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59个条目

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集体土地所有权)

目錄

什麼是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

  所謂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是指中國農村勞動集體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占有、使用、收益、處分自己所有土地的權利。集體土地所有權的主體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它是中國社會主義土地公有制的另一種形式。

  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各項權能可以結合,也可獨立。集體土地所有者有權依法使用自己擁有的土地,集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能於一身;集體土地所有者也可以依法把土地劃撥給集體內部成員使用,還可以用土地使用權作為條件與全民所有制或城市集體所有制企業聯營舉辦企業等,使土地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集體所有的土地在國家徵用或其他農民集體依法使用時,集體土地的所有者有要求依法得到補償的權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土地所有權中處分權權能的實現。

我國集體土地所有權的特點

  1、權利主體為各個農業勞動集體。集體土地所有權不同於國家土地所有權的顯著特點,是在全國範圍內沒有統一的所有權權利主體,並且只有農民集體才可以成為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權利主體。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權利主體包括三類:一是村農民集體,二是村內農業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三是鄉(鎮)農民集體。

  2、集體土地所有權的確認須進行所有權登記。《土地管理法》規定,集體所有的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有權。

  3、集體土地所有權不能被處分。但可以因國家強制手段而消滅。我國的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國家土地所有權一樣,不能由所有權人自由處分。但與國家土地所有權不同的是,國家土地所有權具有永久性,而集體土地所有權卻可能因國家的強制手段歸於消滅。

  4、集體土地所有權也可以與土地使用權分離,依法確定給該集體內的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使用。

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取得

  舊中國農村的土地制度基本上是私有制,解放後的土地改革,在農村也實許土地私有制,即保留貧農、中農的土地,沒收地主、富農多餘的土地分給貧雇農。我國農村的集體土地所有制是通過合作化開始推行的,相應地,也就開始確定集體土地所有權。具體說來,集體土地所有權得有以下三種形式:

  1、合作化。1956年6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其第2條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按照社會主義原則,把社員私有的主要生產資料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第13條規定,入社的農民必須把私人的土地和耕畜、大型農具等主要生產資料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這樣,大部分農民通過加入合作社而將其私人所有的土地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

  2、公社化。1958年開始人民公社化運動,將合作社集體所有的土地、原未入社的農民的土地以及農民的宅基地、自留地等一切土地歸為公社所有。這種公社所有制到1960年就被否定了,但它導致的一切私有土地集體化的結果卻保留了下來,因而公社化也是集體土地所有權取得的重要方式。

  3、調整。1960年,中共中央發佈《關於改變農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問題的指示》,中共八屆十次會議通過《農村人民公社條例修正草案》,肯定了土地集體所有制,但對被公社搞亂了的土地權屬進行了調整,確定了各農民集體所有權的土地範圍。此後,由於集體經濟組織合併分立以及政府部門的干預,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所有權在一些地方的變動仍然存在。到1982年國家制訂新憲法,最終確定了鄉農民群眾集體所有權、村農民群眾集體所有權和村內經濟組織農民群眾集體所有權三種集體土地所有權形式。

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行使

  集體土地所有權分為三種形式,其權利的主體也有所不同。鄉(鎮)農民群眾集體所有的土地,其所有權由鄉(鎮)人民政府代表全鄉(鎮)農民行使;村農民群眾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村民委員會代表全村農民行使;村內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該集體經濟組織內的全體農民通過農民大會來行使。行使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內容主要有:

  1、要求縣級人民政府頒發土地所有權證,行使法律上對土地的占有權。

  2、利用集體土地修建農用設施和進行農業生產。如修建水庫、水渠、農用公路,種植農作物等。

  3、可以將土地交集體經濟組織內的農民作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使用,或者通過承包經營合同發包給農民使用。

  4、可以依法使用土地興建鄉村企業,或者以土地使用權作為出資與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或外商投資企業聯營。

  5、有權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權。集體土地使用權在以下條件下可以收回:第一,使用集體土地的單位解散;第二,原用作宅基地的土地,房屋拆除後,房主不再在該基地上建房的;第三,使用集體土地的公民死亡,沒有繼承人或不宜由其繼承人繼續使用的;第四,土地使用者違法用地的;第五,土地使用者因建設需要,必須收回土地使用權的。

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消滅

  與國家土地所有權只能等到國家消亡、法律消失才能消滅不同,引起集體土地所有權消滅的原因有兩個:

  1、集體土地所有權因所有權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消滅。

  這包括四種情況:第一,國有化。國有化使國家獲取了土地所有權,相應地使一些農民集體喪失了一部分土地所有權。第二,徵用。國家為了建設需要徵用集體所有的土地,使集體喪失了該土地的所有權。第三,沒收。擁有土地所有權的集體違法使用土地,國家有權沒收其違法使用的土地,使該集體喪失該部分土地所有權。第四,調整。在農村土地集體化後,特別是1958年公社化後,政府曾經對各農民集體之間的土地所有權進行調整,被調出土地的集體便喪失了一部分土地的所有權。

  2、集體土地所有權因所有權人的分立與合併而消滅。

  土地所有權人的分立與合併,必然帶來土地所有權的變更,從而導致舊的土地所有權主體土地所有權的喪失。集體土地所有權人的合併包括兩種形式,一是吸收合併,即一個農民集體接受另一個農民集體的加入;二是新設合併,即兩個農民集體合併為一個新的農民集體。吸收合併使加入方歸於消滅而喪失土地所有權,新設合併因原來的兩個農民集體消滅而使其雙方消滅土地所有權。集體土地所有權人的分立也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原農民集體存在,其中一部分農民帶一部分土地重新組成一個農民集體;另一種是原農民集體分立為兩個新的農民集體,其本身歸於消滅。前一種情況,導致原所有權人喪失一部分土地所有權;後一種情況,原所有權人的所有權隨著自身的消滅而消滅。有必要指出的是,土地所有權人的合併與分立所導致的土地所有權的消滅是針對具體的所有權權利主體而言的。舊的土地所有權人消滅了,新的土地所有權人也產生了,土地所有權從一個權利主體轉移給了另一個權利主體,因而,土地所有權權利主體的合併與分立也是集體土地所有權取得的重要方式。

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行使機構

  在實踐中,行使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機構有兩種:一種是由全體成員組成的村民會議;另一種是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代表的其他集體組織。

  這兩種機構在行使集體土地所有權時有三種關係形態:平等的分工合作型。村民會議享有特別事項的決議權,其他集體組織享有一般事項的決定權,村民會議與其他集體組織各司其職,平等合作。權力機關與執行機關型。村民會議為權力機關,其他集體組織為執行機關,有關土地權利的一切事項均由村民會議作出決議,由其他集體組織負責實施,其他集體組織受村民會議監督,對村民會議負責。分工合作關係與監督關係並存型。分工合作關係——村民會議對特別事項進行決議,其他集體組織對一般事項進行決議;監督關係 ——村民會議對其他集體組織就一般事項做出的決定享有監督權。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