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瘫痪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决策瘫痪(Decision Paralysis)
目录 |
决策瘫痪是指信息超载所致大脑决策崩塌,我们超载的大脑在“信息洪流”的冲击下已经变得麻痹。通俗讲,决策瘫痪是由选择过多,人们会因为对比选项耗费了过多的精力而不知如何决策。
社会科学家Barry Schwartz认为,商品选择和信息过多会让人有一种错觉,就是误认为选错的风险会更高,但实际上,选择的对错,合适不合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获得的信息一旦超载,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人人都是“信息洪流”的“受害者”。
设想一下你最近所面临的最头疼的选择,那些令你头疼的事:买车、购房、搞清楚怎么选择最好的专家门诊……你的着急可能正是因为与这些事相关的信息超载所造成。在“信息洪流”面前我们试图做出决策时,结果可能反而让我们难堪。我们越是试图吸收更多的信息,越是可能对更多漏掉的信息感到遗憾。
- 实验1:6种果酱和24种果酱
在美国加州的德雷格尔市场曾做过一个实验:
在实验场所“销售大厅”里,他们有时摆放24种果酱,有时只摆放6种果酱。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分析,得出一个结论:
当销售大厅摆放了24种果酱时,走进来的购物者人数比摆放6种果酱时高出50%,可在 100个人走进销售大厅时,购买果酱的人只有3人,而摆放6种果酱时,却有15个人购买。
- 实验2:图书馆学习和大佬讲座
假设你还在念大学,某天晚上面临以下选择,你会怎么做?
1 去听一位互联网大佬的讲座(比如,微信之父张小龙来清华科技园讲他的‘孤独星球’)
2 去图书馆学习。
一边是稍纵即逝的演讲,一边是看书学习。(后者似乎不太吸引人)
第一组受试学生面临这项决策时,只有21%的人决定去图书馆学习!
然而,假设把选择增加到3项:
1 去听一位互联网大佬的讲座(比如,微信之父张小龙来清华科技园讲他的‘孤独星球’)
2 去图书馆学习。
3 去看一部一直想看的外国影片。
难道说答案会有所不同吗?
令人吃惊的是,另一组受试学生面临3种选择时,决定去图书馆的人占到40%,几乎是前一组的两倍之多。
在学习之外提供两种有趣的选项,而不是仅有一种,这样反倒让学生不想选其中任何一项。[1]
- 减少信息
那么,你怎样不受过多信息的影响,而做出自己的决定呢?专家建议,不要总是去处理大量的电邮和文本,这样就会打开你无意识的决策系统。为了避免思维陷阱,你最好系统地评估大量复杂信息后再做决策;如果你从信息洪流中抽出身来,让自己的无意识取而代之,你就会做得更好。
生活中不难发现,那些被称为“知足者”的人在换频道时,发现一个可以接受的节目就会停下来;而那些“贪多者”则从来都会不停地搜索换台,所以要他们做出一个决定会相当艰难。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贪多者”,那么,最好的办法可能就是——关掉你智能手机上过多的功能。
- 创造性的决策
创造性的决策往往是大脑在运用潜意识思考一个问题时突然冒出来的,而不是理性分析的结果。因此,我们更可能在洗澡的时候产生奇思妙想,而如果处在一堆虚拟的信息洪流中,是很难有创造性思维的。
- 明智的判断
康托说:“如果你一直让所有的信息涌向你,你就不能用额外的信息来产生创造性思维或做出明智的判断。因而,你需要离开不断涌入的信息,休息一会儿。”这会让你的大脑下意识地用现有的知识去整合新信息,从而产生新的连接。相反,当持续集中在新信息上,你会很难使之渗透到意识之下,而只有到达这个境地,信息才能以某种方式结合,产生出巧妙的决策。
- 无意识作用
决策科学最大的惊喜之一,就是发现最好的决策都是通过无意识过程完成的。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雅普·狄克斯特霍伊斯(Ap Dijksterhuis)让受试者评估四个假定出租公寓的租金、大小、位置、房东友善度、价格和其他8项特征。结果,那些无意识决定的人选择了客观上更好的租屋。
信息过剩至少可以从两条途径来削弱决策的无意识系统。首先,当人们看到很多与决策有关的复杂信息时,他们会默认有意识的系统,这会让其做出较差的选择。其二,当忽视某些复杂的信息时,无意识系统运作最佳。但是在信息狂潮中,我们的头脑会为决定是否忽视这条或那条信息而斗争,特别是在上网的时候,查看更多信息会比你坐下来思考要容易得多。
就算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决策,采用的也是经验法则,而不是利弊分析。很多信息蜂拥而来,分散大脑的注意力,这会使得它更难接入你所需要的核心信息。在一次试验中,选择股票组合投资的MBA学生被分成两组,一组充斥着分析师和金融新闻信息,另一组则只有股票价格变化。结果后一组收获的回报是前一组的两倍。前一组的分析能力被太多的信息“拦截”了,每一个流言或消息都会让其清盘——这在市场上无疑是赔钱的原因。他们获得的资料越多,他们越是挣扎着去挑选“最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