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6个条目

存在主义教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存在主义教育(Existentialist Education)

目录

什么是存在主义教育[1]

  存在主义教育是一种以存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教育理论,20世纪中期流行于美国和西欧各国。存在主义是一种把人的存在当作其基础和出发点的哲学。但存在主义者所说的“人的存在”指的是个人主观的“自我意识”,即人首先存在着,通过他自己的自由选择而决定他的本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美国教育家尼勒把存在主义应用于教育理论,形成了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存在主义教育的产生及发展[2]

  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盛行于二战后的法国,六十年代后又流行于美国,并流传到世界各地。存在主义教育直接从存在主义哲学引申而来,它的产生和盛行都与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广大民众对现实生活失去信心并导致希望、理想破灭等社会背景相联系。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繁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出现了社会经济危机、失业破产等负面效应。于此同时,应运而生的是一股反传统的哲学思潮,因此有些存在主义者称它为“危机哲学”。它是人本主义思潮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认为人的问题是哲学的唯一问题并以研究人的存在为核心问题。由于科技的发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因为人们过于重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忽视人自身发展等因素,所以,一些学者提出了以研究人的存在为核心的存在主义哲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教育家尼勒等把存在主义应用于教育理论,逐渐形成了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流派。

存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2]

  存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的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波尔诺夫,奥地利的犹太哲学家马丁·布贝尔,法国的马塞尔、萨特,美国的奈勒等。这里主要介绍马丁·布贝尔、波尔诺夫、奈勒的教育思想。马丁·布贝尔的代表作有:《我与你》(1923年)、《品格教育》(1939年)、《人与人之间55(1947年)等;波尔诺夫的代表作有:《存在哲学》(1942年)、《存在哲学与教育学》(1959年)、《对话教育55(1972年)等;奈勒的代表作有:《教育哲学导论55(1964年)、《现代教育思想运动》(1984年)等。

  布贝尔在1923年写的《我与你》里,从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观点系统地阐明了他自己的所谓“关系”哲学,并基于他的“关系哲学”,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等问题,开创了存在主义的教育对话理论。在道德教育上,他否认统一的道德教育标准,主张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的道德标准,鼓吹以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为原则的品格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他提出课程的全部重点必须从事物世界转移到人格世界,特别强调人文学科。在教学方法上,他认为理想的教育方式是苏格拉底的方式。波尔诺夫从存在主义、生命哲学、人类学及精神科学出发,对教育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还进一步阐述了存在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并提出了“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考察方法”、“非连续性”教育、“纯朴道德”教育等富有新颖性的教育理论,从而发展了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美国的奈勒在他的著作中对存在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阐述,他承认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某些缺陷,但总的来说,他很赞赏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想,并对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指示了改革教育的道路。

存在主义教育的影响及评价[2]

  影响: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对世界各地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存在主义教育是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的典型代表,它注重人的存在,重视现实人生,并以此作为人的出发点,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成为二十世纪一个重要的人本主义哲学流派。在教育中,人的存在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个体清楚自己的处境和掌握自由选择的权力,做“本真的人”,成为“生存着的人”;教育活动的主体问要建立“我与你”的关系,平等相处和共同促进成长;课程的设置和教育方法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自由选择的权力,并突出文科学科的价值;提倡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个别教育和自由教育。存在主义在教育方面的这些主张无疑适应了当时西方社会里呼吁“人的复归”、“个性自由”的潮流,对人性的解放具有积极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存在主义教育完全是个人本位的教育取向。杜威指出,“诸如个人的教育观和社会的教育观这类术语,一般说来,如果离开当时的背景,就毫无意义”。因此,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就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评价:存在主义教育是一种颓废的唯心主义哲学,存在主义教育思想高扬个性、自由和权力,认为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完成目标,完全脱离社会,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它主张实行天才教育,反对普及教育,认为教育就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过程,而且社会化过程中的集体教学和科层制组织势必剥夺学生的自由。可以看出,这种以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的学校和教育制度是与社会现实需要相脱节的。

参考文献

  1. 圣才考研网主编.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辅导教材.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09.
  2. 2.0 2.1 2.2 袁华,郑晓鸿主编.职业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存在主义教育"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