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凱利的歸因模型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Attribution Model)

  凱利的歸因模型(Attribution Model) ,又稱三維歸因理論、三度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凱利於1967年創立的一種社會心理學理論,指人們在進行因果歸屬時需從主、客觀領域中的三個範疇去著手。

目錄

凱利的歸因模型的簡要概述

  美國心理學家海德(F.Heider)在1958年最早提出了歸因問題,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會心理學界的重視併成為一個熱門研究領域。1965年,瓊斯(E.A.Jones)和戴維斯(K.E.Davis)提出了相應推斷理論,從行為者的具體行為推斷其行為意圖。

  196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凱利(H.H.Kelley)發表《社會心理學的歸因理論》,繼相應推斷理論之後提出三維歸因理論,也稱為三度理論,對海德的歸因理論進行又一次擴充和發展。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凱利提出,可以使用三種不同的解釋說明行為的原因:一是歸因於從事該行為的行動者;二是歸因於行動者的對手客觀刺激物;三是歸因於行為產生的環境。凱利認為,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註意三種行為信息,即一致性、一貫性和特異性。

凱利的歸因模型的提出者

  哈羅德·凱利 (Harold H.Kelley),美國心理學家,生於愛達荷州。從加利福尼亞大學畢業後,到麻省理工學院,在勒溫的指導下工作,並於1948年獲博士學位。先後執教於密執安大學耶魯大學明尼蘇達大學,致力於社會知覺、交往和最小社會情境的研究。1956~1957年還與J.蒂博到行為科學高級研究中心重新進行合作研究。1961年起一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指導有關談判、聯合組織和人際適應方面的研究。曾任美國藝術和科學研究院以及美國科學院成員。並獲美國心理學會傑出科學貢獻獎、實驗社會心理學學會傑出資深科學家獎。

凱利的歸因模型的主要內容

  我們在知覺人的行為時,總是試圖進行推斷和解釋。所謂歸因(attribution),就是指觀察者為了預測和評價人們的行為並對環境和行為加以控制而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過程所進行的因果解釋和推論。

歸因的分類

多線索歸因和單線索歸因

  凱利將歸因現象區分為兩類:一類是能夠在多次觀察同類行為或事件的情況下的歸因,稱為多線索歸因;另一類則是依據一次觀察就做出歸因的情況,稱為單線索歸因。.

內部歸因與外部歸因

  凱利認為,人們行為的原因包括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種。內部原因是指個體自身所具有的、導致其行為表現的品質和特征,包括個體的人格、情緒、心境、動機、欲求、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是指個體自身以外的、導致其行為表現的條件和影響,包括環境條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響等。

  因此,人們對行為的歸因總是涉及三個方面的因素:(1)對手客觀刺激物;(2)行動者;(3)所處關係或情境。其中,行動者的因素是屬於內部歸因,客觀刺激物和所處的關係或情境屬於外部歸因。

歸因的判斷標準

  對(1)對手客觀刺激物;(2)行動者;(3)所處關係或情境這三個因素的任何一個因素的歸因都取決於下列三種行為信息:

  1、區別性(distinctiveness):指行動者是否對同類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應,他是在眾多場合下都表現出這種行為還是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現這一行為。

  例如,一名今天遲到的員工是否經常表現得自由散漫、違反規章紀律。如果行為的區分性低,則觀察者可能會對行為作內部歸因;如果行為的區分性高,則活動原因可能會被歸於外部。

  2、一貫性(consistency):指行動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時候對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應,即行動者的行為是否穩定而持久。

  例如,如果一名員工並不總是上班遲到,她有7個月從未遲到過,則表明這是一個特例,行為的一貫性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遲到兩三次,則說明行為的一貫性高。行為的一貫性越高,觀察者越傾向於對其作內部歸因。

  3、共同性(consensus):指其他人對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與行為者相同的方式反應。如果每個人面對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應,我們說該行為表現出一致性。

  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線上班的員工都遲到了,則遲到行為的一致性就高。從歸因的觀點看,如果一致性高,我們對遲到行為進行外部歸因。如果走相同路線的其他員工都準時到達了,則應認為該員工的遲到行為的原因來自於內部。

