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运动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生态运动(Ecology movement)
目录 |
生态运动又叫环境保护运动或绿色运动,是以保护生态为宗旨的运动。全球生态运动(Ecology movement)的基础是环境保护,是1960年代末期兴起的新社会运动之一。生态运动为一个由价值所驱动的社会运动,应与原有的生态学有所区别。
生态运动产生1970年代初期,是西方国家新社会运动中最活跃,法及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对欧美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影响和冲击最大的社会运动。
世人对地球生态危机的广泛承认,促进了生态运动的发展。 同时,生态活动也唤起了民众意识。从20世纪初兴起的保育运动(Conservation movement),到60年代对化学杀虫剂的关注,孵育了生态运动与瑞秋·卡森的著作《寂静的春天》。60年代和70年代对核武和核动力的关注,之后80年代的酸雨问题,还有90年代臭氧层破洞和森林开伐,以及现在的气候变化和全球暖化等议题,是许多人所关注的焦点。除了上述这些与物种灭绝等更大的全球议题,生态运动同时还包含了保护环境的所有团体。
生态运动发展并衍生出各种变化,像是政治领域中的绿党。绿色和平等组织更为激进,对于环境破坏采取直接的行动。生态运动对于人、行为、事件的观点围绕在蕴含生态学与自然的政治思想和生活形式。
196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国家普遍经历各式各样的抗议和波澜壮阔的社会运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运动﹑妇女运动﹑反核和环境保护运动,种族民权运动,以及反战和平运动。尽管这些社会运动的发展动因﹑核心议题、参与者构成﹑发展过程和斗争策略千差万别,但是参与者追求共同的目标——更多的政治参与和更高程度的自主。他们批判中央集权和官僚主义的国家机器,置疑单纯强调经济增长,反对人类为中心和征服自然的传统思维模式,要求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形成风起云涌时新社会运动。
生态运动的兴起与蓬勃发展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主要目标是重构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创建更加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生态问题古已有之,但环境与生态成为“社会问题”却是工业化与都市化革命的结果。19世纪后半期,欧美已出现一些以环保为目标的压力团体。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环境污染问题也暴露的淋漓尽致,先后出现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环境污染成为超越民族国家与文化的“全球问题”,处于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政策议程的中心,生态运动应运而生。[1]
生态运动兴起的原因[2]
(一)粮食安全问题。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是,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粮食安全问题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在《2003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中指出世界上还有8.52亿人口挨饿,发展中国家多达8.15亿,发达国家占3700万人。另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02年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过去的5年里全球饥饿人口每年平均减少600万,还不到规定目标2200万的28% ,平均每天有两万多人死于饥饿,其中大部分是儿童。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中提出到2015年粮食不安全人口的数字将减少到6.75亿、按目前的减少贫困人口速度,这一目标到2050年才能实现。
(二)气候变暖。
如今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一盒无法回避的世界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从1860年有气象增加了0.9摄氏度。非洲平均气温也比100年前上升5摄氏度。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最暖的13个年份出现在1983年以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已经做出结论,全球气候变暖的速率将比过去100年还要快,未来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上升1.4至5.8摄氏度,人类将完全进人一个变暖的世界。
(三)物种灭绝加速。
从35亿年前出现生命到现在,地球上已有5亿种生物生存过,到如今,绝大数已经消逝。物种灭绝作为地球上生命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本是正常的。在过去 500年中,诸如旅鸽,海雀、袋狼和斑驴等844个物种已经灭绝,还有多达16000个物种正受到灭绝的威胁。世界上11%的鸟类已经消失,非洲一些地方的类人猿减少了50%以上,亚洲40%的动物和植物将很快消失。目前一半的有袋动物.1/3的两栖动物和1/4的果实树种,正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此外,还有1/8的鸟类和1/4的哺乳动物依然没有摆脱濒危状况。到2025年,全球2/3的海龟也将于我们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