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经济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浪漫经济指的是在浪漫的情人节等节日,那些年轻的情侣到饭店、商场、电影院等浪漫的场所进行消费,商家们也充分利用这些节日,为商家营造了大肆吸金的“节日经济”氛围,推销浪漫网络商家更有优势。
浪漫经济市场[1]
2022年8月4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数据显示,七夕节带动了“浪漫经济”。 餐饮是过节的重要方式。美团数据显示,近期“七夕”主题餐饮堂食套餐、景区门票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68%、440%,酒店套餐环比平日增长120%,提前预订七夕当天堂食座位的订单量同比去年亦大幅增长,杭州黑珍珠餐厅超四成已订满。
具体到城市上,武汉、北京、深圳、昆明、重庆成为订单量前五名。 结合订单情况及用户搜索关键词来看,浪漫型节日中,最受用户欢迎的商品TOP10,分别为:玫瑰、巧克力、口红、香水、护肤套装、零食花束、剃须刀、电动牙刷、手机。
京东数据显示,从趋势看,七夕期间整体礼品销售环比前两周提升了162.8%,男生送女生的礼物销量同比增长了157%,女生送男生的礼物同比增长了5倍。2020年男生给女生买礼物占比71%,女生给男生买礼物占比29%。但是到了2021年,彼此送礼的比例几乎持平。
浪漫经济营销活动[2]
浪漫也因人而异,不同的浪漫理念触发多样的浪漫经济。
年轻情侣:追求仪式感
除了鲜花激增,今年在七夕前一周,面部精华成交额同比增长73%,黄金首饰成交额同比增长130%左右,“情侣戒指”热度环比增长超过420%,提前预订七夕当天主题餐厅的用户数量同比增长95%.....
“鲜花”代表“我爱你”、“情侣戒指”代表“你是我的”、“主题餐厅”代表“我们在一起”......这些都具备很强的仪式感。
不仅如此,礼品档次也不断在升级。轻奢品牌的护肤品、口红套装、甚至奢侈品服装、包包等在男朋友的礼品清单里越来越常见。
另外据《美团·美食》数据显示,近两年的七夕订单需求里发现,情侣约会选择的餐厅普遍遵循几大原则就是贵的,有归属感的以及环境氛围好的。在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选择人均500元以上的餐厅很常见。
为什么情侣之间如此重视仪式感?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在他们眼中,类似于情人节或者七夕这样的节日,如果另一半不送礼物或者不进行经济消费行为,就意味着他不喜欢自己或者对自己不在意。这种物质与情感挂钩的消费观念以及情感观念,养成了如今年轻人的“浪漫经济” 。
第二,现代社会以及网络充斥着大量对“直男审美”以及“七夕淘宝爆款”的吐槽,男性在历经这样的资本教育以及市场熏陶,培养出更强的“求生欲”以及更高的送礼心智。他们也愿意付出更多的钱哄女朋友开心。
这样的“浪漫经济”也哄得商家开心。
这种感性的“为爱消费”使得品牌营销“成风”,通过包装,广告等营销就能轻而易举地受到年轻人的喜欢。他们擅长用营销追求创意,烘托七夕节日氛围,又或是推出七夕限定系列,在内容平台发声种草。例如2020年的花西子推出七夕定制版的齐眉同心匣、同心锁口红的仪式感十足,通过“月老宝物之一”,“可锁住时间姻缘,让相爱之人永结同心”等文案,受到情侣们的追捧。
已婚人士:为爱投保
比起热恋情侣对仪式感的重视,老夫老妻的浪漫更加务实。
保险作为一种新型的“浪漫礼品”,受到更多已婚人士的欢迎。
据2021年8月14日北京普惠健康保发布的《参保用户“七夕”报告》,与往年相比,已婚人士为伴侣挑选礼品时,越来越来越注重自己和伴侣的内在需求,开始追求保障性消费,为自己和伴侣增添一份安全感。
其中80后占比最高。报告显示,在参保人数已突破110万的“北京普惠健康保”总保单中,80后的参保人数最多,占比23.41%。这意味着,随着80后逐渐成为家庭顶梁柱,并成为社会中坚力量,其保障意识也迅速崛起。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健康的威胁,他们更加愿意选择保险来进行风险转移,为爱筑起抵御风险的港湾。
