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闭恐惧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幽闭空间恐惧症是一种对密闭空间的一种焦虑症。幽闭空间恐惧症属于场所恐惧症的一种,患者害怕密闭或者拥挤的场所,因为担心会发生未知的因为担心这些场所会发生未知的恐惧,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焦虑和强迫症状,一旦离开这种环境,患者的生理和行为都会迅速恢复正常。
幽闭恐惧症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电梯、车箱、机舱或深海内,可能发生恐慌症状,或者害怕会发生恐慌症状,越害怕就越恐慌。
幽闭恐惧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在狭小密闭的空间里感到极度恐慌,出现呼喊、呼救、胸闷、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浑身瘫软、麻木、无力等一系列身体极度失调症状。
比如电梯内,会出现害怕,紧张,担心,恐惧的心理状态。并且还会伴有植物神经症状,比如出汗多,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严重的还会出现濒死体验,出现惊恐发作,而脱离了这个环境患者可以自行的恢复。
幽闭空间恐惧症产生的原因[1]
幽闭恐惧症的产生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综合性的,像个体的成长经历、性格气质、心理压力等因素,尤其是个体幼年时期的创伤性经历与病症联系最紧密,个体幼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很容易出现心理阴影,并对成年的正常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一般来说, 恐惧症的成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家庭教育及教养方式
首先,通常过分严厉或教条化的家庭教育,会简化人的心理社会化历程,降低其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其认知社会化水平,导致对客观事物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其次,专制型的家庭氛围容易使儿童正常心理发育过程产生扭曲,导致个体对外界事物产生错误的认知。
2.遗传和性格因素
幽闭恐惧症可能肇始于儿童时期的心理或生活创伤,通常3岁之前表现出胆怯、害羞倾向以及经受重大生活变故的个体,其成年之后容易出现幽闭恐惧症。另外,遗传因素在恐惧症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其影响个体的具体原因还在进一步研究当中。
3.生物学因素
学者发现恐惧症患者的突触后5-HT受体比普通人更加敏感,从而导致患者更容易受到封闭空间的影响,产生心理和生理性的恐惧。
4.精神分析因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早期研究幽闭恐惧症的代表,弗洛伊德首先考虑幽闭恐惧症作为神经衰弱的一个慢性症状,最终将其与焦虑性歇斯底里体现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他解释了幽闭恐惧症是个体性欲过剩的结果,其被阉割焦虑和恋母情结的欲望所压制,恐惧和焦虑情节无法释放, 从而将恐惧转移投射到特定的物体和场景上。
1.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也称作满灌疗法,这是一种骤进型的行为治疗方法。此法是在一定心理辅导的基础上,将患者骤然置于恐惧事物之前或场所之中,采用想象的方式,或把患者直接带入他最害怕的情境。鼓励患者想象最使他恐惧的场面,或者心理医生在旁边反复地、甚至不厌其烦地讲述他最感恐惧情境中的细节,或者使用录像、幻灯片放映最使患者恐惧的情景,以加深患者的焦虑程度,同时不允许患者采取闭眼睛、哭喊、堵耳朵等逃避行为。
在反复的恐惧刺激下,即使患者因焦虑紧张而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面色发白、四肢发冷等植物性神经系统反应,患者最担心的可怕灾难却并没有发生,这样焦虑反应也就相应地消退了,恐惧症状自然也就慢慢消除了。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病情治愈速度快。缺点是患者必须有一定的身体条件,否则会令患者过度恐惧而出现昏厥。因此,这种方法不适合心脏病患者和老人,需提前检查心肺功能。在进行暴露疗法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抢救知识和配备一定抢救设备。
2.系统脱敏法
是目前治疗幽闭恐惧症最安全最有效的行为治疗方法。由医生设定阶梯性恐惧值,并让患者循序渐进地暴露于引起恐惧的事物之前或场所中,令患者的感官逐步接受刺激,使之对刺激的恐惧程度逐渐降低,最终达到症状完全消失。
这种方法较为缓和,容易为患者接受。缺点是治疗时间长,效果产生慢。比如可以把病人的恐惧程度进行分级。没有焦虑为0分,驾驶地铁列车在隧道里运行时最恐惧、最焦虑的时刻为100 分。然后将其分成几个等级,每一级代表不同程度的焦虑。首先由医生带着患者从较低的等级开始训练,如走进地铁站,如何克服恐惧和焦虑;然后是走近驾驶室、进入驾驶室、启动地铁列车、地铁进入隧道等,一步一步地引导患者克服恐惧。对于病情严重的病人,可配合使用一些抗焦虑的药
比如,先让患者进入大房间治疗,引发比较轻的恐惧,体验心跳加快的感觉,习惯后再进入小房间治疗,最后去坐电梯治疗,这样引发的恐惧反应比较轻,相对安全一些,但治疗的时间比较长。
3.心理诱导法[1]
目前, 学界认为心理治疗在恐惧症的治疗上是研究最多的一种治疗方法。此疗法主要用于幽闭恐惧症的预防和前期治疗, 如果在幽闭恐惧症发生之后再进行心理诱导, 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在该疗法中心理工作者起主导作用, 前期通过心理咨询, 观察来访者顺利进入状态之后, 对其进行适合的心理诱导, 治疗效果是比较明显。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心理工作者首先对来访者进行高压氧治疗, 观察其行为举止的变化, 再进行科学的心理诱导, 要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进行科学的引导和矫正, 同时要给予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引导, 要使来访者体会到心理工作者的关心, 充分取得来访者的信任, 从而缓解来访者的紧张心理。心理诱导时要注意讲究技巧, 整个过程要循序渐进。心理工作者要从来访者的心理角度出发, 针对其对发生恐惧明知不必却又无法控制的特点, 鼓励来访者面对现实, 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另外, 在来访者接受高压氧气治疗时, 对那些已经发生氧舱幽闭症的来访者, 心理工作者要时刻注意来访者在氧气舱中的表现, 要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妥善处理, 不可硬性坚持, 对症状严重的来访者, 应该及时中断治疗, 让来访者尽快脱离封闭环境。一般情况下,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非药物预防和治疗后, 大部分来访者能够进行后续的高压氧气治疗, 但少量来访者仍不能奏效, 因此不排除适当使用镇静剂或安慰剂。
5.药物治疗法
幽闭空间恐惧症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必要时可以借助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等来快速控制病态恐惧情绪,还可以借助舍曲林、帕罗西汀等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对患者病态恐惧情绪进行控制,需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完成。
此外,有专家称恐惧症源于内耳功能障碍,患者可服用增强内耳功能的药物。美国纽约精神科医生哈罗德•莱文森博士认为,电梯等密闭空间剥夺了大脑的视觉、听觉、重力觉等关键信息,容易诱发“战斗或逃跑”的警觉反应而导致恐惧。他研究发现,90%的恐惧症源于内耳功能障碍,而这恰恰容易被移动的电梯引发症状。很多幽闭恐惧症的患者是精力旺盛、过于活跃的人,在电梯里长时间保持安静是很困难的事情,时间长了就容易发生恐慌。因此,他提出治疗幽闭恐惧症可服用增强内耳功能的药物,可以有效消除恐慌和焦虑。对此,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心理科首席专家郭沈昌表示,这种疗法还未见到其他人报道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