  凱利認為這三個方面信息構成一個協變的立體框架,根據上述三方面的信息與協變,可以將人的行為歸因於行動者、客觀刺激物或情境。

  如果一名員工完成目前工作的水平,與其他類似的工作相同,即低區分性,而在這項工作中其他員工的水平總是和他的水平十分不同(或低或高),即低一致性,並且他的這一工作績效無論何時都是穩定的,即高一貫性,則他的管理者或其他任何人在判斷他的工作時,都會認為他自己對這一績效負有主要責任(內部歸因)。

凱利的歸因模型的案例分析

凱利的歸因模型的案例分析

  麥克阿瑟對凱利的三維理論的語言性作了系統的研究。她給被試者一個簡單的假設事件,並操作特異性、共同性和一致性的變化,然後考察相應的歸因結果。

  假設的事件是一位叫瑪麗的小姐看一個小丑表演時笑得厲害,測試被使者面對不同的情況下,對瑪麗發笑該行為的歸因,情況如下:

共同性一貫性(一致性)特異性 (區別性)歸因方式
情況一高(大家都喜歡小丑B)高(A一直喜歡小丑B)高(A不喜歡其他小丑)刺激對象(小丑B)61%
情況二低(大家都不喜歡小丑B)高(A一直喜歡小丑B)低(A也喜歡其他小丑)行動者(A)86%
情況三低(大家都不喜歡小丑B)低(A偶爾喜歡小丑B)高(A不喜歡其他小丑)情境72%

  第一種情況是提供高區別性,高一致性,高一貫性信息。即瑪麗沒有對其他小丑發笑,每個人都對這個小丑的表演發笑,瑪麗總是對這個小丑的表演發笑。這種情況下,61%的被試者將瑪麗發笑的原因歸因於刺激客體,即這個小丑。

  第二種情況是低區別性、低一致性,高一貫性信息,即瑪麗對小丑表演總是發笑,別人幾乎對這個小丑不發笑,瑪麗總是對這個小丑發笑,那麼86%的被試者將瑪麗發笑的原因歸因於行為主體,也就是瑪麗本人。

  第三種情況是高區別性,低一致性和低一貫性,也就是瑪麗沒有對別的小丑發笑,別人也幾乎不對這個小丑發笑,瑪麗以前從未對這個小丑發笑過,這種情況下,72%的被試者將瑪麗發笑的原因歸於情境。

凱利的歸因模型的評價

  凱利對歸因理論的貢獻

  凱利對歸因理論的貢獻在於,他提出了一個歸因過程的嚴密的邏輯分析模式,對人們的歸因過程做了比較細緻、合理的分析和解釋。

  三維歸因理論提出了人人在對他人的行為進行判斷和解釋過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規律,在管理過程中,管理者和員工對行為的歸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些規律的影響。管理者要認識到員工是根據他們對事物的主觀知覺而不僅僅是客觀現實作出反應的。員工對於薪水、上級的評價、工作滿意度、自己在組織中的位置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覺與歸因正確與否,對於其潛力的發揮和組織的良好運作是有重要影響的;同時,管理者在對員工的行為進行判斷和解釋時也應該儘量避免歸因中的偏見和誤差。

  凱利研究歸因中的錯誤或偏見

  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儘管我們評價他人行為時有充分的證據支持,我們總是傾向於低估外部因素影響而高估內部或個人因素的影響。它可以解釋下麵這種情況:當銷售代表的業績不佳時,銷售經理傾向於將其歸因於下屬的懶惰而不是客觀外界條件的影響。

  自我服務偏見(self—serving bias):個體還有一種傾向於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內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如運氣。由此表明,對員工的績效評估可能會受到歸因偏見的影響。

  凱利假設是理想化模型。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無法得到關於特異性、共同性、一貫性三個方面的所有信息。例如,可能不知這人先前行為特點,於是無法得到一貫性的信息,也可能不知其他人在同樣情境下的行為,又喪失了關於共同性的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凱利的理論就不適用。

  即使具備了三方面信息,我們也並不完全按照協變分析方式進行分析。人們對一貫性的偏愛超過了區別性,而共同性用得最少。此外,只要有機會,人們就運用關於行為者的額外信息(如個性)或行為的情境方面的信息(如情境的限制),而不是用協變模型所涉及的信息。

