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94个条目

物流企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物流企業(Logistics enterprise)

目錄

什麼是物流企業

  物流企業指從事物流活動經濟組織,至少從事運輸(含運輸代理、貨物快遞)或倉儲一種經營業務,並能夠按照客戶物流需求對運輸、儲存、裝卸、包裝、流通加工配送等基本功能進行組織和管理,具有與自身業務相適應的信息管理系統,實行獨立核算、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經濟組織

物流企業分類

  根據物流企業以某項服務功能為主要特征,並向物流服務其他功能延伸的不同狀況,劃分:運輸型物流企業倉儲型物流企業綜合服務型物流企業

  按照物流企業是自行完成和承擔物流業務,還是委托他人進行操作,還可將物流企業分為物流自理企業物流代理企業。物流自理企業就是常說的物流企業,它可進一步按照業務範圍進行劃分。物流代理企業同樣可以按照物流業務代理的範圍,分成綜合性物流代理企業功能性物流代理企業,功能性物流代理企業包括運輸代理企業(即貨代公司)、倉儲代理企業(倉代公司)和流通加工代理企業等。

ERP在物流企業的地位及價值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的加快,現代物流將成為我國新世紀經濟發展重要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ERP技術推動物流業的發展,加速物流產業的改革與創新。

  一、物流企業與ERP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需鏈管理。供需鏈按原文Sup-ply Chain直譯是“供應鏈”,但實質上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含有“供”與“需”兩方面的雙重含義,“供”與“需”總是相互相依存,國外也稱Demand/Supply Chain。在市場經濟下,供應總是因為有了需求才發生的,沒有需求,何談供應。作為供應系統,通常是指Logistics(後勤體系)的內容,後勤體系是“從採購到銷售”,而供需鏈是“從需求市場到供應市場”。

  面向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內涵是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是當前物流企業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企業管理的發展方向。供應鏈管理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企業內部供應鏈管理。它是將企業內部經營的所有業務單元如訂單、採購、庫存、計劃、生產、質量、運輸、市場、銷售、服務等以及相應的財務活動、人事管理均納入一條供應鏈內進行統籌管理。這種供應鏈管理使得企業各種業務和信息能夠實現集成和共用。

  其次,產業供應鏈或動態聯盟供應鏈管理。它是將企業內部供應鏈管理延伸和發展為面向全行業的產業鏈管理,管理的資源從企業內部擴展到了外部。在整個行業中建立一個環環相扣的供應鏈,使多個企業能在一個整體的管理下實現協作經營和協調運作。對於大型物流企業,由於企業規模大,產品種類繁多,供銷客戶多。因此,可以在市場、加工、包裝、製造環節與流通環節之間,建立一個業務相關的動態企業聯盟和全球網路供應鏈管理。

  最後,全球網路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基於Internet的開放式的全球網路供應鏈。而大型物流企業在全球網路供應鏈中,企業的形態和邊界將產生根本性改變,整個供應鏈的協同運作將取代傳統的電子訂單,供應商與客戶間信息交流層次的溝通與協調將採取互動式、透明的方式。

  先進的信息技術是建立世界級物流企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物流企業以優質高效的物流服務贏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物流公司必須擁有強大的物流信息技術開發和應用能力,設計和運行基於整個供應鏈管理的高效物流信息系統軟體,幫助和推動客戶實施物流供應鏈管理,才能贏得關鍵性的競爭優勢。

  二、企業信息化與ERP

  ERP是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英文縮寫,是為了適應當前知識經濟時代特征─顧客、競爭、變化,整合了企業內部和外部的所有資源,使用信息技術,建立起來的面向供應鏈的管理工具(具有供應商和客戶管理)。ERP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它對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了重新定義,用新經濟時代的“流程制”取代了舊經濟時代的“科層制”管理模式,建立以顧客和員工為核心的管理理念。藉助信息技術,使企業的大量基礎數據共用,以信息代替庫存,最大限度地降低庫存成本和風險,並藉助電腦,對這些基礎數據進行查詢和統計分析,提高決策的速度和準確率,體現了事先預測與計劃,事中控制,事後統計與分析的管理思想。

