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隐藏] |
孙武(约前545年—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今山东广饶)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他是兵法家孙膑的先祖。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被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武十分重视战争问题的研究,指出: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计》)认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而主张对待战争必须“慎之”、 “ 警之 ”,提倡“ 安国全军之道 ”(《 孙子·火 攻》)。“慎”,是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告诫“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警”,则是要加强战备,增强实力,要求“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九变》)。 为了探求预知胜负的途径,孙武正确地阐述了战 争胜利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因素及相互的辩证关系。他将客观因素概括为道、天、地、将、法“五事”,居“五事”之首的“道”既指修明政治(“修道而保法”),也包括争取民心(“上下同欲”)和振奋士气 (“并气积力”)。他高度重视政治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触及到了政治与军事的主从关系。吴楚之战时,孙武以“民劳,未可,且待之”(《史记·吴太伯世家》)劝阻吴王暂缓攻楚,更进一步表明他意识到爱惜民力、争取民心的重要意义。他也十分看重军事力量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孙子·九地》)。他论述军事实力,注意到了经济因素,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孙子·形》),从土地、物产、兵源推算出军事力量的强弱。据银雀山汉墓竹简《吴问》载,他预测晋国六卿政治命运,也是通过对六卿实行的亩制大小、税率轻重、养兵多少作出判断的。他用“形”表示客观存在的军事实力,“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形象地说明了其内涵和作用。他还充分肯定了主观能力的发挥在战争中的作用,指出:“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孙子·计》)即通过主观努力,能动地创造和运用有利的态势。
孙武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 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孙子·谋 攻》),从而提出了不以直接交战的方式达成政治目的的“全胜”战略。他称不战而胜为“全”,战而胜之为“破”。主张对于国、军、旅、卒、伍,“全”为上,“破”次之。为达全胜目的,在战略谋划上要胜敌一筹,“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孙子·计》);在力量对比上要处于优势,“胜兵若以镒称铢”;在战争准备上要周到细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孙子·形》);在实行方式上则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谋攻》)。总之,要求达到“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
作战指导思想 在作战指导上,孙武主张积极进 攻。在实施战略进攻时,要秘密决策,“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隐蔽准备,“形人而我无形”(《孙子·虚实》);突然袭击,“敌人开阖 ,必亟入之” (《孙子·九地》),“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同前);打敌要害,“先其所爱,微与之期”(同前);大胆深入,“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同前);速战速决,“兵贵胜,不贵久”(《孙子·作战》)。在进攻作战中,孙武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旷日持久,是基于对当时国家经济承受能力和后勤供应的分析作出的抉择。因为“相守数年”的战争,“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孙子·用间》),“久暴师则国用不足”,一旦“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孙子·作战》)。又因为在后方供应上,“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因而要求“因粮于敌”(同前)。孙武强调进攻,但也不忽略防御,认为“不可胜者,守也”,要求“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以求“自保而全胜”(《孙子·形》)。如果兵处劣势,还应“逃之”、“避之”,以保存军力。
对于作战谋划,强调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先 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孙子·形》),要看到地有“六形”,法有“九变”,谍有“五间”、将有“五危”、“六过”等。作战指挥,强调争取主动权,要明利害、识众寡、辨分合、察虚实、善专分。战术运用,要示形惑敌,奇正多变,因敌制胜。
