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学派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企业文化学派是管理学学派之一。起于20世纪30年代,形成于8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大内、德鲁克、狄尔和肯尼迪。
主要强调企业文化建设,认为管理并不是同文化无关的,即并不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管理应以文化为基础,植根于文化之中。
提出构成企业文化的五要素: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及仪式、文化网。认为管理不仅涉及企业形象、企业环境条件,还涉及职工的价值观等深层领域,是一个由表及里、表里如一、表里互动的过程。主要代表作有《组织文化》、《赢得公司文化的控制》、《组织文化与领导》等。
这一理论学派是在日美企业管理的比较和几乎同时进行的对一些美国公司调查研究结果这二者的共同促动下而诞生的。战后日本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也迅速上升,甚至超过了美国企业。日本的崛起引起了美国管理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日本企业成功的原因,并将其与欧美企业进行比较。研究者们发现,日本企业文化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理论就是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企业文化学派的主要观点[1]
1.管理文化的核心是使员工关心企业。
2.企业文化系统五要素。迪尔和肯尼迪认为构成企业文化理论系统的要素有: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文化仪式和文化网络。
3. 7“S”框架。任何一种明智的管理都涉及7个变量,即结构、战略、体制、人员、作风、技巧和共有价值观。
4.革新性文化的8种品质。彼得斯和沃特曼认为,出色的企业都有一套独特的文化品质,比如包括:贵在行动、鼓励革新、容忍失败、以人促产、深入现场、以价值观为动力、不离本行、精兵简政。
企业文化学派的学者们把企业管理从技术、经济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场理论大变革。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很大作用。
尽管企业文化是不易改变的,但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完全可以把它转化为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企业文化。有管理学者提出:“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
- ↑ 德鲁克.管理: 任务、责任和实践[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