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农业区划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农业区划学

  农业区划学是为区域农业综合发展服务的一门新兴综合性边缘学科

农业区划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形成过程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特殊产业部门。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与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两部分。一个区域的气温、降水、光照、土壤等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受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呈现强烈的地域差异。由于农业发展历史的不同,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及经济状况在空间分布上也呈现出强烈的地域差异。农业自然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社会,技术经济地域分异规律的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农业生产地域分异规律。农业区划学正是以农业生产地域分异规律为依据,研究科学地划分农业区域的理论与方法,确定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目标与途径,实现一定区域内资源,生产与社会需求三者的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生产地域分工合理化,达到分区、分类指导农业生产,发挥地区优势,扬长避短,增加效益的目的。

  农业区划学是由地理学、农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而成的。它融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于一体,从高层次把握并研究农业发展问题,是隶属于农业科学范畴的一门独立学科。农业区划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包括农业地理学、生产布局学资源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农业区划作为一门学科,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我国古代《禹贡》划分中华为九州,就含有朴素的农业区划的思想。元代的《王桢农书》中有“九州之内,田各有等,地各有产,山川阻隔,风气不同,凡物之种,各有所宜”之精辟论述,反映了我国很早即产生了农业地域差异的思想,即农业区划的思想。从18世纪末以来,国外的一些地理学者、农业学者进行了划分农业区域的尝试与研究。1922年,前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开展了全俄经济区划工作,并将全俄划分为“个区。在此基础上,一些前苏联农业地理学者开展了农业区划研究。但上述研究多偏重对自然环境条件的研究,忽略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作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也不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区划工作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1953年,为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规划和指导农业生产,农业部组织开展了省级农业区划工作。1955年,农业部编制丁《全国务省农业区划资料汇编》。在此基础上,拟订了喀中国农业区划初步意见》和《有关划分中国农业经济区划初步方案》。1960年邓静中主编的《中国农业区划方法论研究》(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农业区划方法论的首次尝试,标志着农业区划学科已具雏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业区划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农业资源调查与农业区划研究被列为《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第一项任务。1979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业区划会议,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相应的农业区划机构,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正式组建了农业区划研究所。之后,学术刊物《农业区划》、《县级农业区划方法论研究》相继出版发行。1987年,成立了全国农业区划学会,隶属中国农学会。目前,全国从事农业区划工作与研究的专业人员有1万多入。由此可见,农业区划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农业区划学的方法

  农业区划学常用的方法包括经验法、指标法、重叠法、模糊聚类法等。

  (一)经验法主要是指在综合分区时,借鉴历史经验,对历史形成的各种农业区进行客观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作为分区的依据,进行农业区的划分。

  (二)指标法主要是对反映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特征指标进行计算、分析、筛选、选出主导特征指标,进行分区划片。

  (三)重叠法又称套图法,通过编制等高线、等温线、等雨量线、土地利用现状、农作物分布等图件,把若干图件重叠在一起,根据重叠情况确定共同边界,进行分区划片。

  (四)模糊聚类法一种数理统计定量分析法。主要依据样本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定量地确定样本属性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把相似性较大的样本聚成一类,每一小类之间,其属性差异最小,而各大类之间则有明显的差异,最后得到一个树枝状的多级谱系,确定分区界线。

农业区划学和农业区划工作的特点

  (一)农业区划学的主要特点

  1.综合性。农业区划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是综合聚类分析。农业区划超脱于各农业专业部门之上,博采多方建议,进行统筹规划和综合指导。综合性是农业区划学的灵魂。

  2.战略性。农业区划学重点研究区域宏观农业发展类型及模式,通过划分农业区域,选择并制定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对策等。

  (二)农业区划工作的特点

  农业区划工作除了上述特点之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周期性。农业区划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农业区域的主观认定与划分。由于农业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变化,已形成的农业区域必然处于经常重组、分化之中。因此,农业区的划分也必须依据客观农业区的分化组合状况,周期性地开展研究。

  2.阶段性。农业区划工作每一循环周期分为资源调查、区划与规划、规划方案实施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工作分别有其特定研究内容并持续一定的时期。

  3.超前性:农业区划在分析农业区的历史、现状的基础上,还需着眼未来,正确预测务农业区发展变化的趋势,并对区城农业发展项目做前期论证与技术评估,为区域规划与区域农业发展服务。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ixi,泡芙小姐,y桑,连晓雾,Gaoshan2013,Mis铭,寒曦,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农业区划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