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宜林地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宜林地[1]

  宜林地是指各种适宜造林更新的土地。

宜林地的种类[2]

  宜林地就是占有一定空间,由一定环境因子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叫造林地。

  宜林地包括荒山荒地、农耕地、四旁地及撂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宜林地的立地条件[3]

立地条件分析与评价

  采用正确的方法对立地条件进行分析评价,找出影响林草生长的因子,弄清诸因子之间的关系,确定限制性因子(或主导因子),是林草培育的前提,也是立地分类的基础。

  1.立地因子分析

  在林木培育的生产实践中,尽管造林地的立地因子是多样而复杂的,影响林木生活的环境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植物的基本生活因素不外是光、热、水、气、土壤、养分条件因子。水热状况基本决定着乔、灌、草种的区域性分布及适应范围。同时,通过区域性范围内某一造林地的其他因子(如地形条件的变化等)对水热因子的再分配作用的影响,而形成造林地的局部小气候条件,从而构成具有一定特征的造林地环境条件。立地因子中土壤的水分、养分和空气条件,是造林地立地条件的主要方面,再加上该造林地上所具有的小气候条件,即综合地反映出该造林地所具有的宜林宜牧(草)性质及林草具有的潜在生产力。立地条件是众多环境因子的综合反映。为了全面掌握造林地的立地性能从而找出影响立地条件的主导因素,就必须对立地条件的有关各项因子进行调查、观察和了解。在一个森林植物地带范围内分析立地条件,必须了解、掌握以下几方面:

  (1)海拔高度:海拔每升高1OOm,气温即下降0.5—0.6℃。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空气湿度则逐渐增加,气候由低海拔的干燥温暖状况,转变为高海拔的湿润寒冷。如刺槐垂直分布范围上限达2000m,而适生范围却在1500m以下;油松垂直分布范围800~2200m,而适生范围1100~1800m;枣树最适生的范围在800m以下。由于土石山区高差变化大,海拔影响较大,而在一个特定的气候地貌区域如黄土高原区,高差变化小,海拔影响就不会太大。

  (2)地理纬度:对大区域气候的影响是决定性因子,不同的纬度地带分布着其最适生的树种。纬度不仅影响立地条件,而且影响林草的分布。南方纬度低,分布着大量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北方纬度高,则分布温带和寒温带植物。在某一较窄的区域,即使纬度的较小变化,也会引起树种分布和生长的变化。如山西省太岳山地区(纬度低)选择油松造林生长良好,而选择华北落叶松则往往后期生长不良,这是因为这一区域广泛分布着生长良好的油松,而华北落叶松则主要分布在纬度稍高、气温较低的关帝山、管涔山一带;又如沙打旺在内长城以南可以开花结子,而在内长城以北则不能开花。

  (3)地形部位:树种分布除受纬度和海拔的影响外,对于由局部地形条件所引起的中、小区域气候的变化也有反映。地形对光、热、水等生态因子起着再分配的作用,引起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在黄土丘陵区,由于海拔变化小,川道、沟谷、塬面、梁峁坡的小气候差异很明显。如海拔1200~1500m的川道及沟谷中,核桃、花椒、刺槐等往往因冻害而不易栽培,而在塬面、梁峁坡的背风向阳处却生长较好;又如同样在海拔1200m左右,梁峁坡上只能栽植耐干旱的山杏、山桃、侧柏之类的树种,而在沟谷、沟川上则可生长苹果、核桃、花椒、毛白杨、以开花结子,而在内长城以北则不能开花。

  (4)坡向与部位:山区丘陵区的地形起伏,小气候特点主要由坡向和坡位决定。不同的坡向、坡位,受光的时间和强度、风力强弱、水分状况等都有明显的变化。总的来说,阳坡光照充足、干燥温暖;阴坡光照较差、阴湿寒冷。一般阴坡的土壤含水量比阳坡高2%—4%,按坡向从北坡—东北坡—西北坡—东坡—西坡—东南坡—西南坡—南坡,干旱程度逐渐加重。从山体的坡位上来看,从上部到中部,从中部到下部、土层厚度逐渐增加,水分条件逐渐变好。但是,具体情况还必须具体分析,要把各因子综合起来考虑。如油松是喜光树种,也比较耐旱,但在低山地区水分缺乏,往往是影响其成活和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且它又比较耐寒抗风,所以,在阴坡、沟谷塌地、阳坡下部造林较为适宜。

