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MBA智库百科用户:


过去的17年,百科频道一直以免费公益的形式为大家提供知识服务,这是我们团队的荣幸和骄傲。 然而,在目前越来越严峻的经营挑战下,单纯依靠不断增加广告位来维持网站运营支出,必然会越来越影响您的使用体验,这也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经过审慎地考虑,我们决定推出VIP会员收费制度,以便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优质的内容。


MBA智库百科VIP会员,您的权益将包括: 1、无广告阅读; 2、免验证复制。


当然,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您对百科频道的支持。诚邀您加入MBA智库百科VIP会员,共渡难关,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和进步!



MBA智库百科项目组
2023年8月10日
百科VIP
未登录
无广告阅读
免验证复制
1年VIP
¥ 9.9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支付宝
PayPal
购买数量:
1
应付金额:
9.9
汇率换算:
1.32
美元(USD)
  • 美元(USD)
  • 加元(CAD)
  • 日元(JPY)
  • 英镑(GBP)
  • 欧元(EUR)
  • 澳元(AUD)
  • 新台币(TWD)
  • 港元(HKD)
  • 新加坡(SGD)
  • 菲律宾(PHP)
  • 泰铢(THB)

按当月汇率换算,

包含手续费

打开手机微信 扫一扫继续付款
立即开通
PayPal支付后,可能会遇到VIP权益未及时开通的情况,请您耐心等待,或者联系百科微信客服:mbalib888。
温馨提示:当无法进去支付页面时,可刷新后重试或更换浏览器
开通百科会员即视为同意《MBA智库·百科会员服务规则》

支付成功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64个条目

新实在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隐藏]

什么是新实在论

  新实在论,20世纪一种主张具体事物和脱离具体事物的公相都具有实在性的折衷主义哲学流派。主要流行于奥地利、英国和美国,尤其在美国影响最大。

新实在论的解读

  新实在论作为现代西方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潮,它“既标榜批判新黑格尔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哲学流派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唯物主义,是一个折衷的学派。它没有正面回答物质和精神处于什么关系这个哲学根本问题,并且缺乏比较完整的体系。它虽然包含一些唯物主义的成分,但是在认识论上不赞成反映论,而倾向于主观唯心主义和直觉主义;在本体论方面接近于客观唯心主义。”

  新实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

  • 20世纪初的苏格兰常识实在论,经奥地利的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1837~1917年)和迈农(Alexius Meinong,1853~1920年)的积极推动,从美国到英国都形成了一股潮流。
  • 19世纪末,在英国出现了J.C.威尔逊(1849~1915年)、T.凯斯(1844~1925年)等人的实在论观点。但正式提出新实在论哲学的是摩尔罗素怀特海以及他们的信徒。摩尔1903年发表的《驳斥唯心主义》一文,标志英国新实在论的产生,但不久就被分析哲学所取代。美国的新实在论与英国几乎同时形成,1901~1902年,蒙塔古和培里先后著文,批驳美国绝对唯心主义者J.罗伊斯对实在论的攻击,这是美国新实在论产生的第一个标志。1910年7月,佩里、蒙塔古、霍尔特、马尔文、斯波尔丁、皮特金等6位美国哲学家在《哲学、心理学和科学方法》杂志上,发表《六个实在论者的纲领和第一篇宣言》,提出了实在论哲学的基本原则。1912年,他们又联合发表《新实在论》一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新实在论的主张,标志新实在论的完全形成。
  • 20年代前后,美国的新实在论逐渐被批判实在论所取代。

新实在论的基本哲学原则[1]

  (1)提倡用科学的方法即逻辑分析法来讨论哲学问题。他们认为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把常识和科学中的某些概念和命题,进行逻辑的概念的分析,想用逻辑的概念的分析来取代对哲学根本问题的回答。

  (2)具体事物和共相独立存在说。作为感觉对象的具体事物和感觉之外的本质或共相都是独立存在的,都被新实在论赋予了本体论地位。但二者也存在着不同的意义。即使说共相是超时间、超经验的,共相世界也因此是永远不变的、确切的;而特殊事物存在于时间之内,特殊事物的世界也因此是转瞬即逝、模糊不明的。

  (3)中性实体论新实在论者虽然认为认识对象是独立存在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质看成是物质的。宇宙的最后质料既不是物,也不是心,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根本的存在,根本的存在是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实体”。

  (4)“直接呈现说”和“内在独立说”。

  所谓“直接呈现说”是说,特殊事物和共相是直接认识到的,而不是通过摹写或映象而间接认识到的。所谓“内在独立说”是指,一方面认为事物是独立的,一方面又认为当事物被认识时,它们又可直接进入心灵而变成观念。即是说,认识的对象和观念合而为一,内在的东西可以同时是独立的。可见,“直接呈现说”和“内在独立说”反对心物二元论,直接反对反映论。20世纪初勃然兴起的新实在论不同于以往的实在论,他不再是为伦理学或宗教神学提供什么理论基础,而是纯认识论的。这与当时西方哲学的主流有关,从欧洲近代哲学开始关注认识论问题以来,任何一位哲学家都将认识论的问题当成自己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见,新实在论的兴起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也是一种必然。新实在论在当时作为一股新兴的哲学流派,也少不了异质流派的批驳。反对者认为:新实在论的直接呈现说,并没有清楚地回答认识的性质和过程,相反,它将意识和存在问题弄得含混不清;另外,就是新实在论很难说明错误何以产生;新实在论的共殊理论最终还是没有摆脱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命运,将共相与特殊事物(一般与个别)割裂开来.

新实在论在认识论上的分歧

  由于直接呈现说和内在独立说混淆了存在和意识的界限,导致使新实在论内部在认识论上发生了分歧。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关于意识的本性以及错误和幻觉的对象是否客观存在等问题上。佩里和霍尔特等人把意识看作是有机体对外物的一种“特殊反应”,并且认为错误和幻觉经验的对象与真实经验的对象同样是客观存在的。霍尔特主张,宇宙充满着矛盾、错误、虚幻的东西,这些东西是非实在的,但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些东西进入意识之中就造成了错误和幻觉。蒙塔古等人则认为意识是脑的状态的“自我超越的蕴涵关系”,并且认为,非实在的东西是“潜在的”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是错误和幻觉的对象,但并不是造成错误和幻觉的原因,真假取决于主观的判断,错误和幻觉是由“个人观察上的误差”,即主观因素造成的。

  新实在论批评了当时的唯心主义哲学,但并未真正克服唯心主义的“困境”,他们的“建设性”理论更是包含了许多矛盾和混乱,尤其在认识论上把真实的和虚幻的客体放到了同等的地位,混淆了真理与错误的界线。

参考文献

  1. 马亚男.唐君毅知识论思想的新实在论特征[D].宜宾学院学报.2010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新实在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告MBA智库百科用户的一封信
亲爱的MBA智库百科用户: 过去的17年,百科频道一直以免费公益的形式为大家提供知识服务,这是我们团队的荣幸和骄傲。 然而,在目前越来越严峻的经营挑战下,单纯依靠不断增加广告位来维持网站运营支出,必然会越来越影响您的使用体验,这也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因此,经过审慎地考虑,我们决定推出VIP会员收费制度,以便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优质的内容。 MBA智库百科VIP会员(9.9元 / 年,点击开通),您的权益将包括: 1、无广告阅读; 2、免验证复制。 当然,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您对百科频道的支持。诚邀您加入MBA智库百科VIP会员,共渡难关,共同见证彼此的成长和进步!
MBA智库百科项目组
2023年8月10日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

添加收藏

    新建收藏夹

    编辑收藏夹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