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革命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信息革命(Information Revolution)
目录 |
信息革命指由于信息生产、处理手段的高度发展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革。
信息革命的直接目的是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包括取得信息(感觉器官)和传输信息等。
一般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已发生5次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是人类语言的诞生。作为人类最早的信息交流工具,语言辅以结绳记事、累石记数来存储信息。
第二次信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用文字符号记录、存储和传播信息,突破了时空界限。
第三次信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改善了信息的存储载体和存储方式,增加了信息的存储量,扩大了信息的交流渠道。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话、电报、广播和电视的出现,信息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第五次信息革命是计算机的发明。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息革命,即彻底的信息革命是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集合之时。
当代的信息革命对经济的管理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工业化的管理体制诞生于19世纪中叶,以铁路运输、电话和邮政作为管理的对象,距今已有l00多年的历史。在美国,最早的现代管理系统是1980年左右在铁路部门中形成的。其主要目的是掌握铁路的行车信息,以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
传统的工业化的管理体制趋于成熟的标志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所形成的“多部门组织模式”。这种管理体制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每一个企业的组织机构图均呈现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生产工人和服务人员在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均呈现一种金字塔式的机构。生产工人和服务人员在金字塔底层,各种专业管理人员则充填在各个中间层次,最后是总经理或首席执行官在这个金字塔的顶部。在这个层次结构中,每一个层级上的工作人员都假定有一定的职能和任务而且他们的工作只是对他们的顶头上司负责。相关的信息流沿着纵向的指令系统在每一层级上处理后,逐级向上流动而最后达到金字塔的顶端。第一把手利用这些信息做出有关的决策后,最高部门的指令再沿着指令系统层层下达并逐级予以实现。
在一些大的公司和企业里,层次中还有层次,各个部门都有其自己的指令系统,形成一个相当复杂的多层次管理系统。
这种管理系统很大的程度上依赖着中间的管理层,既依靠他们处理公司内部的纵向信息流(几乎没有横向的信息流),又要通过他们对公司的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结果是中间管理层变得越来越臃肿,成为公司管理结构中最庞大的一块。由于决策过分集中,“刚性”较大,对产品做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更改相当困难。
随着制造业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弊病丛生,使许多企业失去竞争优势;其在工业化时期的许多优点已经表现为在信息化时期的致命弱点。
信息技术对管理体制的第一个影响是获取信息变得比较容易了。利用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在同一个业务过程或业务流中的不同的工作人员可以在不同地点、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国家,分享和处理信息,完成各自不同的职责。第二,信息可以迅速地获取意味着业务活动的控制和协调可以在决策的较低的层次上,即更接近于实际活动的层次上来完成;信息也可以方便地在横向进行处理,而不需要通过纵向的管理层次一层一层地传递。
因此,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信息收敛结构不再有存在的必要。第三,借助于一台计算机和决策支持系统,几乎任何人经过授权都可以做决策。只要信息充分,权责明确,不一定要通过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层层上报审批。第四,“知识库”可以扩大工作人员的“能力”,使一般工作人员有可能变为很有知识的人,进一步增加了决策活动下放的可能性。
在管理科学和实践中,集权或分权始终是一个管理者必须考虑和难以选择的问题。但是,信息化有可能使得这个问题不复存在。
因为,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决策可以在最接近业务活动的地点完成,而同时却保留了对绝大部分信息的集中控制。随着信息化的进展和网络时代的来临,管理正在由传统的金字塔模式走向网络模式。
企业或单位必须由金字塔式的垂直结构向错综复杂的、水平的网状结构转变。机构改造,管理层次的减少,代之以各种形式的通过网络与员工、与各相关单位的直接联系,将是不可能避免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