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劣竞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竞劣竞争就是比拼谁比谁更劣质,更突破下限,试图以此从中获利获胜,甚至不惜在这过程中也伤害到自己。但由于这样做很容易取得效果,于是频频被使用,最终就造成不想或没有如此操作的参与者,被“劣币驱逐良币”了。
炒作达到了引发广泛关注的效果,一般的程序是先制作话题与争议,然后在泥沙俱下的争议中,将所有的声音转化为收视率。批评得越激烈,参与者越多,它们就越高兴,而所有的批评,在这个意义上,恰好中了圈套,构成了炒作者期待的“逆向争议”的形成,从而达到竞劣竞争的结果。
这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正如大部分网络论坛或者网络跟帖一样,说着说着,最终都要走向地域攻击与人身攻击,将严肃的话题,拖入到胡搅蛮缠之中,最终消解了争议或者讨论的必要性与价值。在微博上,多少人正是因为借助这样的争议而迅速走红,也是这种争议,成全了韩寒与方舟子的大半年的持续狂欢。最后,在这个“信息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在生活和政治对策和行动中所起的作用,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新奇有趣”(尼尔·波兹曼)的情境下,这种争议的增多,提供大部分都是愚乐年代的娱乐素材,大家都愚人一般,乐呵乐呵就过去了。
这样的争议大量存在,也便有了“竞劣竞争”,不断地在产生着“逆向淘汰”“劣币驱逐良币”等社会效应。这种竞争的破坏性与伤害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这个过程,劣币驱逐了良币,但这种竞争蔓延之下,就会有“更劣币驱逐劣币”,竞劣到最后,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伤人又伤己的双输,大家一起被搅进没有原则与道德底线的恶性竞争当中。如此,一个原本多样化的自由的竞争市场,就此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突破底线不断沉沦。还有,像《非你莫属》节目中大家普遍反映出的主持人与Boss团对于求职者的不尊重,甚至羞辱,而这种行为的实施者却毫无意识,或者说意识到了却没有歉意、不思悔改。这样的社会心态是很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