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两种质量诊断理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两种质量概念的产生

  生产线的分析方法

  1.模型一

  (1)两个假定:

  • 生产线上各工序是统计独立的;
  • 上道工序的产品总是合格的。

  (2)分析方法:休哈特控制图(休图):

  Image:休图1.jpg

  2.模型二

  (1)两个假定:

  • 生产线上下道工序是相关的,上工序对下工序是有影响的(上影);
  • 生产线上下道工序无影响仅是特例。

  (2)分析方法:选控控制图(选图):

  Image:休图2.jpg

两种质量的概念

  1.分质量:工序本身的固有质量;

  2.总质量:工序综合质量。是分质量与上影二者的综合。

  总质量=分质量+上影

  3.影响因素分析:

  • 分质量——特殊因素(人、机、法、测)
  • 总质量——共同因素(料、环)

  4.结论:

  • 各工序都存在总质量和分质量(首道工序两种质量相等);
  • 总质量能为用户直接感受到;
  • 分质量(即该工序的工作质量),它与上影无关;
  • 质量控制关键是控制分质量;
  • 两种质量概念同样存在于服务业

两种质量概念的重要性

  两种质量概念的重要性表现在下列几点:

  (1)根据上述生产过程,可见道道工序都存在着两种质量。只是在下列情况,两种质量相等:

  • 在上下工序技术上无联系的场合,这时上影为零,故分质量等总质量。
  • 在第一道工序,若原材料、零部件等的供应稳定,有时为了分析简单,就不考虑生产线的输入的影响,这时在第一道工序两种质量也相等。

  (2)两种质量的概念不仅存在于生产过程,而且存在于一切服务过程与管理过程。这时相应地有两种服务质量与两种管理质量。

两种质量的度量

  对于两种质量如何进行度量?1981年张公绪提出下列两种方法:

  ①应用控制图进行度量,总质量应用全控图进行度量。分质量应用选控图进行度量。通过两种控制图的比较来进行诊断称为两种控制图的诊断。它是瞬时诊断,也称为实时诊断。

  ②应用过程能力指数进行度量,总质量应用总过程能力指数Cp总进行度量。分质量应用分过程能力指数Cp分进行度量。通过两种过程能力指数的比较而进行的诊断称为两种过程能力指数的诊断。它是阶段诊断。

  ③ 两种控制图的诊断与两种过程能力指数的诊断都是统计诊断,前者为实时诊断,后者为阶段诊断,二者相辅相成。

  ④技术诊断是最根本的,但它耗资费时;统计诊断是第二位的,但它省钱快速,故二者也相辅相成。应该指出,在有些情形,特别是在多因素场合,只凭人工分析找出导致异常的因素极其困难。这里,统计诊断有其特殊的优越性。

两种质量概念的发展

  1.1980年,张公绪提出选控控制图系列。选控图是统计诊断理论的重要工具,奠定了统计诊断理论的基础。

  2.1982年,张公绪又提出了“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将SPC统计过程控制)理论上升为SPD统计过程诊断)理论,并于198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3.1994年提出了多元逐步诊断理论,克服了西方国家统计诊断理论第一种错误概率大的缺点。

  4.1996年提出了两种质量多元诊断理论,解决了工厂普遍存在的多工序、多指标生产线的控制与诊断问题,居世界领先水平。

  5.目前,我国依据上述诊断理论已开发出两种诊断软件。一种是依据“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开发的应用软件SPCD2000,用于诊断多工序生产线中上工序对下工序的影响;

  6.另一种是依据“多元逐步诊断理论”和“两种质量多元诊断理论”开发的多元诊断软件DTTQ2000,用于多因素相关条件下的诊断。而后者同时也考虑了上工序对下工序的影响。

两种质量诊断理论优点

  (1)克服了传统的美国休图的局限性。如果只应用休图进行工序控制,则可能将发生虚报和漏报异常的现象。

  (2)用选控理论对异常还可诊断其异常的原因。

  (3)提出了一类新型工序能力指数Cp分,通过它可以诊断出生产线的关键工序。

  (4)利用Cp分与Cp总的差值可进行质量预测。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18°@鷺島,Angle Roh,Vulture,Zfj3000,Dan,鲈鱼,y桑.

评论(共4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221.195.77.* 在 2011年12月15日 10:43 发表

对于实际生产而言,如何简单运用统计控制呢??将控制图简单化、大众化我觉得是目前我国质量管理需要多研究的地方。我们不缺乏理论,但缺少实际应用的人才。

回复评论
shijinquan (Talk | 贡献) 在 2012年9月5日 17:14 发表

其实作为质量管控这块、主要还是在于实践和第一线防控之中,起主导地位的还是责任人的主观思想

回复评论
116.205.72.* 在 2013年5月7日 13:50 发表

实物质量的提升,以先活用好“均值-极差控制图”为宜。在这方面,领略美国、日本、中国等企业运用的情形,还是感觉日本人在这方面的认真和踏实。

回复评论
125.71.229.* 在 2016年7月28日 17:06 发表

116.205.72.* 在 2013年5月7日 13:50 发表

实物质量的提升,以先活用好“均值-极差控制图”为宜。在这方面,领略美国、日本、中国等企业运用的情形,还是感觉日本人在这方面的认真和踏实。

相关研究文献有么,谢谢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