  社會學術評價

  但是,他的三度理論也遭到了人們的批評。這些批評主要是指他過分強調歸因的邏輯性,使之成為一個理想化的模式,脫離了普通人歸因活動的實際。

  人們實際上往往得不到這個模型所要求的信息,不知道某人在以前同樣場合中的行為,也難知道其他人在同樣的場合中的行為,經驗表明,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對於所發生的事件,並不是多方觀察、收集足夠的信息而後進行歸因,而往往是利用在生活經驗中形成的某些固定的聯繫,根據自己的需要、期望,憑藉有限的信息,對行為結果經濟、迅速地做出歸因,而並不象統計學家那樣對信息資料進行繁瑣的分析。這也就是凱利所說的單線索歸因。

凱利的歸因模型的發展

三維歸因理論的發展

  凱利後來對他的理論加以了補充和完善。他提出了因果圖式說,來彌補三度理論的不足。

  所謂因果圖式,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關於各種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的基本認知結構,在具體的歸因過程中,這種認知結構會被特殊的事件喚醒而參與對行為的歸因。

凱利的歸因模型的補充原則

  後來,凱利又為他的歸因理論補充了幾條原則,即打折扣原則、增強原則和補償原則

  打折扣原則:人們對於他人行為的歸因,可能事先有幾種假設,如果其他似乎可能的原因同時出現,那麼最初假定的原因就不可全信了,需要打折扣。

  增強原則:如果行為發生在有連續性的抑制原因出現時候,那麼一個可能的促進性原因的強度將理解得更高。

  補償原則:內部原因、外部原因、抑制性原因和促進性原因,歸因時如同科學家在科研中尋求規律,試圖找出一種效應發生的各種條件的規律性協變。

凱利的歸因模型的作用

  歸因理論提出了人們在對他人的行為進行判斷和解釋過程中所遵循的一些規律,在管理過程中,管理者和員工對行為的歸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些規律的影響。

  管理者要認識到員工是根據他們對事物的主觀知覺而不僅僅是客觀現實作出反應的。員工對於薪水、上級的評價、工作滿意度、自己在組織中的位置和成就等方面的知覺與歸因正確與否,對於其潛力的發揮和組織的良好運作是有重要影響的;同時,管理者在對員工的行為進行判斷和解釋時也應該儘量避免歸因中的偏見和誤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9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凱利的歸因模型"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Gaoderek (討論 | 貢獻) 在 2008年10月15日 13:29 發表

nice job

回複評論
194.31.198.* 在 2010年9月13日 16:47 發表

還是東方思維比較高明……西方的,把簡單的複雜化

回複評論
59.40.246.* 在 2010年12月1日 14:38 發表

沒看明白

回複評論
116.247.97.* 在 2013年6月9日 17:42 發表

194.31.198.* 在 2010年9月13日 16:47 發表

還是東方思維比較高明……西方的,把簡單的複雜化

東方思維就是拍腦袋吧

回複評論
124.156.67.* 在 2014年7月2日 09:14 發表

194.31.198.* 在 2010年9月13日 16:47 發表

還是東方思維比較高明……西方的,把簡單的複雜化

不先複雜怎麼簡化,東方的理論搞得那麼晦澀真的好麽。偏見是不好的。

回複評論
14.150.246.* 在 2015年9月25日 17:10 發表

對凱利三維歸因理論的理解可以參考麥克阿瑟(L.MacArther)的「瑪麗為什麼對小丑笑」的實驗

回複評論
39.12.39.* 在 2016年11月22日 13:21 發表

三千煩惱絲,一一條陳過於冗長,根本解決不了,任何思想家應該都是為了窮究事物可以歸類與否而努力,文中有句[對行為結果經濟、迅速地做出歸因],不外乎希冀提出的理論有助於如此幫助他人思索理析事況,無論中外;無須分高下,都有其值得作為引用、參考、借用的地方。謝謝原po分享

回複評論
小辛逸逸 (討論 | 貢獻) 在 2020年1月18日 19:20 發表

尋找真正歸因,後臺需要很多證據支撐。

回複評論
120.126.126.* 在 2021年1月11日 18:07 發表

116.247.97.* 在 2013年6月9日 17:42 發表

東方思維就是拍腦袋吧

你已經犯了基本歸因偏誤 自我服務偏見 選擇性知覺 暈輪效應 定行效應 對比效應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