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争夺战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人才争夺战、人才战争(The War for Talent)
目录 |
人才争夺战,由1997年麦肯锡公司提出,人才战争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商业挑战,人才是企业绩效的关键驱动因素。[1]
人才是第一资源,不论是企业与企业之间,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对人才的争夺从未停止。
在日新月异的以高科技为龙头的新经济中,最短缺的不是资金、技术、产品,而是人才。高水平的人才已经成为体现国家竞争力的智意财富,成为企业最宝贵的智力资本。
美国首次达到100万项专利花了385年,而专利数从500万增加到600万仅仅用38年,这足以说明人才所具有的神奇创造力。但现在,新经济起步较早的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等一些国家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区都普遍感到高科技人才的匮乏。
据美国劳动部的估计,到2005年为止,美国需要补充100多万IT人才,如果没有办法提供后续人才,美国将可能丧失高科技产业的领导。[2]
资本、土地和劳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大基本生产要素,任何国家或者经济体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这三大要素的投入。同时,这三大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补充和相互替代的关系,这种互补性和替代性主要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人才争夺是经济发展要素转向劳动要素的必然趋势。
资本和土地是相对有限的,而劳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对无限的。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中,资本和土地受所在时空的制约,相对来说是有限的。因此,土地和资本两大要素具有排他性。如果土地和资本被一个国家或企业占用了,另一个国家或企业就很难同时使用。
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文明形态的变迁,劳动和人的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正是“人才争夺战”爆发的经济大背景。[3]
人才争夺战的现象[4]
美国:2011年8月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及美国公民身份和移民局宣布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吸引能够在美国高失业率领域进行投资和创业的外国人才。奥巴马提出“创业美国”倡议,揽全球人才助美国经济,是奥巴马政府这场新的人才攻势目标所在。
日本:不惜高薪在全球范围内广招贤才,目标是使外籍科研人员占科研人员总数的比例在今后几年达到30%。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吸引国际上各学科的精英人才来日本作短期双边学术交流。建立海外实验室,网罗人才,引进技术。
欧洲:欧盟主席巴罗佐提议欧洲要成为“吸引全球最优秀人才、创意和企业的磁石"。欧盟各国签订了一份协议,教育将逐步一体化, 学位在各个国家之间互认,学生在读书期间可在欧盟各个国家之间学分转换,让许多申请者把留学国的目标盯住了欧洲。意大利目前针对中国推出了“马可波罗计划",即申请者可在国内参加为期半年的零起点语言培训及在意大利的预科学习,可顺利申请赴意大利留学。
新加坡:积极吸引中国内地的高二高三优秀学生来留学,因为如不提前动手,中国学生会把目光投向欧美市场。这些学生来到新加坡,经过高中、大学,留在新加坡工作。自上世纪60年代起,被称为东盟“大脑"和“军师"的新加坡不动声色地完成着从低端产品输出到高端思想输出的蜕变。人才立国就是“弹丸之地”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创造这一系列奇迹的秘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