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4个条目

少年心理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少年心理学

  少年心理学指的是研究少年期个体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传统上是把它作为儿童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少年的智力发展、个性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青春期发育及心理卫生等问题。少年期的心理发展有既不同于儿童期,也不同于青年期的独具的特征。从生理方面的变化看,少年期是青春发育开始的时期,不论是生长发育,还是第二性征的出现,都经历着剧烈的变化。

  从心理方面的变化看,个性发展上最突出的变化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信心高、自尊心强。个性特点鲜明、突出,但不够稳定。认识过程发展上最突出的变化是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有主导地位。情感发展上最突出的变化是热情奔放,但又容易冲动。这些生理、心理方面的变化,就是少年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在苏联,独立的少年心理学的研究较多,除了研究论文外,也出版了一些专著。如B.A.克鲁捷茨基的《少年心理学》(1965)是比较著名的。在日本也有一些研究和著作,如诧摩武俊等的《初中学生心理》(1981)、大西诚一郎的《初中生的心理与教育》(1954)等。在西方,少年心理学往往与青年心理学结合在一起,作为青年心理发展的开始阶段。 在中国,单独的少年心理学的研究还不多,大多结合在儿童心理学或青年心理学中。有些研究青少年生理发育的学者,更多地着眼于少年期是性机能开始的时期,并称这一时期为青春期。

少年心理学主要因素

  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是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的,但是主要的影响来自父母、同伴以及学校。首先,就父母对少年社会化的影响而言,它的作用是最明显最主要的。由于少年经常地接触到父母的言行,这种长期的紧密的联系使得父母的影响超过了其他方面。

  1、父母对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他们对子女的教养方式起作用的。研究资料表明:对子女表示无条件的爱的父母,帮助少年发展了积极的恰当的与他人的关系,培养了对他们自我概念的信任,以及积极的自尊。而表示拒绝和敌意的父母则会导致少年在学习、智力、同伴关系、与成人的关系等方面的困难,会导致心身疾病,甚至犯罪。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少年社会化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少年对父母的教养方式的看法。研究资料表明:较为积极的自我概念与少年认为其父母比较接受他们,很少使用心理控制、以及父亲很少严格控制有关。少年感到被接受、有人需要以及感到一定程度的独立对于其自我价值感和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父母对于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主要在价值观和独立观念方面。这当中可能蕴含着冲突。如果父母和少年之间在价值观、理想上有相同的地方,那么这种冲突就较为平缓,双方可以发展一种相对和谐的社会关系。否则,就可能产生“代沟”。

  2、同伴对于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相对于儿童期来说,有了实质性的变化,此时的同伴关系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少年与同性同伴、异性同伴之间的关系更接近成人的同伴关系,他们的朋友是可以信任的、忠诚的,他们从同伴关系中得到了更多的自信和对困难的理解。忠诚可信的朋友使少年无须害怕与朋友分享隐秘的感受时会受到嘲笑或传给别人听,与亲密的朋友分享失望和喜悦的感受,使他们能很好地应付这一时期的感情波动。当然,这种同伴关系也可能导致不利的影响,一旦朋友背叛,则打击相当大,可能导致他们自我价值感的下降,形成对自己的消极感受。

  同伴在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与父母的影响相比,这种影响更为表面化,范围更小,时间更短。它主要集中在赶时髦、音乐、服装等方面,而父母的影响却在价值观、道德和行为方式上起决定作用。并且,同伴关系的形成一般都是由于有相似的背景和价值观,所以,同伴关系实际上可能强化了父母传授的基本价值观。因此,可以认为父母和同伴在不同的方面满足了少年的不同需要。虽然大多数时候同伴的价值观与父母的是一致的,但是,当双方对于价值观、理想的看法完全不一致时,就会产生真正的困难;少年必须选择采纳其中的一种。这种情境对初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和一般适应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3、对少年社会化产生影响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学校,少年每天在学校度过大量的时光,为这种影响提供了机会。

  一方面,学校的一项基本职能是教育,这就意味着学校给少年传授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是每个人将来成为经济上独立的有能力的社会成员所必需的,所以学校实际上在为少年以后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学校教育引导着少年接受更高的教育和从事未来的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前途。同时,学校也使文化的信仰、价值观和传统得以延续,通过学校树立的榜样和学校进行的训练,少年了解了各种角色期望,并承担了这些角色。

  另一方面,由于少年在学校所花的时间很多,实际上学校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场合,学校中发生的各种事件、体育活动等都成了影响因素。并且,学校为少年结交朋友、建立亲密的友谊提供了机会,而同伴又对少年的社会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学校的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做出了成人的榜样,初中学生跟着教师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同时还从他们那里学习行为的方式。

  研究证明:学校经历对少年对于自己的能力的评价产生了影响。常常成功的学生把新奇的问题看作是一种挑战,在这种挑战中他们受到鼓励去赢得成功;而经常失败的学生开始认为自己无能,并失掉了去尝试的动机。

