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挫折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难以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需要或动机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1]
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 ,人在遇到挫折后 ,生理上会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脸色苍白等 ;在情绪上可能会企图反击 ,对构成挫折的起源实施报复 ,还可能失去控制能力 ,象小孩似的任意胡闹。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并非一帆风顺 ,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 ,甚至遭受失败的结局而无法实现既定目标。这是因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 ,总是无时无刻不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现实和个人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使人们的动机和目标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受到很大的限制 ,因而对每个人来说 ,挫折和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心理挫折是人的内心活动,它是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和摆脱挫折困扰的方式反映出来的。
1. 攻击。人在受挫时,生气、愤怒是最常见的心理状态。这在行动上可能表现为攻击。诸如,语言过火、激烈,情绪冲动,容易发牌气,并伴有挑衅、煽动的动作。攻击是在人产生心理挫折感时可能出现的行为,但攻击的程度却因人而异。理智型的人善于作自我调节,感情易冲动的人能较容易控制自己;文化程度低的人,受挫后产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大,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的人,受挫后会有多种排解方法,攻击的可能性就比较小。此外,受挫目标的期望程度、动机范围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人的攻击性。
2. 倒退。是指人遭受挫折后,可能发生的幼稚的、儿童化的行为,如像孩子一样的哭闹、暴怒、任性等。目的是为了威胁对方或唤起别人的同情。
3. 畏缩。指人受挫后发生的失去自信、消极悲观、孤僻离群、盲目顺从、易受暗示等行为表现。这时其敏感性、判断力都相应降低。
4. 固执。顽固地坚持某种不合理的意见或态度,盲目重复某种无效的动作,不能像正常情况下那样正确合理地做出判断。表现为胸狭窄、意志薄弱、思想不开朗,这都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具体事物的判断分析,导致行动失误。此外,不安、冷漠等都是心理挫折的表现。
心理挫折的自我调适[1]
挫折的自我调适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挫折的产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能给人以打击,带来痛苦和烦恼;也能催人奋进,使人变得成熟、坚强。挫折对人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往往与个人对挫折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有关。若以平常心态接受挫折,视挫折为促进个人发展的良机,则能够减轻挫折压力,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化解困境,战胜挫折;反之,一遇挫折则如临大敌,过分夸大挫折的不良后果,以偏概全,往往会使自己深陷困扰,难以自拔。因此,人们只有积极调整认识过程,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才能够增强自己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消除挫折的不良影响。
2.承认矛盾,淡化冲突
强烈的动机冲突往往会导致心理挫折的产生,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因此,每个人必须对活动中的动机冲突进行化解。首先,要承认矛盾、正视挫折。这是有效解决冲突的前提条件,回避冲突则会使人失去理智而作出错误的选择。其次,在承认矛盾的基础上,必须重新衡量各种限制动机满足的主客观条件,权衡利弊,摆正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之间的位置,以国家、集体的利益为重,选择适当的满足动机或需要的方式。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以彼此兼顾,或扬长避短,以新的目标取代原来的目标,进而在新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重新获得心理平衡,淡化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
3.转移注意力,疏导情绪
挫折状态下所形成的挫折压力会危害人的心理健康。在遭受挫折时,最好暂时避开挫折情境,将注意力从引起消极情绪反应的刺激转移到其他事物或活动上,可以缓解心理压力。同时,要及时疏导挫折情绪,避免不利影响。个人要学会适当地表达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借助他人的宽慰劝导,排解负性情绪,减轻精神上的痛苦。例如向朋友倾诉隐忧、写日记等,都有助于宣泄情绪,淡化内心冲突,平衡心理。
4.“知足常乐”,保持良好心态
自身心理状态不佳,是心理挫折产生的主要根源。马克思曾经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消除生理上的疲惫与痛楚”。可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维护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个人必须勇于接受现实的自我,对于个人条件中一些无法改变的事实,如容貌、生理缺陷、家庭环境等,应该坦然承认并欣然接受,消除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自我,确定适宜的目标期望值,减小期望值与实际实现值之间的差距。对已取得的成绩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即“知足常乐”,有助于避免过度的心理冲突,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维护身心健康。
杀人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