  在知識經濟時代,ERP系統更多地突出了開源性。因此,ERP系統能夠更有效地提高人力資源、時間資源等的使用效率,解決了信息泛濫問題,提高了決策的準確率。企業實施ERP和實施信息化管理是兩個根本不同的概念,實施信息化管理不需要進行大量的人員培訓和業務流程重組,不改變原來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企業實施信息化管理不需要開動員大會統一思想,一般由信息管理部負責。而企業要實施ERP系統,則首先需要做企業管理診斷,解決方案的確定,大量的人員培訓,統一思想,業務流程的重組等,它將徹底改變原有的管理思想和業務流程,也涉及到企業內部許多員工的個人利益,它要求企業的第一把手親自負責項目的實施,ERP的實施都有標準的流程,有的稱為六步法,有的稱為八步法,但實質內容都一樣。從產品的概念來看,ERP方案由:管理診斷(問題的發現及解決方案)、向領導層培訓ERP基礎、ERP方案確定、實施前準備工作、軟體實施及售後服務組成。因此可以認為ERP的核心是管理思想,是將先進的管理思想體現在日常的工作流程中,ERP 是企業的管理解決方案,不僅僅是軟體,更不是企業管理信息化。

  中國物流企業信息化正在蓬勃發展,隨著企業管理信息化技術的變化,人們的認識也在不斷變化,ERP隨著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企業,所擔當的角色、承擔的責職、發揮的作用也存在很大差異。即使在同一企業,ERP的職能也隨著信息技術應用的拓展,而發生分化和蛻變。發展趨勢己從技術支持型提升到管理決策型,當前,中國物流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面臨著巨大挑戰:供貨周期縮短,利潤空間減少,市場競爭全球化,客戶對產品質量以及可追溯性要求的不斷提高,要求企業必須實現精細化管理;市場的迅速變化使企業必須實現快速反應,實現業務運作的可視化; 信息化水平,尤其是ERP應用水平,成為企業進入世界級製造企業供應鏈的先決條件

  三、中國的物流企業為什麼要實施ERP

  在發達國家,市場經濟已經非常成熟,市場機會較小,大量的企業不可能依靠找到好的項目來保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必須依靠管理。在中國,市場經濟尚未成熟,正處於計劃經濟市場經濟過渡時期,市場機會相對較大,企業容易依靠一些項目來保持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成熟,企業的競爭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大家普遍覺得:物流企業賺錢越來越難了。

  傳統物流企業管理考慮的是銷售、採購、生產、倉存、研發等職能管理,沒有考慮如何讓員工滿意,如何讓客戶滿意。這種短缺經濟時代的管理模式不適合以“過剩”為特征之一的知識經濟時代。中國逐步溶入全球經濟體系中,中國的市場將很快規範起來。市場經濟的基礎是資源有限,企業與企業的競爭就成為資源間的競爭。企業在競爭時不允許出錯,否則就面臨失敗。因此,當前的企業管理重點在於資源管理,管理的方法也以流程制代替科層制。流程制的實施做到了:員工滿意,客戶滿意。流程制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持,在流程制下,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與中低層員工可以很好地溝通和交流,客戶和員工的信息的交換也不再有許多中間障礙。

  對中國物流企業來說,已經步入了只有依靠管理才能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時代,而互聯網的普及,使企業管理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因此,實施ERP的重要性是非常明顯的。當然,ERP不是萬能的。

物流企業信息化

   隨著我國加入WTO,外國資本開始搶灘國內市場,數量龐大、規模偏小的我國企業將可能因無法體現其整合優勢而被強勢企業各個擊破。然而,無論是哪種物流運行模式,都與物流信息化建設息息相關。

  一、集團型企業:加緊構建物流系統 

  對於集團型企業來說,其內部的物流成本明顯偏高。為了提高集團的整體競爭優勢,企業內部都在設法將物流部門這樣的費用中心改變為利潤中心。首先,集團型企業需要針對內部企業的倉儲需求建立集約化的倉儲服務中心,利用倉儲服務中心解決企業內部的原材料存儲、在製品和產成品存儲時,由於該倉儲服務中心所面對的多企業客戶,因此其系統模式必須支持多倉以及多貨主方式,而這種倉儲模式實際上是企業內部的第三方物流服務。 

  採用這種形式的主要好處有:實現了倉儲整體成本的下降,包括人力資源和倉儲資源;通過集中式倉儲專業管理,提高了倉儲作業速度、作業效率;提高了倉儲信息精確度。 

  另外,集團型企業也會進一步統一運輸資源,採用的方式有外包運輸服務,或是集中子公司的運輸資源統一管理。同時,由於子公司之間會有業務往來,需要進一步加強協作,業務將會涉及產品的加工協作和銷售協作。如果將改進前的物流形態與改進後的相比較,讀者不難看出二者的優劣。 