少年心理学能力发展

  由于青少年时期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活动向学习者所提的要求有了质的变化,加上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言语都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高度发展的概括化观察力、成熟的记忆力和理论抽象思维能力。与儿童期相比,青少年的记忆力达到一个空前成熟阶段。意义识记代替机械识记而成为识记的主要手段;识记的目的性增强,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而居于支配地位进入了记忆最佳时期。从思维类型上看,少年学生的逻辑思维主要是经验型的,在一定程度上仍需具体形象的支持,到了17、18岁之后,其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水平急剧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成为一种成熟的思维形式,并导致辩证思维的发展。使青少年有可能形成极其活跃的创造性思维

少年心理学个性成熟

  从少年到青年,个性逐步形成。少年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稳定性低。进入青年期,青年的个性虽然还有受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变化的可能,但已相对稳定。主要表现:

  一、自我意识趋于成熟。

  随着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以及独立安排生活道路这一客观要求的逼近,青年的自我意识日渐成熟。他们倾心于认识自己的身心发展及其社会价值;独立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并逐渐克服评价的片面性,力求全面分析;初步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能较好地进行自我教育

  二、世界观初步形成。

  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人个性意识倾向性成熟的主要标志。世界观萌芽于少年期,初步成型于青年初期,到青年中后期进一步成熟。青年世界观的成型表现在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和恋爱都有了比较稳定而系统的看法。

  三、兴趣、性格趋于稳定,能力有所提高。

  兴趣是个性倾向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的兴趣是广泛而多样,逐步稳定,持久性提高,日益深刻。性格和能力都是最能表现个性差异的心理特征。性格在青年初期基本定型,此后的改变十分细小。能力有各种类型,不同类型能力发展的速度不尽相同,但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一般能力都要到青少年期才能趋于成熟,并在青年后期都先后达到高峰。

  四、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水平提高。

  青少年开始进入自觉的道德水平阶段,形成信念,知道自己行动的原则。这一方面表现在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加强,所掌握的道德准则范围广、质量高。另一方面表现在道德情感中的直觉式情感逐渐减少,伦理道德式的情感体验开始占优势。此外,道德理想更为现实,知行脱节的现象也日趋减少。

少年心理学情感特征

  青少年的情绪和情感已趋向成熟和稳定,但与成人相比,又显得动荡不稳。其主要特征:

  一、热情、容易激动。青少年办事积极、富于热情,伤感易被激发,行动迅速,表现为奔放、果断。但由于生理和自我意识上的急剧变化,有时青年的情绪、情感容易过于激动。

  二、情感的内容越发丰富、深刻。青少年的几种基本情绪如愤怒、恐惧、欢乐、悲伤和爱的起因以及表现特点与儿童期不同,表明其情绪情感已经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由于智力和社会需要的不断增长,青少年慢慢地形成许多具有明确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情感,如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和民族自豪感等,其深刻性和持久性明显提高。

  三、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提高,情感逐渐稳定。这一方面表现在青少年情感持续的时间延长,情感不再像儿童那样容易转换,受外部情境的影响减少。另一方面表现在青年的情感类型正从外倾型向内隐型过渡,他们能根据条件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外部表情与内心体验的不一致。

少年心理学意志特征

  青年的意志发展迅速其特征:

  一、完成意志过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青少年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乐于独自思考,想办法克服困难,不像儿童那样轻易求助于他人,表现出良好的主动性;同时青少年能不依靠外力的督促和管理,自觉性日益增强。

  二、行动的果断性增强。由于认识能力的发展和逐渐成熟,青年面对充满矛盾的问题时,能够按照一定的观点、原则、经验比较迅速地辨明是非,作出决定并执行决定。与少年相比,青年的轻率和优柔寡断都相对减少,动机斗争过程也逐渐内隐、快捷。

  三、自制力增强。青少年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渐增强。此时,他们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原定的目的和计划,能较好地调节自己的激情。行动的理智性比较强,当然有时也表现出冲动。

  四、富于坚持精神。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尤其是内抑制功能的发达,以及动机的深刻性和目的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坚持性,不过在这方面,青年人比少年强得多。他们勇于求成,凡事不肯轻易服输,即便受挫亦不灰心。

少年心理学巧妙制怒

  发怒,是人遭到挫折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其程度有不满、生气、恼怒、愤恨、激怒、暴怒,常发怒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引起心身疾病。因此,需要用心理学方法巧妙制怒。

  1、躲避法:在生活中遇到怒的刺激时,就尽量避开,眼不见,心不烦,怒气自消。

  2、转移法:当发怒时,有意识的听听音乐,逗逗孩子玩等,这是积极的接受另一种刺激,即转移大脑兴奋点的制怒方法。

  3、主动释放法:把脑中的不平和愤怒向认为适合的人全盘托出,平时与人相处不可能不产生意见、隔阂,经常交换意见,把话说清楚,也是平怒和增强团结的方法。

  4、意识制怒法:是以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使愤怒情绪难以发生或降低强度。以自己的内部语言为媒介,如在发怒时心中反复默念“别生气”“不该发火”等等。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5、升华法:把怒气化为从事科学、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的力量。司马迁说:“文王拘而做《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怒之所为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少年心理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