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型经济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内向型经济(Internal-oriented economy )
内向型经济指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国家的经济。即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本国制成品生产,用本国产品替代原进口商品以带动其它经济部门的发展。以本国的生产要素和市场为对象,发展本国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体系。
国家通过进口限额、提高关税来扶植本国新兴工业,摆脱对进口的依赖。另外,以国内市场需求为主的经济也称内向型经济。政策上也有相应的手段,如:为了增加个人消费需求而减少所得税,为增加设备投资而减少法人税,降低利率,发展公益事业等。
目录 |
内向型经济的类型: 内向型经济可细分为闭关自守型和进口替代型两种。
闭关自守型经济:采取闭关锁国,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政策,对外资和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目前采取这种内向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在世界上越来越少。
进口替代型经济:是指在高关税和行政限制等保护措施的条件下,建立起本国的民族工业,制造那些需要进口的工业制成品,使其具有与进口品竞争的能力,并能在国内市场上替代进口品。进口替代式内向型经济的开放程度比闭关锁国式内向型经济的开放程度要高一些,保护程度相对来说是较弱的,并不反对进口。但因其着眼点是主要依靠本国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所以对进口采取的是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以对本国工业实行高保护政策。目前,内向型经济主要是指这种替代进口型的经济。
内向型经济是以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为依据,认为必须对国内的民族工业施以保护措施,以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这些国家一般实行高估本币和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来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外向型经济是以比较利益理论为依据,认为经济的发展应当依靠国际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本国经济的优势才能达到。同时,承认经济的外向化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内向型经济立足于国内的经济环境,力求通过国内的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通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外向型经济则是通过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生产要素,并发挥本国的资源优势,采取以出口为主导的发展途径,使本国经济在国际经济的竞争中谋求发展。
内向型经济由于割裂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基本上不受国际价值规律的制约。对外贸易只限于引进一些国内必需的先进设备和原材料,出口也只为了换汇的目的,带有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性质。外向型经济则是以扩大出口为导向,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而,外贸起着先导的作用。通过对外贸易,把本国有竞争力的商品打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商品的增殖,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在内向型经济环境下,产品的更新换代完全靠国内市场的引导,故其转变能力极低。外向型经济则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来调制产业结构,为了占领国际市场,必须参与国际产业转换的循环机制,这就促使国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适应国际市场商品结构频繁的变化和发展。
政府功能和企业行为准则不同
在内向型经济模式下,政府机构和功能的确定,主要依据国内特定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外向型经济模式的机构和功能必须符合国际惯例,要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要适合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需要,能够高效率的运转。外向型经济的企业行为,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通用标准来经营管理,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积极发挥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主体作用。
一个国家或地区是采取外向型经济模式还是采取内向型经济模式,会对该国或该地区的国民经济发生重大影响,它基本上决定了国民经济的结构、运行机制和经济政策。由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比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国内和国际资源以及国际市场,能充分发挥本国的相对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
因此,战后许多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但由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生产要素配置的不同,其所采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也有很大的差异。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开放出现三大变化,即由目前有限范围和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主导下的开放,转变为法律框架下可预见的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转变为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开放。
选择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依据国内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同时考虑到国际上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这样,才能选择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