  在改進前的物流系統中,物流配送體系呈多對多的狀況,層次繁多,管理複雜。因而,用戶必須面對許多物流服務介面才能完成物流作業,這將延遲自身對客戶需求的響應;另外,這種物流系統重覆建設,成本高昂。 

  由於成立了物流中心,企業與客戶的所有物流作業都集中在一個平臺介面和界面上,便於統一管理和及時響應,縮短了響應時間,提高了服務質量。由於物流中心是面向集團型企業以及廣大客戶,因此集團內的物流系統將被整合到物流中心內,不存在重覆建設物流系統的問題,大量節約投入成本。 

  二、貨代企業:信息化的多式聯運 

  在整個現代大物流氛圍中,擔任主要角色的是航空公司、船運公司、鐵路運輸以及公路運輸企業,同時還包括了航運碼頭、航空港、鐵路運輸樞紐以及國家物流中心。隨著市場競爭的激烈化,物流行業已經出現了全球化的跨行業、跨國家地區的物流業務供應商。這類供應商來源於傳統的陸海空貨代企業。

  傳統貨代企業往往根據自身的行業地位來決定自己的業務,它們一般都從事單一功能的貨運代理業務。由於其功能單一性,這類貨代公司一般只能做到“港到港”、“站到站”的業務。目前,國際貨代正在整合當地的陸路運輸和內河航運代理,為客戶提供了門到門的業務,這種業務擴展稱為國際多式聯運

  目前,國內以民航快遞公司為首個實施“門到門”業務的貨運代理公司,同時利用其空港優勢建立以空港為服務中心的快遞服務,並與國際貨代系統接軌,以實現國際多式聯運服務。由於傳統貨代只具備單一的業務功能,如果客戶需要做到“門到門”的業務,就必鬚髮貨人和收貨人一起去聯繫其他貨代或運輸公司,以完成從港口到目的地的送貨過程。問題是:整個業務過程不具備透明性,是不可控的。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門到門”的送貨業務及服務能夠通過系統被自動地記錄和跟蹤,從而實現為客戶提供可視化的服務?這就涉及了國際化的多式聯運。

  多式聯運是通過建立跨行業、跨地區(國家)建立物流服務資源網路形成的服務體系。在這樣的體系中,當客戶委托一個物流企業服務時,能夠事先知道貨物會在什麼時候到達目的地。同樣,收貨人不必自己去提貨或委托提貨,而是在被告知的時間內得到貨物。

  可見,貨代業務的這種轉變給用戶帶來了很多益處。例如,整體物流成本降低;作業過程可控,可以與自己已經建立的電腦應用系統對接,實現信息實時交換;貨代公司將通過多式聯運提供客戶更加貼切的服務,從而取得服務市場更大的競爭能力。

  但多式聯運系統必須在完善的電腦系統的幫助下才能實現,並且由於該系統面對的是不同行業的不同系統,因此在信息的傳遞和共用方面將面臨著一定的問題。可以說,要實現多式聯運,必須建立統一的信息處理以及電子作業交易平臺。

  三、外資物流企業:領先信息化潮流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化物流服務企業通過獨資或合資方式進入我國大陸提供物流服務,最先進入的行業就是國際貿易及國際貨代業務。其中,比較著名的企業有馬士基等國際大型物流服務型企業。 

  2000年後,隨著物流在我國的升溫,國際上很多大型的物流公司開始進入中國,其中有日本的村田、大野,美國的Wal-Mart,臺灣大榮、秋雨,新加坡的新科安達以及香港的華潤CRC等。這些國際物流公司主要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務業務,其進入方式有以下兩種方式:首先,通過與國內第三方物流企業或集團型企業進行合資,建立合資企業,專業從事第三方物流服務業務。這些企業進入的時候,會參與合資企業的管理業務,並通過這種參與快速提高國內物流企業的管理水平,並使之與國際接軌,另外,隨著國外企業大量進入我國,使得國際物流需求也在國內得到體現,我國將逐步形成國際物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合資企業同樣也可以參與到這些業務領域中去。其次,國際物流公司直接在我國設立採購以及國際配送中心,為各國企業在我國的加工和採購機構提供優質的物流以及配送服務。

  外國企業進入我國物流市場,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文化環境的適應和整合。因此,“能否實現無障礙溝通”是這些企業在我國能否成功的必要條件。由於在我國設立機構,就必須採用國內勞動力以降低運作成本;為了達到無障礙溝通,它們不得不對信息管理系統做出了基於用戶文化背景的多語言系統要求。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物流企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