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知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知覺(Aesthesia / Apperception / Consciousness / Esthesis)

目錄

什麼是知覺

  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人腦對客觀事物整體的反映。

  例如,有一個事物,我們通過視覺器官感到它具有圓圓的形狀、紅紅的顏色;通過嗅覺器官感到它特有的芳香氣味;通過手的觸摸感到它硬中帶軟;通過口腔品嘗到它的酸甜味道,於是,我們把這個事物反映成蘋果。這就是知覺。

  知覺和感覺一樣,都是當前的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我們的感覺器官,在頭腦中形成的對客觀事物的直觀形象的反映。客觀事物一旦離開我們感覺器官所及的範圍,對這個客觀事物的感覺和知覺也就停止了。但是,知覺又和感覺不同,感覺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而知覺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整體。知覺以感覺為基礎,但不是感覺的簡單相加,而是對大量感覺信息進行綜合加工後形成的有機整體。

  我們的知覺之所以能對客觀事物作整體反映,是因為:一、客觀事物本身就是由許多個別屬性組成的有機整體,二、我們的大腦皮層聯合區具有對來自不同感覺通道的信息進行綜合加工分析的機能。

知覺的基本特征

  一、選擇性。

  客觀事物是豐富多采的。在每一時刻里,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的刺激也是非常多的,但人不可能對同時作用於他的刺激全都清楚地感知到,也不可能對所有的刺激都做出相應的反應。在同一時刻里,他總是對少數刺激知覺得格外清楚,而對其餘的刺激知覺得比較模糊。這種特性被稱為知覺的選擇性。知覺得特別清楚的部分稱為知覺的對象,知覺的比較模糊的部分稱為知覺的背景。

  知覺中對象和背景的關係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依一定的主客觀條件經常轉換。如圖,當我們把黑色作為背景時,就可以看到一個白色的花瓶,如果背景是白色,則看到兩個黑色側面人像。除非恍惚使知覺選擇中心模糊,我們不能夠同時既看到一個白色花瓶,又看到兩個黑色側面人像。

  在知覺過程中,強度大的、對比明顯的刺激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在空間上接近、連續,形狀上相似的刺激也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在相對靜止的背景上,運動的物體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刺激的多維變化比單維變化更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此外,凡是於人的需要、願望、任務及以往經驗聯繫密切的刺激,都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

  二、整體性。

  知覺的對象是由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屬性組成的。當它們對人發生作用的時候,是分別作用或者先後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的。但人並不是孤立地反映這些部分、屬性,而是把它們結合成有機的整體,這就是知覺的整體性。

  刺激物的性質、特點和知覺主體的經驗是影響知覺整體性的兩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刺激物的關鍵部分、強的部分在知覺的整體性中起著決定作用。有些物理化學強度很弱的因素,因與人的生活實踐密切關係,也會成為很強的刺激成分。

  三、理解性。

  人在感知當前的事物時,總是藉助於以往的知識經驗來理解它們,並用詞把它們標誌出來。這種特性稱為知覺的理解性。比如聽一首歌,如果是您會唱的,才放一個片段就會知道是那首歌,並知道後面的旋律是什麼。對歌曲的熟悉程度決定了您能知覺出那首歌所需的片段的長短。但這片段不能夠無限地小,總有一個合理限度。也就是說要有充分的判斷依據。經驗是最重要的,有經驗的心理學家可以從一個人的眼神、動作、言語知道他心裡想的是什麼。知覺的理解性會受到情緒、意向、價值觀和定勢等等的影響。

  在知覺信息不足或複雜情況下,知覺的理解性需要語言的提示和思維的幫助。一塊象小狗的石頭,也許開始您會看不出來,但如果有人提醒,就會越看越象。很多旅游風景也是如此。知覺的理解性使人的知覺更為深刻、精確和迅速。

  四、恆常性。

  當知覺的對象在一定範圍內變化了的時候,知覺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對不變,知覺的這種特性稱為知覺的恆常性。

  視覺的恆常性表現得特別明顯。例如,一個人站在離我們不同的距離上,他在我們視網膜上的空間大小是不同的,但是我們總是把他知覺為一個同樣大小的人。一個圓盤,無論如何傾斜旋轉,而事實上所看到的可能是橢圓、甚至線段,我們都會當它是圓盤。在強光下煤塊反射的光量遠遠大於暗處粉筆所反射的光量,但這不妨礙我們感覺煤塊的顏色比粉筆深。知覺的恆常性還普遍存在於其他各類知覺中,例如同一支樂曲,儘管演奏的人不同,使用的樂器也不一樣,我們總是把它知覺成同一支樂曲。