  (5)土壤条件:包括土壤水分、养分、土层厚度及理化性质。一般将土壤分为湿润土壤和干旱土壤(水分条件);酸性土壤、盐碱土和碱性土壤(土壤的pH值);肥沃土壤和瘠薄土壤(养分条件);厚土、中土和薄土(土壤厚度)。不同的树种对土壤条件要求不同,有的树种对水分要求严格,如刺槐水淹稍久即死亡;有的树种对土壤pH值要求严格,如油松、栎类、山杨等喜偏酸性土壤,但也能在微碱性土壤上生长,而侧柏则喜生长在石灰性土壤上;至于养分条件,无论哪种树种,在肥沃土壤上生长都能充分发挥其生物学和生态学潜力,只是不同树种耐瘠薄的程度不同而已。

  (6)水文状况:地下水位深度及其季节变化,地下水的矿化度及其成分组成,有无季节性积水及其持续性地下水侧方浸润状况,被水淹没的可能性,持续期和季节等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7)生物状况:造林地上植物群落结构、组成、盖度及其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生长状况;病、虫、兽害状况;有益动物(如蚯蚓等)及微生物(如菌根菌等)的存在状况等,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

  (8)人为活动:土地利用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各项人为活动对上述各环境因子的作用及其影响程度,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间接影响植物的分布和生长。

  2.立地主导因子

  分析立地条件的目的是从错综复杂的环境因子中,找出影响林草生长的主导因子。根据生态学最小因子定律,应着重从植物的无机营养(N、P、K等)探讨限制因子,而根据耐性定律,应着重从植物对物理环境因子(光、温、水、湿等)的适应性探讨限制因子。E.P.Odum将两个定律结合起来形成了限制因子理论,即“一个生物或者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者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者限制因子”。植物生长受处于最小量的物质数量和变异性,以及处于临界状态的理化因子和自身对这些因子和环境中其他成分的耐性限度所控制,也就是说,植物生长受限制因子的主导。

  根据限制因子理论分析立地条件,有助于从错综复杂的生物与环境的整体关系中,找出限制生物生产力的主导因子。找出症结所在,问题也就容易解决。在研究某个特定的立地条件时,经常发现可能的薄弱环节。至少在开始时,应集中注意那些可能是“临界的”或者“限制的”立地因子。如果林草对某个因子的耐性限度很广,而这个因子在环境中比较稳定,数量适中,那么,这个因子就不可能成为限制因子。相反,如果已经知道生物对某个因子耐性限度是有限的,而这个因子在自然环境中又容易变化,那么,就要仔细研究该因子的真实情况,因为它可能是一个限制因子。一个地区一种因子是某树种的限制因子,而对另一种树种却不一定是限制因子。因此,通过立地因子分析与评价,选择适当的林(草)种,能够改变其限制因子的约束,提高生产力。限制因子也是立地分类中主要考虑的因子,如北方干旱地区,水分是林草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所以,一切影响水分的立地因子都应作为立地分类的重要依据。

  分析探索主导因子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只凭主观分析,而要依靠客观调查。在同一地区,对于不同的生态要求的树种,立地条件中的主导因子可能是不同的,应分别加以调查和探索。二是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待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的地位离不开它所处的立地条件,立地特点不同,其主导因子也会改变。