孙武的治军指导思想是“令之以文, 齐之以武”(《 孙子·行军 》)。“文”指厚赏、爱 卒,“武”指重罚、严刑,二者相辅相成,“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同前)。对士卒平时要严格训练,严明纪律,战时才能步调一致,服从命令。因此,他主张“令素行以教其民”。他还注重将帅的选拔和任用,认为将帅是“生民之司命”,提出了“智、信、仁、勇、严”五条德才标准。
孙武的军事思想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基础上的。他强调“知彼知己”,以庙算“七孰”进行对比分析,讲求“战道”,探索战争规律,要从弱强乱治的矛盾中看到向其对立面的转化,等等,这些都是具有思辨特征的哲学思考。孙武通过战争事物中对立范畴(敌我、攻守、全破等)的认识,揭示出它们之间的生克消长关系,从而衍生出对各种作战方式的描述,推动了军事思想和军事学术的发展。孙武的军事思想揭示了军事领域中一些带普遍性的规律,对指导军事实践产生了重要作用。在现代战争中,他所揭示的某些规律仍有其生命力,其中很多原则还被移用到经营管理、体育竞赛等社会生活领域,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政治家、军事家、学者的重视,是世界公认居于鼻祖地位的优秀军事理论遗产。
(一)兵家者流,用智为先
所谓“智”,是指智谋、知识和才能。孙子明确地把“智”放在“五德”之首,体现出“孙武尚智”的思想。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多次论及“智”的重要性。《地形篇》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九变篇》曰:“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孙子认为将者要认真研究,善于思考,通晓用兵的方法。在作战时要随机应变、灵活机动的指挥作战。
(二)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
《十一家注孙子·杜牧》曰:“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意即赏罚有 信,唯有如此,才能令行禁止。“信”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孙子讲的“信”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取信于人与施信于人。英国管理学家罗杰·福尔克说过:“世界上最容易损害一个经理威信的,莫过于被人发现在进行欺骗”。
取信于人表现在:其一,对内要做到“号令一也”。领导者要在下属中取得威望,有效地行使指挥和控制职能,就必须对下属讲求信用,以树立威信。要做到赏罚有信,赏罚分明,合理合法,公正无私。其二,对外要以“信”为本,要“重合同、守信用”。 “信”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体现在要施信于人。即要任人以信,就是要在用人方面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要充分相信下属,以使人尽其才。领导者面对的繁多事务,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上级对下属的信任就显得尤为重要。信任是上级用以调动下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把钥匙。信任度越大,下属的主动性也就越大。只有充分施信于下属,授权于下属,下属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领知遇之情,效报答之力,努力把工作做好。
(三)仁者,惠抚恻隐,得人心也
《孙子·地形篇》曰:“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古代魏将吴起治兵,对士卒施行仁德,正因为他能够“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所以士卒愿为之拼死作战,连战连捷,所向无敌。“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也正是因为岳飞的以仁治军,使岳家军上下同心,连胜金兵。孙子认为对待下属需以仁相待,尊重下属人格,关心下属疾苦,与属下同甘苦共患难,只有这样才能“上下同欲”以得人心,全体才会齐心拼搏,共同进步。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上下齐心,克敌制胜。
(四)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
杜牧曰:“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王皙曰:“徇义不惧,能果毅也。”所谓“勇”,是指将帅应具备的勇敢果断的品格。对于一个合格的将帅而言,既要有谋,也要有勇。《十一家注孙子·杜牧》中引用吴起的话说:“凡人之论将,常观于勇。勇之于将,乃数分之一耳。勇者心轻合,轻合而不知利,未可将也。”勇与智应统一起来,取得“智”的支持。有勇无谋是冒失,有谋无勇是腐儒。 领导者应决策果断。在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要敢于决断,敢于负责,以赢得战争的主动权。切不可犹犹豫豫,坐失良机。但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勇”并不意味着鲁莽,这里的“勇”应是有智谋条件下的“勇”。其二,是领导者应具备的开拓、创新精神,战争是残酷的,必将有胜有负。只有具备开拓、创新精神才能不断向前。而创新就必然会有风险,因此领导者还必须勇于承担风险,敢于向风险挑战,勿错良机。
(五)严者,以威严肃三军也