  知覺的恆常性是因為客觀事物具有相對穩定的結構和特征,而我們對這些事物有比較豐富的經驗,無數次的經驗校正了來自每個感受器的不完全的甚至歪曲的信息。如果我們知覺的是一個全新的對象,而且周圍沒有熟悉的事物可以作參照,那麼我們決不會有關於這個事物的知覺恆常性。

知覺的種類

  一般,知覺分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三大類。

  一、空間知覺

  空間知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空間屬性的反映。如形狀知覺、大小知覺、深度知覺、方位知覺。

  客觀世界中的事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形狀。形狀是由輪廓及其所包圍的空間組成。人藉助於視覺、觸摸覺和動覺的協同活動,可以形成形狀知覺。當一個物體出現在我們面前時,該物體及其背景一起投射到我們的視網膜上,此時還不能形成清晰的形狀知覺。當眼睛的視軸沿著物體的邊緣輪廓掃描時,視網膜、眼肌及頭部就會把學習傳到大腦,產生形狀知覺。視覺在形狀知覺產生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於人的觀察角度不同或者物體位置改變,物體在人的視網膜上的投影會發生很大變化。而人的形狀知覺之所以能保持相當的穩定性,一方面是由於有了多次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物體的經驗,另一方面是由於經常得到觸摸覺的驗證。當然,在某些情況下單憑觸摸覺也能形成形狀知覺。

  人關於物體大小的知覺也是靠視覺、觸摸覺和動覺形成的,其中視覺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在視覺中,視網膜上成像的大小是大小知覺的重要線索。影響視網膜上成像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1、物體本身的實際大小;2、物體到眼睛的距離;3、眼球水晶體的調節。遠處大的物體在視網膜上的成像可能比近處小物體的成像還小。這時僅憑視網膜像的大小是無法知覺物體的大小的,必須藉助眼肌動覺信息的幫助。此外,人的大小知覺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知識經驗,熟悉的環境或事物對大小知覺可以起參校作用。實驗表明,當排除了熟悉的環境的參照作用時,人的大小知覺就會發生困難。

  深度知覺包括立體知覺和距離知覺。它也是以視覺為主的多種分析器協同活動的結果。深度知覺比形狀知覺和大小知覺更為複雜,它依賴許多深度線索。這些線索分別是:

  1、對象的重迭。如果一個物體部分地遮住了另一個物體,那麼前面的物體就被知覺得近些,被遮掩的物體就被知覺得遠些。

  2、線條透視。同樣大小的物體,在近處占的視角大,看起來較大,而在遠處占的視角小,看起來較小。這種線條透視的效果能幫助人知覺對象的距離。

  3、空氣透視。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透過空氣觀察物體,由於空氣的影響,近處的物體看起來清楚、細節分明,遠處的物體看起來比較模糊。根據經驗,對象的清晰度可以作為判斷遠近的線索。

  4、明暗和陰影。明亮的物體離得近些,灰暗或陰影下的物體離得遠些,這是物體明度上的規律,亦可作為距離知覺的線索。

  5、運動視差。當人於環境發生相對運動時,近的物體看起來運動較快,這種經驗也是距離知覺的線索。

  6、眼睛的調節。為了獲得清晰的視覺,睫狀肌會調節眼球水晶體的曲度,物體越近,水晶體越凸。這樣,睫狀肌的緊張程度便稱為距離知覺的線索。

  7、雙眼視軸的輻合。在觀察一個物體時,兩隻眼睛的視象都要落在中央窩上,這樣就自然形成了一個視軸的輻合。如果物體較近,視軸的輻合角度就大;如果物體較遠,視軸輻合的角度就小。於是控制兩眼視軸輻合的眼肌運動狀態就稱為距離知覺的線索。

  8、雙眼視差。深度知覺主要是靠雙眼視差實現的。人的兩隻眼睛在構造上是一樣的。兩眼之間有一定距離。如果我們觀察的是一個立體的物體,那麼在兩隻眼睛的視網膜上就會形成兩個稍有差異的視象,及兩眼視差。這種差異傳至大腦,就是深度知覺的主要線索。

  結構級差、顏色分佈等也都可以稱為距離知覺的線索。

  方位知覺即方向定位,是對物體所處的方向的知覺,如對東西南北、前後左右上下等方向的知覺。

  物體在空間的方位是相對的,我們的方位知覺也只能是相對的。為此,我們必須先確定參照系。東西以太陽出沒位置為參照系,南北以地磁為參照系,上下以天地為參照系,前後左右以觀察者自身為參照系。