立地条件类型划分

  立地类型划分(立地分类)是按一定的原则对环境综合体(通常立地类型是立地分类的最小单位)的划分和归并。传统上,把有林地的立地分类称为林型划分,无林地(指宜林地、宜草地)则为立地(生境)分类,现在也将二者统称为立地分类。立地分类归纳起来有三种途径:一是环境因子途径,即环境因子为立地分类的主要依据,如生活因子法、地质地貌法、主导因子法;二是植被途径法,即以指示植物或林木生长效果作为划分的依据,如指示植物法,立地指数法等;三是环境植被综合途径法,即把环境因子与植被因子结合起来划分。

  1.中国立地分类概况

  随着我国林业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我国的森林立地研究,从1953年起由林业部调查设计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应用苏卡乔夫生物地理群落学派的林型学说,对我国东北、西南和西北的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南方常绿阔叶林(包括常绿与落叶阔叶林),进行了大规模的林型划分与评价;1958年林业部造林设计局、北京林学院等单位应用苏联波格来勃涅克林型学说,对我国无林区进行了造林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在全国一些省份的造林地区编制了“立地条件类型表”,并做了造林类型典型设计。这些工作对于推动我国造林设计和实际工作都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苏联的波氏林型和苏卡乔夫林型两大学派,对我国森林立地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20世纪70年代末,鉴于我国造林工作发展的需要,又吸收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经验,结合主要造林树种,广泛开展立地分类、评价的研究。南方14省份组织协作规模较大地进行了杉木产区区划、立地分类与评价的研究。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同时开展了华北石质山地、黄土高原、珠江三角洲、东北西部地区及华北平原地区等大量的森林立地研究工作,建立了局部的森林立地分类系统,编制了杉木、落叶松、马尾松等的地位指数、数量化地位指数表等。

  不少学者曾经在立地分类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80年代末林业部区划办公室和林业部资源司总结了国内林业生产建设经验,借鉴国外的做法,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了《中国森林立地分类》(1989)一书,在我国影响较大。该书提出的分类系统为6级分类系统,其中立地区域、立地区、立地亚区属于区划单位;立地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立地类型为分类单位。该系统强调立地类型划分的主导因子能体现林地或无林地的宜林性质和生产力,以便指导生产。它的特点是突破了国内多年的有林地划分林型、宜林地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分离分类方法,首次建立了与林业区划系统相衔接、相吻合的林业区划、规划、实施的分类系统,使之更具科学性与实用性。但把区划与分类混杂在一起,从分类系统的角度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也是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该书的出版发行并不标志着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的成熟,而相反却将我国的立地分类研究引向深入。

  应该指出,随着我国森林立地分类、评价理论与研究手段的进步,现已进入了在立地分类基础上的立地质量评价、立地类型树种间生产力代换评价、计算机绘制立地图、遥感图像应用于立地分类与制图、立地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等的新阶段。这将为实施适地适树这一重大任务时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真正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奠定基础。

  2.立地类型划分方法

  我国在编制立地类型的实践中,采用过的方法有: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用地位指数(或地位级)代替立地类型等。

  (1)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法是以造林地宜林性质,主要是生境的干湿状况和土壤的肥力状况的组合反映出来。这种方法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波氏林型学说,为欧洲部分平原地区划分立地条件类型所采用的。我国在60~70年代曾有人按这种方法提出过华北石质山地立地条件类型、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立地条件类型及晋西立地条件类型等。

  按生活因子分级组合类型,先要对各立地环境因子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再参照指示植物及林木生长状况才能确定级别、组成类型。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划分标准难以掌握,尤其对山区造林他的小气候条件难于反映出来等。

  (2)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依据大量的、客观的造林环境因子的调查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当地造林宜林性质的主导因子,并按主导因子的分级和组合来划分立地条件类型。通常首先确定主导因子的分级标准,然后进行组合(有的辅以立地指数)。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无林、少林地区,以及因森林破坏严重实在难以利用现有森林进行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地区。其特点是简单明了,易于掌握,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广为应用。

  以深厚黄土覆盖为特征的黄土高原,则以能比较敏锐地反映土壤水分变化的地形、坡向、土壤质地为其主导因子。这种划分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易于掌握。因此,在实际造林规划工作中应用较为普遍;但缺点是这种方法包含的因子较少,显得比较粗放,往往不能反映山区条件复杂多变而实际存在的造林地之间的某些差别。

