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文化生产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指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能力。文化生产力是在高科技推动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形态,具有物的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文化生产力反映在经济形态上,促成了一种重要的产业形态----文化产业的出现。文化生产力反映在精神形态上,提高了人们的思想道德意识,使不同民族和国家融于世界体系, 参与经济全球化[1]

文化生产力的形成[1]

  根据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对生产力种类的区分,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和“精神方面的生产力”两种(马克思,1986)显然文化生产力属于“精神方面的生产力”范畴。文化主要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等。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生产力是文化生产力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基础,文化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发展的高端状态。文化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文化要转化为生产力必须有一个物化的过程。文化生产力同其他生产力一样,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必须以一定的实物形态表现出来。文化生产力的物化过程即是主体通过劳动实践,将一定的原材料加工改造为新的存在物。另一方面,文化生产力不完全等同于一般形态的物质生产力,它是精神方面发展的产物,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性。

  文化生产是一个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特殊过程,文化生产本质上是建立在知识转移基础上的,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和探索性的高水平智力运动。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1984)认为:“知识的生产力已经为生产力、竞争力提供了必要的重要的生产资源”。因此,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文化知识实现的。发展文化生产力不仅能够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而且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想象力,传承和积累人类文明成果。按照经济学基本理论,一般情况下,可供交换的商品的生产行为和生产过程并不作为商品在流通领域内进行交换,而文化无论是作为生产方式还是作为交换方式,文化生产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并存。

  文化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生产的规模和速度远超越一般性的劳动力生产过程。在当前科技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下,文化生产力主要表现为“文化的经济化、科技化”和“经济、科技的文化化”,存在于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基本环节,贯穿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全部过程。目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传播媒介得以高速发展,这些都使文化生产具有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特征,文化产业也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生产力在当代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文化生产力在经济上的表现为,催生出一种全新的产业形态----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在创造就业岗位、缴纳税金等方面的贡献日益突出。

文化生产力的双重属性[1]

  (一)文化生产力二重性

  任何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相联系,并受事物特定的发展规律所制约。同样,文化生产力的产生与运行方式受生产力发展普遍规律所支配。文化转变为生产力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早有定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科学和艺术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以后,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离出来,并受生产力发展规律所支配的精神文明成果。在人类社会生产力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物质生产者与精神生产者在各自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内在特征的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形态。物质生产力具有物质形态的主导特征,主要表达对人同自然的物质关系;文化生产力具有突出的意识形态特征,是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等精神方面的发展成果。但文化作为生产力不能完全等同于意识形态,它除了突出意识形态属性以外,还必须以具体的实物形态体现出来。因此,文化生产力具有物的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一方面,文化生产力具有物的属性。在文化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中,精神生产者将自身强烈的情感、思想、愿望、意志等渗透于文化生产的全过程中,并将其用具体的实物形态表现出来。因此,文化生产已不仅只是停留在人们内在的心理活动层面,而是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天然地具有商品生产的基本特征,体现于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产业循环的每一个基本环节,其运行方式依然受生产力发展的普遍规律所支配。另一方面,文化生产力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化生产力可以分别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尽管文化生产力成长于上层建筑,但根植于物质生产力。因为文化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无法从根本上脱离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但又高于一般形态的物质生产力。因此,文化生产力同时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物质属性。

  (二)文化生产力二重性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

  文化生产力特殊的二重性决定了其既有巨大的经济能量,又有影响民族文化心理和整合社会关系的力量。文化生产力二重性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为产业性与精神性。文化的产业性是指文化具有和其他产业一样的市场价值经济效益、运作方式等一系列特征,任何一种文化都是通过特定的内容载体和传播途径来表达并被广大民众接受。文化生产力的发达程度取决于文化产业的规模、速度和效率以及文化产品的多样性,文化市场需求、文化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对文化生产力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文化的精神性是指文化产品除了具有一般的实物产品的属性以外,还具有传递思想、表达情感、提高认识等内在的附属价值。只有当文化作为服务人类精神消费时,文化生产力的实现才有可能。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王思敬.论文化生产力的内涵、属性与发展途径(A).商业时代.2012,7:17~18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文化生产力"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75.152.114.* 在 2019年11月20日 22:52 发表

谢啦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