迎合人的组织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