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金融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弱势金融是指金融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对其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或称之为弱势群体进行扶持的行为。[1]
弱势金融的主要特点[1]
(一)政策性强
弱势金融区别于一般的商业性金融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鲜明的政策性。弱势金融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而是服务于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以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协调发展为最终目标,帮助其扶持对象走出资金短缺的困境,改变弱势地位,进而逐步缩小目前存在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消除影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为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因此,弱势金融要服从于国家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并以国家社会经济政策为支撑,它的运作不同于商业性金融,即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体现的是社会效益。
(二)分散度高
由于弱势群体是由无数个分散在不同地区、产业、企业和人群中的不同经济社会活动中较小的单元所构成,这就决定了弱势金融面对的是金融产品开发和投放要更具鲜明个性化、业务面宽、总体业务量大、单个业务量小、点多面广、业务分散的局面,势必将大大增加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压力。
(三)风险性大
弱势金融之所以要比一般金融风险更大,一是其所扶持的对象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本身就处于相对弱势。二是真实资信获取难、信用评级定格难、资产抵押担保难等状况在弱势群体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从而使得弱势金融业务的风险难以控制。三是对弱势群体的扶持活动是多项政策的协调运用,多种资源的有效投入,众多部门的协同作战。如果政策支持、资源投入和扶持的方法措施之问不能够有机协调,其效果就势必要大打折扣,客观上又叠加了新的风险变数。
(四)赢利性低
一是弱势金融首先考虑的是宏观效益和社会效益,然后才是自身的效益,在金融政策取向和经营指导思想定位上就要倾斜让利、保本微利。二是弱势金融面对的是小型分散、点多面广、特质不同的弱势群体,要实现有效经营和扶持到位,产品开发和投放必须体现出鲜明个性化、多样性、量身定做等特点,这就要加大资源投入,从而相应加大营运成本。三是各种扶持政策和行为如果不能形成合力,即使是低赢利也难以确保。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金融的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的有机统一是建立在金融协调发展基础之上的,金融的安全稳定协调发展又是建立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基础之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弱势金融是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好弱势金融是金融业不可回避的现实。弱势金融的特点,客观上要求对经营弱势金融既要有宽广的战略思维,又要有周密的策略安排;既要承认它的社会性,也要尊重它的经济性;既要体系内的统筹运作,又要体系外的协调配合。
弱势金融的扶持对象[2]
(1)按照产业结构划分,弱势金融的扶持对象是难以得到金融支持的弱势产业——农业。从金融的角度讲,弱势产业是指由于规模小、利润低等原因,难以吸引资金流人,从而受到资金上的束缚而难以生存和发展的产业。在我国,农业是最大的弱势产业,近几年来,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城乡收人水平差距逐年递增。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发展农业经济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弱势金融就是要改革农村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改变农民融资困难的现状,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铺平道路。
(2)按照地域划分,弱势金融的扶持对象主要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弱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然而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区间交通地理以及人文环境因素差异的影响,使得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为落后。这一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金的流人不够,就是说这些地区的金融支持不够充分。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这些区域的资金投入力度和政策扶持,但缺乏了金融业对资金的有效配置,这些资金和政策对经济发挥的作用有限。而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又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3)按照群体特征划分,弱势金融的扶持对象主要是由于缺乏融资能力而影响其未来发展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数量已经相当庞大,占我国人口总数7O%以上的农村居民、占企业总数90%以上的中小企业(其中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约占在校学生30%以上的贫困学生以及约占职工总数5%的下岗失业人员都被社会列为弱势群体。这些人群在经济活动中收入较少、经济实力不强,在市场竞争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弱势群体融资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潜在障碍,弱势金融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使弱势群体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