近年来,已有不少保险公司抓住这一特性,推出“夫妻互保”、“夫妻共保”等产品,并且用“七夕+保险”做节日热点营销。比如出炉“七夕+保险=一生承诺”,“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等文案。
除去七夕保险,市场也推出各类的爱情保险,例如中国人寿财险推出了一款“恋爱保险”,在投保人三年后与心上人的婚礼上,中国人寿财险将送上1万朵玫瑰花,标准保费为299元,还有安心保险公司承保的“恋爱保险”、长安责任保险承保的“长安爱情保险”等。
不过目前为止,虽花样、玩法繁多,但并没有跳出传统的风险保障模式范畴,只进行了营销上的包装。比如“结婚险”全称实则为无忧个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条款;“长安爱情保险”实则为长安个人意外身故保险。其赠送的玫瑰或者现金等均为附加条款。
“浪漫保险”并未成熟,其产品待进一步开发,新市场也待进一步发展与规范。
单身人群:专享一人份浪漫
据《2021当代青年婚恋状态研究报告》,当代年轻人享受“单身万岁”,超过一半没有男/女朋友,甚至有三分之一是从未谈过恋爱的“母胎solo”,他们享受单身,更愿意搞钱搞事业,通过丰富的爱好取悦自己。
在“浪漫经济”的发展和延伸当中,不仅仅只指情侣、夫妻之间进行的消费,更衍生出了一种单身人士专属的消费。
七夕也成“单身节”。从往年七夕期间各大平台的数据来看,单身人群的过节热潮、网购、出游以及餐饮观影消费的比例均比平日上涨。单身族通过这些方式刷存在感和宠爱自己,其消费力不容小觑。
从携程数据看,在未受疫情影响的2019年当中,其单身男女七夕出游同比增长48%;从美团&大众点评上看,七夕单人观影占15%;从淘宝数据上看,七夕当天单身商品成交额环比上涨382%。
商家也洞察到这群单身群体的过节需求,以这群人设计独特的营销话题以及营销设计,提供一些专为单身人士所提供的服务。比如去年的淘宝卖的“孤寡青蛙”服务就在七夕引爆社交网络。
另外,年轻的单身朋友也催生了更多在线交友平台。这代年轻人看起来很佛系态度,但在交友、恋爱、追求浪漫上比想象更积极,甚至不惜付出财力。
使用过在线交友平台的单身用户中有超过四成表示,曾付费购买增值服务。通过付费,用户可以提高信息审核和对象筛选的门槛,或者增加和潜在对象互动的机会。
除了常见的Soul、陌陌、探探app,还有新兴的Summer、青藤之恋、积目等一众年轻人线上交友平台。这些平台比起传统的父母介绍、单身用户能够广泛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人。他们从线上的网聊开始,邂逅一段浪漫之旅。
对于为什么线上交友平台越来越流行,是因为同龄伙伴大多是生活工作环境单一,交际比较少,不利于拓展人际圈子,要找到对象比较难。而线上平台更为便利,就算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也能在这些渠道去拓宽交友圈,同时,也能排解寂寞、压力和烦闷,尤其在七夕这样成双成对的日子里。
虽然有些软件的验证更加严格,如青藤之恋还需要上传学历证书,但目前线上交友平台存在诸多痛点。很多用户表示,常见的婚恋交友软件,质量参差不齐,效果并不让人满意。
对于这些平台而言,保障真实可靠的交友环境,以及提供更多优质的交友对象和资源,是未来需要改进的方向。
浪漫经济帮办不了浪漫,过于注重形式 ,离经济很近,距浪漫很远,其实平时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才更浪漫,形式并不重要。年轻的恋人们对情人节的浪漫既心动,又心疼,年轻人收入并不多,跟风过节真的很累人。
商家们声称我们帮你办一个浪漫的节日,实际上浪漫根本帮办不了,跟妻子相濡以沫,即便是下班后,一起在小店里吃碗馄饨,也是一浪漫,浪漫不一定非要在固定的节日表达,送花也不是表达感情的唯一方式。
现在的浪漫过于注重形式了,浪漫应该是一种微妙气氛,在中国似乎对情人节的意义过于强调了,被商业主导的浪漫始终累赘。比如情人节的玫瑰花,如果男孩们送花不讲心思,反而没意思。试想无数老男人和小男孩们傻乎乎捧着一束玫瑰,甚至连送花姿势都大同小异。送的人为交差,收的人觉得没新意,哪里还会有感动?花冤枉钱,买高价花,反而越来越少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