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产链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国际生产链是指原本在一个国家内部完成的生产过程,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推动下,转化为延伸到若干个国家甚至更大地理范围内的行业内生产分工体系,涉及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组装、运输等各个环节,并形成一个内部组件分工协作、生产运输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
国际生产链不是一种简单的国际生产分工关系,也不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单纯的国际生产布局,而是由一家或若干家跨国公司主导、涉及多国企业参与,产业内部分工达到高度精细复杂程度,产品内分工成为主要国际分工形式的一种全球性生产分工体系。国际生产链的背后是国际产业的整合、分工和重组,是国际产业投资和产业内贸易活动的高度繁荣,也是许多国家在同一产品的生产或同一产业的发展上更加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典型反映。
国际生产链解构和原因分析[1]
国际生产链并非天衣无缝、严密无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国际生产链会出现“松链”、“掉链”甚至断裂的情况。我们把国际生产链出现链条性风险并导致整个生产链的不尽完整称为国际生产链的“解构”,意思是指整个链条在结构上出现松解和破坏。国际生产链既有形成之日,也有解构之时。形成是因为跨国公司的推动,以及国际生产分工的深化;解构则原因各异,源于多种情形。
(一)产业转移
过去的30多年中,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将国内制造业装配性工厂陆续转移到海外,国内工厂只生产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等。这种产业转移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国际生产链的变化,原先具有完整生产链的发达国家,逐渐只保留下部分的生产链条,从这个意义上讲,原来在发达国家的生产链部分或全部地解构了。此外,随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要素供给紧张,原先从发达国家转移来的产业又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去,也会导致根植于原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生产链解构,从而引起国际生产链在全球的重新组合。伴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者间水平贸易规模的逐渐扩大,原有的国际分工体系也有可能随之瓦解,形成新的产业间国际贸易分工格局,原来的相对固定的国际生产链会因此而松动,甚至完全解构。
(二)产业升级
处在全球链条上的各个国家由于在技术水平、生产效率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国家在价值链上发生前后向迁移或上下的移动,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布局。国际分工中的一些参与主体会在竞争中实现产业升级,在产业升级中不断调整工序生产布局,这也会改变原有的国际生产链。产业升级有多种形式,亨弗莱等总结了产业升级的四种模式: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限于本文研究目的,我们重点阐述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所谓功能升级就是指竞争主体从低附加值生产环节转向高附加值生产环节,更多地控制战略性价值环节,比较典型的就是从委托加工(OEM)到自主设计与加工(ODM)再到自主品牌生产(OBM)的产业升级。所谓链条升级就是指竞争主体从一个产业链条转换到另一个“高端”产业链条的升级方式。正如亨弗莱等指出,企业把在一产业获得的能力应用到另一个新的产业,或转向一个新的全球价值链中,以及企业利用在特定价值环节获取的竞争优势嵌入新的更加有利可图的全球价值链,这些都可以看作链条升级。无论是功能升级还是链条升级的产业升级,都有可能导致原有的国际生产链解构或暂时性解构。例如,20世纪80年代日本因产业升级而放慢船舶工业的发展节奏,致使全球船舶工业出现暂时性的生产链紊乱,直到90 年代韩国取代日本开始成为全球船舶工业的主要组织者。
(三)突发事件(战争、自然灾害、外交冲突等)
除了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以外,突发事件也是导致国际生产链解构的重要原因,而且表现形式最为直接。突如其来的战争,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等),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等,都会破坏生产链条在国际间的延续,严重时甚至导致国际生产链完全中断。由于国际生产链涉及多个国家与地区,生产协作的延续性和承接性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一旦一个国家出现重大的突发事件,受影响的不仅仅是该国,而是整个生产链条,并有可能导致国际生产链出现解构。2001年美国爆发“9·11”恐怖袭击事件,导致美国领空关闭,不仅使全球航空业作业链条中断,而且致使大量依赖航空运输的产业(如IT产业)供应链出现脱钩,国际生产链条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
- ↑ 徐康宁,郑义.国际生产链的解构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