孙子在《地形篇》中指出:“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冶, 臂如骄子,不可用也。”军队作战,需要严明的纪律作为保证,严明军纪,严明法令,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是没有战斗力的。“严”是保证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只有“严”,才可以“服强齐众”;只有“严”,才可以统一全军行动和意志。经营企业也如同治军,也需要突出一个“严”字,只有用众以威,责吏从严,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胜。严治企业必须做到公正无私,切忌徇私舞弊;要坚持纪律而前人人平等,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不可朝令夕改,也不可搞下不为例。另外,“严”不仅仅针对下属,企业家对自己更要从严要求,树立榜样。曹操“割发代首”以明军令,诸葛亮因错用马谡失街亭要地而引咎自责,贬官三等,都是古代将军严以律己的典型例子,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从严治企业的严肃性,取得良好效果。
(一)择人务要
“择人任势”、“择人任时”,择人是很有学问的。用人要知人。人才要从四方面去获知:德、才、能、资。关于德、才,孙子说“将”要具备“智信仁勇严”素质,这主要说的是就是德与才问题;能,能力,例如创新能力;资,资历,人的自然情况,包括学历、履历等。我们尽量要找上述四方面素质较好的人而用。但是,千万求全责备了,其中,资是参考的因素。看人才切忌主观随意性,戴有色眼镜看人,看不清真人才。更不要有成见得看人,要防止“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这样的事发生。人才的表现,有时受诸多因素影响,使人才表现扭曲,为此,看人才要全面,不能一时一事论英雄。
(二)用人之长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择人要讲德才,要扬才而用。责任不按德才标准不行,过分苛刻、求全责备也不行。天地无全攻,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根据被用者的德于其才之所长,把他放置到与其相适应的岗位上去,给予责,授予权,以充分发挥其智慧和能力。
一个人“全”是没有的,“长”是有的 ,任何人都会有,用人就要用其特长处。《十一家注孙子》中张预说:“任人之法,使贪、使愚、使勇,个任自然之势。不责人之所不能,故随材大小,择而任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刻。人才有高下之分,不能强其所不能,不能求全与他人。让一般的士兵去指挥全局战争不好,让将军扛炮弹也不行。用高射炮轰蚊子是浪费人才,用鸡蛋去砸石头,也不是正确的用人之举。 用人要用取所长,抑其短处。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使干部的专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其不足在扬长中克服。用人不求全,人才总是会有缺点的,人非圣人,孰能无过。我们在用人时也必须善待被用者的优点、缺点,看其主流,不要被对方的某些缺点蒙了眼。
(三)将能君不御
“将能而军不御者胜”(谋攻篇)将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的做君主的不要干预将的行动,以保证将的才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孙武提出的“君不御将”的思 想,反映的一个相宜授权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授权的艺术。授权是指上级给予下属一定的权力和责任,使其在一定监督之下,处理问题有相当的自主权。领导层次愈高,自由的幅度就愈宽,酌情处理问题的余地就愈大,可能采取的授权的范围也愈宽广,就更要讲究授权的艺术。 第一,因事择人,视能授权。孙武指出了“君不御”的前提是“将能”。领导授权要视其“能”,就是看他是否有完成任务方面的专长和能力。授权不是提升职务,所以不必作全面考察,但必须根据具体任务的性质和特殊要求去选择能够独立胜任的人。只有择人恰当,知人善任,授权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第二,明确权责,适度授权。“君不御将”并非说“君”在任何事上都“不御将”,而是分清自己的职责,不去插手“将”工作范围内的事。对被授权的人要讲清所授予的权力和责任范围,讲清执行该项任务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让被授权人摸清领导的意图。同时,授权不是将自己的领导权力全部授给某人,而是将有关事项适当授予若干适合被授权的人。授权不能“越位”,不属于自己权力范围内的事,不能授权。 第三,用人不疑,勿妄干涉。“不御”,就是授权后领导者不能乱加干涉,让被授权人有被信任感、安全感、责任感和认同感,从而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用而又疑,特别是在“君不知”的情况下盲目“御将”,搞瞎指挥,“将”就会提心吊胆,无所适从,“三军”就会“既惑且疑”,自乱阵脚。 第四,授权留责,监督控制。“君不御将”并不等于完全听之任之,不闻不问,推卸责任。授权以后基本职责还在领导者肩上,出了问题,领导者应勇于承担责任,这样下属才会乐意接受授权,并在接受授权后大胆地工作。但“放手”不等于“撒手”,“不疑”不等于“不管”,领导者仍需运用必要的监控手段,以避免偏离目标方向或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 “君不御将”的授权艺术,是领导者的分身术和成事术,对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培养锻炼下属干部,更好地完成群体目标,都有很大的作用。这对于现代的领导者,尤其是自以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领导者来说,是避免成为“事务主义者”的好方法和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