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人民币债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离岸人民币债券是指中国大陆境外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定期获得利息、到期归还本金及利息皆以人民币支付的债券。
由于融资成本较低,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成为国内大型企业的拓展融资渠道的焦点。
离岸人民币债券是在2007年,我国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开始在香港建立,国家开发银行发售了首批离岸人民币债券.该债券因为初期规模较小而被称为“点心债券”。
2009年以来,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推动下,香港人民币存款量及贸易结算金额实现了快速扩大,赋予了离岸人民币债券的低成本融资能力。
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从2010年7月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目前发债主体已由早期的国内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扩大至海外金融机构、跨国企业、国际组织和中国大陆在港上市的企业。从期限和收益来看,市场中以短期债券为主,多为2年,评级为A或AA等信用评级良好的低收益债券。从投资主体来看,基金、保险以及证券经纪人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与批发银行一起形成多元化的投资结构。
根据中银国际统计,2013年全年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量同比增加12%至1,374亿元;人民币存款证(CDs)同比增60%至2,466亿元。
现时香港人民币债券主要有两种发行模式。一种是“点心债”,即以人民币为面值计价和结算的债券,这是目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点心债发行主体包括香港红筹企业、境外公司、金融机构、财政部、跨国企业等机构。点心债发行规模较小,期限普遍比较短,约2至3年,二级市场交易不太活跃,投资者倾向于持有到期。
另一种是“合成型债券”,2010年出现的,以人民币计价但以美元结算,融资美元并偿还人民币,有利于发债企业锁定借贷成本,避免汇率风险,同时还可吸引持有美元的国际投资者,满足其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节约换汇成本。合成债券相对点心债的规模较大,二级市场较为活跃,债券期限较长,集中在3至5年。合成债券发展初期发行主题主要是内地房地产企业,2012年后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和境外企业作为发行主力。
特点:
发行主体逐渐由金融机构转变为企业。企业债的发行数量不断增加。为国内企业的融资渠道。 从发行人的立场来看,发行合成式人民币债券可锁定香港相对便宜的人民币融资成本。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合成式人民币债券以美元结算,发行人可利用现有政策,将发行合成式人民币债券融得的美元资金汇回内地。这一方式既可取人民币债券融资成本较低之利,又可合法规避人民币债券融资汇回内地需要个案审批的限制。
债券期限仍以中短期为主。离岸人民币债券的久期远远短于境内发行的同类债券。2007年和2008年,香港人民币债券的期限均为2年期和3年期,占发行总数的80%以上。离岸人民币逐渐推出更长期限的债券。2009年,出现了5年期债券;2010年,发行了10年期债券;2012年,15年期和20年期的长期债券相继发行;2013年离岸市场首次发行了30年国债。但是,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加权平均期限并没有增长,2012年一级市场发行债券的加权平均期限是3.53年,2013年加权平均期限更是缩短至3.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