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贸易发展战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外贸发展战略)

目录

贸易发展战略概述

  从理论上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主要有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如何科学正确地选择并实施何种经济发展战略是关系到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对外贸易发展民族经济的重大决策。为了确保贸易发展战略能够符合国情和国际环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促进本民族的经济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贸易发展战略的原则并认真分析影响贸易战略选择的因素以制订出更加符合本国国情的贸易发展战略,进而更有效地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贸易发展战略的主要战略形式

  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初级产品包括农、副产品矿产品或原材料等未经过深加工的产品。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丹麦等国家都是通过出口初级产品走上经济起飞之路。

  初级产品出口的发展战略可以给出口带来三方面的利益:

  (a)提高对现有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利用程度。

  (b)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

  (c)产生经济中的相关影响,发展初级产品出口将刺激许多相关工业的发展,基本可分为向后和向前的相关影响两大类。

  2.出口替代战略

  又称“外向发展战略”。“进口替代战略”的对称。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所采取的积极鼓励出口,发展本国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工业品,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的一种政策策略。其目的主要是扩大市场,实现规模经济,推动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加快工业化步伐,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实行该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按其经济结构和工业化进程,可分为三种类型;原出口初级产品的国家加强对初级产品的加工出口;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借用进口替代期间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扩大出口生产;发展中国家的小国和地区,主要发展面向出口的劳动密集型的装配加工工业。发展中国家可采取如下措施实现此项战略:

  • 放松贸易保护,积极鼓励出口;
  • 优先提供外汇,制定合理汇率
  • 对出口企业减免所得税营业税等,以刺激对出口企业的投资
  • 给外国投资者提供各种优惠和方便,吸引外资,以解决资金不足和技术缺乏问题。

  3.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可以简述如下:

  (a)确定由进口产品长年占领的最有潜力的国内市场;

  (b)确认相关的生产技术可以由本国生产者掌握,或者外国投资者乐于提供有关的技术、管理或资金等;

  (c)设置障碍,如征收进口关税或实行进口限量,使本国生产的初始成本过高的产品得到保护和补偿,并使潜在的投资者在该行业中获利的可能,最终用本国产品占领国内市场,对进口产品取而代之。

  4.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主张优先发展出口产业,通过扩大出口增加资金积累,扩大市场和实现规模经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贸易发展战略选择的原则

  1、贸易发展战略必须立足于提高国家竞争力

  所谓国家竞争力,是指一国产业在与其他国家生产者进行公开竞争时的创新与升级能力,即以竞争优势表现出来的该国产业获得较高生产力水平并使之持续提高的能力。以国家竞争力为基准制定贸易发展战略,有利于利用对外贸易促使国民经济发展打破瓶颈进入良性循环,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如果贸易发展战略的实施提高了国家竞争力,推动本国产业的创新与升级,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就有竞争优势,进而促使贸易结构的高级比,从而带动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可见,贸易发展战略选择的关键不在于采取进口替代战略还是出口导向战略,而在于战略的选择能否提高国家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创新和升级,促进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为了说明国家竞争力对制定贸易发展战略的基准作用,这里用制造业产值比重与其产品的出口比重之比,来衡量工业制成成品的国际竞争力,用公式表示就是: C=M/E,其中,C为制造业的比较国际竞争力,M为制造业产值比重,E为制造业出口比重。根据M与E的各自变动及相互结合,可以得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三种状态以及应采取的贸易战略:

  (1)M>E或C>1的状态。这种情况意味着国内市场需求较大,与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生产过程比较,该国工业制成品还不具备竞争优势,难以外销。这时该国应采用必要的贸易保护政策,减少国内制造业所面临的进口品的竞争,贸易发展战略相应为内向型进口替代战略

  (2) M>E或C=1的状态。这是一种产值比重与出口比重相对称的状态,它表明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其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相对饱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此时该国应降低贸易保护程度,减少对进口的限制,促进制成品参与国际竞争,其贸易发展战略属于出口导向战略的初期阶段;

  (3)M<E或C<1的状态。这说明,国内市场需求已饱和,该国的这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因而其出口比重会大于其产值不出所料。在这种状态下,该国进入出口导向战略的中后期阶段,产品可以全面参与国际竞争。

  理由研究和实证分析都表明,只有从竞争力优势出发制定的外贸战略和政策,才既能体现参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策的要求,又能包含必要的保护贸易的实施,既能保护幼稚工业,又不保护落后。从竞争力优势出发制定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不是片面强调出口导向进口替代,而是使这两种外贸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兼容两者的优点,避开两者的缺点,可以真正使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2、坚持静态利益动态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制定贸易发展战略时,不仅要能获得静态贸易利益,更要着重于国际贸易动态利益,要注重通过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刺激国内的技术创新,从而促进本国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由此获得长远的发展利益。

  3、贸易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符合国际惯例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当今几乎每个国家都被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因此,一国制定贸易发展战略时必须适应国际环境,借助贸易战略发展本国经济的措施需要符合国际惯例,“孤立主义”或损人利己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即是说,贸易战略的制定必须放在开放的背景下,过去借助严格保护来发展国内经济的环境已不复存在。例如,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想通过关税保护来发展本国的进口替代工业,则其关税率的制定不可能像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中所说的,以本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为依据,而要以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的一般税率为标准。否则,就会遭到别国的报复,贸易战略必将难以贯彻。