  人主要藉助於視覺、聽覺、觸摸覺、動覺、平衡覺等來對物體進行方向定位。其中視覺和聽覺是最主要的,輔以其他感覺。但在特殊情況下,僅僅依靠觸摸覺和動覺也能進行方向定位。例如在黑暗的森林里用手觸摸樹幹確定南北方向。

  在完全失去參照系的情況下,人是無法辨別方向的。

  二、時間知覺

  時間知覺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延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

  人除了在一定空間中活動以外,也總是在一定的時間中活動。時間無始無終。自然界的周期性現象,如太陽起落,月的圓缺、四季變化等,成為人們時間知覺參照系。在此基礎上人們又創造了日曆、時鐘等計時工具,使時間知覺更精確。人體的生理節律和人們周期性的社會活動也常被用作時間知覺的參照系。人們常用數數、打拍子、節假日、上下班等來確定時間。

  參與時間知覺的感覺有聽覺、觸覺、視覺、機體覺等。在判斷時間間隔方面,各種感覺的精確性是不同的。聽覺的辨別時距最高可達0.01秒,觸覺是0.025秒,視覺是0.05-0.1秒。

  人們對不同時間間隔估計的精確性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對長時距的估計往往不足,而對短時距的估計又往往過長。實驗表明,人對一秒鐘左右的時距估計得最準。當然,人與人之間個別差異是很大的。活動內容的多寡、有無趣味,人的情緒和態度、運用時間標尺的能力,都能夠影響人們的時間估計。

  人除了有意識地運用各種參照系產生時間知覺外,似乎存在某種自動計時的體內裝置,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生物鐘現象。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制度必須按 24小時的周期來迴圈,否則人就會睡不好,精疲力竭。即使在失去了所有的時間知覺的參照系後,人的生理過程和節律性活動仍然基本上保持24小時的周期。這就是說,人體的確存在著某種生物鐘。

  在動物身上的實驗表明:生物鐘並不是動物對外界周期性現象的條件反射。實驗中,把剛出生的動物連續幾代都放在新的生活條件下飼養,它們仍然按照通常生活條件下的時間持續表現出節律性的行為和生理過程。

  在二十世紀以來,人們開始大量研究人體的長期生理節律。如今已在工作生活中廣泛應用的是人體體力、智力、情緒三種節律。詳細內容請看人體生物節律,我還專門為人體生物節律設計了測算程式,請到CPO咨詢熱線下載。

  三、運動知覺

  所謂運動知覺,是人對物體在空間位移和移動速度的知覺。

  人要想產生運動知覺,首先要確定參照系。參照系可以是某些相對靜止的物體,也可以是觀察者自身。沒有參照系,人便不能產生運動知覺或者產生錯誤的運動知覺。例如在暗室里註視一個光點,過了一段時間後,會把靜止的光點看成是運動的。這是因為在視野中缺乏參照系之故。

  人的運動知覺有賴於物體運動的絕對速度和與觀察者的距離。離得太遠甚至覺察不出事物在運動。這可以用角速度來分析。角速度是單位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視角範圍。在最優的實驗條件下,運動知覺的下閾是1-2分/秒,上閾是35度每秒。

  人有專門感知光波的眼睛,專門感知聲波的耳朵,卻沒有專門感知物體運動的器官。我們對物體運動的知覺是通過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實現的。當人觀察運動物體的時候,如果眼睛和頭部不動,物體在視網膜上映像的連續移動,就可以使我們產生運動知覺。如果用眼睛和頭部追隨運動的物體,這時視象雖然保持基本不動,眼睛和頭部的動覺信息,也足以使我們產生運動知覺。如果我們觀察的是固定不動的物體,即使轉動眼睛和頭部,也不會產生運動知覺,因為眼睛和頸部的動覺抵消了視網膜上視象的位移。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刘维燎.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知覺"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8.112.144.* 在 2010年6月4日 19:06 發表

以記錄的方式被分類的存放於檔案當中,並利用事物分類法進行分細分,把日常積累到的經驗進行反覆的改進與修改,這個過程就像一個自身的工序流程管理,每一個步驟,每一個過程,被嚴格的記錄到專門負責修改政策與方案的系統部當中。利用現在的記錄以及產品出來之後的問題與缺點進行第一步或者第十三步的修改,如果改了之後還是不行,再改,因為我們可以從系統當中找到數據,以此作為基礎我們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存在的問題。這種修改方式更有助於我們看到自己失敗的真正原因,相信經過反覆的改進與修改之後。到最後我們堅信同時可以像任何一家偉大的產品及事物一樣的出色。

回複評論
张弼新 (討論 | 貢獻) 在 2018年8月12日 22:09 發表

不錯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