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猜想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科斯猜想(Coase Conjecture)
目录 |
科斯猜想是科斯在1972年发表的《Durability and Monopoly》论文中所做的一个猜测。科斯教授提出,由于将来销售的耐用品将会影响到现在所售出的产品的未来价值,在垄断耐用品生产者没有对未来的产量水平做出承诺时,如果消费者具有价格下跌的理性预期,那么垄断价格就会迅速降到边际成本水平。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科斯猜想”所描述是企业在动态经营中面临跨期需求下的定价问题,最早由科斯在其1972年的《Durability and Monopoly》提出,后来经过其他经济学家的证明发展,逐渐规范化,并形成了比较一般的表述,对一个生产完全耐用品的垄断企业而言,如果其价格调整的时间间隔趋向于零,那么该企业会丧失全部垄断势力。到目前来看,科斯猜想称之为科斯结论,也许更恰当一些,因为猜想已经得到验证了。不过叫什么的确不重要了,关键是看看它到底是说明了什么道理。
首先从而用品说起。众所周知,耐用品的特点体现在消费行为上就是,消费频率很低,有的人可能一辈子就这一次买卖,换句话说,今天购买了耐用品的消费者,明天就不会去购买相同或类似的产品了。对垄断厂商而言,即便其没有直接的竞争者,它自己的跨期销售行为也会在自己不同的产品批次之间培育出潜在的竞争,也就是说,他在不同时期提供的商品是替代品,而不是互补品。
面对这种情况,垄断厂商最大化自己的利润的一个很自然的方法,就是最大化自己的跨期总利润,当然,这是折现值。优化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的差别定价,这种差别定价与传统的三类差别定价不太一样,是一种跨期差别定价。具体而言,垄断厂商会根据先验得到的消费者购买意愿确定一个第一期的价格,这时候,支付意愿高于市场价格的消费者会购买这些产品,而支付低于市场价格的消费者则不会,这些人便形成了这个市场的剩余需求。到了第二期,垄断厂商就会根据这部分剩余需求定价,很明显,这一期的价格一定低于第一期,否则他将实现不了任何利润。
然而理性的消费者会预计到这种降价,并会据此调整自己的决策,也就是说,他们愿意接受的价格实际上不仅取决于他们对当期产品的判断,还要取决于下期产品与当期产品的替代,这种跨期的替代无疑会通过改变消费者模式而提高他们的效用。一般而言,所有注意到这种替代性并且预期到厂商的降价行为的消费者都不会在现期消费,而会选择等到下期消费。于是,这就造成了企业最优化行为造成了一个非最优的结果,用宏观上的话,现实出现了时间不一致性。
那么消费者和厂商之间的这些策略性行为,或时间不一致性有什么样的结果呢?由于消费者会因预期价格的下降而抑制今天的购买,因此垄断者一旦开始降价,那么这种随时间调整价格的灵活性就会使垄断者遭受利润损失,而且损失会越来越大,因为他必须不断的降价,以诱导需求,一直到市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时,所有的交易都会在这一点集中实现。尽管这里没有涉及到价格调整间隔,但与第一段的表述是完全一致的,那里的表述只是为了契合数学形式而做出的语言调整,因为降价频率的增加,就等价于价格调整时间间隔的缩小。
不过,科斯猜想实际上只是一种极端情形,现实中很多因素都影响着它的作用,比如实际上,对于一些支付意愿较高的消费者而言,商品的跨期替代所带来效用增加并不显著,所以他们仍会选择在现期消费,只有对于那么支付意愿略高于市场价格的消费者而言,这种跨期替代才会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无论如何,厂商都会获得相当的市场份额,当然这还要看产品的性质,不多赘言。除此之外,还有种种,也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