  此外,维护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捍卫国家的独立自主等等,都是一国制定贸易战略时需要坚持的原则。

影响贸易战略选择的因素

  各种贸易战略都只适用于一定的经济条件,其成功与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一国在选择贸易战略时,除了要坚持以上几个原则外,还要综合考虑国内外诸多因素,在仔细权衡后作出符合国内外情势的抉择。

  1、影响贸易战略选择的国内因素

  在影响贸易战略选择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内经济情况。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水平的衡量指标有两种:一种是纵向的,指一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比如处于罗斯托所讲的传统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中的哪一个阶段;第二种是横向指标,即以人均GNP等指标与其他国家相比,本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毫无疑问,如果一国在经济发展阶段序列中越靠前,在世界经济中地位越落后,则其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国际竞争力也越弱。它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国内工业体系和产业体系,提高国内供给水平。因而比较可行的初始贸易战略是发展资本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进口替代产业,而选择出口替代战略不仅不可能,也不可行。相反地,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的国家则可以发展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出口替代产业,而决不可能发展进口替代产业。至于那些中等发达国家,则可能一方面发展进口替代产业,以提高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方面可以发展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出口替代产业,实行所谓的平衡发展战略,保持进出口的基本平衡。

  (2)经济发展规模。这里的经济规模不是规模经济概念,而是指钱纳里等发展经济学家以一国的疆域、人口等作为衡量指标的一国经济规模的大小。

  小国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指国家疆域狭小、人口较少条件下的经济。这种经济比较容易受到外部市场和国际资金流动的影响,可以借助于对外经济联系来求得本国的经济增长。据一些发展经济学家统计,在小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出口水平小于GNP的20%,就几乎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当出口水平占GNP的比重在20%~30%时,则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当然,选择贸易战略也应考虑小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地,在小国的经济发展初期,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以后,可以迅速转向出口替代战略,而跳过平衡发展阶段。

  大国经济则因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容量大,因而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国内市场需求,初始贸易战略可相应地采取内向型的进口替代战略来建立较为齐全的国内经济体系(当然这阶段也不排除一些出口替代产业的出现,但这主要是为了出口创汇以支持进口替代产业。这样的出口替代产业往往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相偏离)。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大国经济可以实行平衡贸易战略,使进口替代产业和出口替代产业互相补充、互相支持。是否转入出口替代为主的贸易战略则可视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外的需求状况而定。一般说来,在大国和小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相当时,前者的出口专业化比重,无论是初级产品,还是制造业产品,都比后者为低。美国经济学家梅基用对外贸易份额下降第一规律来概括了大国经济与对外贸易份额的这种反比关系:一国规模越大,其对外贸易份额在该国GNP中所占比重越小。

  (3)供求状况。一个国家国内供给与需求状况与其贸易战略的制定具有很大关系。如果一国经济水平落后,资源比较贫乏或资源丰富但开发水平滞后,以致供给小于需求,这种短缺状况下的贸易战略一定是内需型的进口替代战略。相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内供给大于需求的“过剩型”经济下的贸易发展战略一定是外向型的出口替代战略;至于介于两者之间的供需基本平衡条件下的贸易战略则可能是有进有出的平衡贸易战略。

  (4)利益集团的影响。对外贸易战略主要由一国的政府负责制定和实施。政府决策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大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有的甚至为利益集团所左右。利益集团的这种影响作用在小国会更为突出。假如一个国家跨国公司在经济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它们必定会要求政府采取外向型的贸易战略。

  2、影响贸易战略选择的国际因素

  国际贸易是一项在国家间进行的经济活动,贸易发展战略必然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这类因素主要有以下这些。

  (1)别国贸易政策的制约。国际贸易的相互性,意味着一国的进出口在给本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也会给别的国家造成影响;这种贸易可能增进双方的利益,也可能是此长彼消的。当一国的进出口给伙伴国带来不利的影响时,对方一定会运用某种贸易政策加以抑制。因此,单纯的进口替代或出口替代都容易招致别国的贸易报复,必须审慎运用。

  (2)世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地说,当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时,各国为本国产品寻找海外市场的压力较小,这时实行进口替代所面临的外部压力就相应地低;而当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众多国家都要为本国的剩余产品寻找国际市场时,某个国家实行进口替代的压力就比较大,会面临外部要求其开放市场的威胁;单纯的出口替代则会因对进口国市场的冲击而产生伙伴国要求限制出口的压力甚至引起报复。这就是为什么20世纪50、60年代,一些国家运用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贸易战略使本国经济取得了成功,而今天却行不通的基本原因,因为当时许多国家都致力于战后重建,而今天世界经济环境已与以前大为不同了。

  (3)国际政治的影响。政治和经济是相生相伴的。一个政治的大国与小国在实施本国贸易战略时抗御外国压力的能力之差异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决定一国国际政治地位高低的因素不只是国土的大小,人口的多寡,而是综合国力的强弱。1949年前后的中国,其国际政治地位的差异可以说天壤之别。也正因为如此,解放前中国根本谈不上什么贸易发展战略。而现在,中国则能根据国情,制定和实行符合中国实际的出口导向贸易战略。

相关条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1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贸易发展战略"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Nmgliuyi (Talk | 贡献) 在 2007年12月13日 15:37 发表

很不错!!!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