  (3)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类型:用某个树种的立地指数来说明林地的立地条件,只能用于有林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立地指数可以通过调查编表后查定,可以通过多元回归与立地因子联系起来。但此法只能说明效果,不能说明原因。对于无林地区来说,由于现存成林林地很少,可供调查研究的树种和林地对象又难以确定,显然对于推行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即使应用当地某一树种对立地条件类型进行评价,其评价成果只适应于这一树种,而不能适应于其他树种。这是由于各个树种生物学特陛不同,对立地条件类型的适应性和适应幅度必然会有某些差异,这是其局限性。

  此外,也有人应用指示植物作为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的方法。认为一定的植物种类经常出现在一定的立地条件下,而不出现在其他立地条件类型上。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当某些形成上层覆盖的植物发生变化时,指示植物也随之消失,而且这些指示植物一般只反映表层土壤的适应性,而很难反映通层土体的本质。

  以上方法中的主导因子分级组合方法,尽管还存在一些缺点,但是,由于生产上易于掌握,因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这种方法只反映了立地类型的宜林性质,而缺乏林木生长指标的检验,因此,不能不使分类方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现代立地类型划分多应用于与立地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影响林木成活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进行调查分析,同具有代表性的乔、灌木树种生长指标相结合,构成参与立地评价的自变量集合。通过这样的立地评价筛选出对乔、灌木生长具有显著影响的主要立地因子(主导因子),并依此修正原定的主导因子,从而最终确定进入立地类型表的主要立地因子,以较好地反映不同立地类型的宜林性质及其生产力。

立地质量评价方法

  立地评价是对立地质量好坏的分析和判断。评价的结果划分为由好到坏若干类型,然而质量的高低等级不属于分类的范畴,它与立地分类和立地类型划分不同,但它给立地分类因子的确定,提供定量检验的反馈信息,同时立地质量的评价也是适地适树的主要依据。

  通常用林地上一定树种的生长指标来衡量和评价森林的立地质量。由于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并非一致,各立地因子对不同树种生长指标的贡献或限制存在一定的差异,立地质量也往往因树种而异。同一立地类型,有的适宜多个树种生长,有的则仅适宜于单个树种生长,通过森林立地质量评价,便可确定某一立地类型上生长不同树种时各自的适宜程度。这样就可在各种立地类型上配置相应的最适宜林种、树种,实施相应的造林经营措施,使整个区域达到“适地适树”和“合理经营”,土地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实现“地尽其用”的最终目的。立地质量评价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有三类:

  第一类是通过植被的调查和研究来评价立地质量,包括生长量指标法(如材积、生物量等)、地位指数法、指示植物法。

  第二类是通过调查和研究环境因子来评价立地质量,此类主要应用于无林区。

  第三类是用数量分析的方法评价立地质量,也就是将外业调查的各种资料用数量化方法多元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多元统计的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分析环境因子与林木(草)之间的关系,然后对立地质量做出评价。

  把立地质量的评价与立地类型划分结合起来,就能够对不同的立地类型做出评价。如在宜林地区,通过地位指数来反映所在立地条件的生产力,是对立地条件类型给以定量评价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使用较为普遍。对比各个立地条件类型下的地位指数,即可对各个立地条件类型赋予定量的性质,反映其所具有的生产力的高低。如高志义等人在黄土高原地区,以某一主要造林树种的地位指数对所划分的立地条件类型给以数量评价。我国在南方杉木林区也进行过这方面的工作。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黄瑞琦主编.林业 现代行业语词典.南海出版公司,2000.12.
  2. 王伟光,吕殿贵主编.第三部分 造林技术 营林与造林技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2.
  3. 陈兆伟,曲志远,王新波编著.第4章 造林及绿化基本理论 山东黄河生态景观建设.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08.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Mis铭.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宜林地"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