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领导环境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外部领导环境是领导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领导活动中所有能直接,间接地参与或影响领导行为或领导过程的外部有效因素的总和[1]。
外部领导环境的层次[1]
外部领导环境对领导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具有层次性、方向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下列十个层面:
- 政治层面;
- 经济层面;
- 文化层面;
- 社会层面;
- 教育层面;
- 技术层面;
- 法制层面;
- 自然资源层面;
- 人口层面;
- 国防层面。
几种外部领导环境的分析[1]
1、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
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领导者进行行为选择时,可能面对的总的政治状态。它包括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政治体制、党政关系状况、政党制度、执政党的权威与作风、阶级与阶层结构、利益集团的构成与活动状况、政府的结构、功能与功效、政治稳定程度、政治民主化程度与状况等。
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领导者可能面对的并作为资源利用的总的经济状态,即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与运行状态,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等诸要素的总和。
3)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领导者可能面临的总的文化状况,它是一国或一个地区教育、科技、道德等的总和。
1)机构性领导环境。机构性领导环境本意泛指机关,团体或其他工作单位。不同功能的机构组合在一起构成开展领导活动的机构环境。影响机构性领导环境的主要因素包括:机构数量、机构功能和机构性领导环境要素的结合模式。
2)制度性领导环境
制度性领导环境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社会体系性制度,它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体系。二是规模法度性制度,即路线或政策性制度。三是程序准则性制度,即在一定机构设置的基础上,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则或行为准则。
这层含义的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规模法度性制度和程序准则性制度是以社会体系性制度为基础产生的,程序准则性制度是以规模法度性制度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因果关系决定了三种制度在对领导活动产生影响的时候会有所差别;二是社会体系性制度,规模法度性制度和程序准则性制度变化速度不 同,三者的变化难度依次减小,而变化频率却依次增大;三是社会体系性制 度,规模法度性制度和程序准则性制度与组织机构的关系不同,基本的情况是社会体系性制度,规模法度性制度决定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而程序准则性制度往往需要由行政组织的机构来决定。
决策体制性领导环境是决策机构及决策规范的制度性总和。它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决策的制定者是谁?决策的任务是什么?构成体制的各个系统或机构之间的关系如何?决策者应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规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