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財政效果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財政效果(Financial effect)  

目錄

什麼是財政效果[1]

  財政效果是指財政分配活動與所取得的社會經濟效益之間的比較關係,具體包括財政分配的比例性和有效性兩個方面的數量關係。財政分配的比例性,指財政資財聚集及財政資財的支撥結果合乎客觀數量界限的程度,以及各項社會公共需要滿足的狀況。財政分配活動的有效性,指一定的財政資財的耗費下其所完成的社會公共物品的數量和質量

財政效果的特點[1]

  (1)總體性。財政的每項收支,都涉及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

  (2)多樣性。財政效果要以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科學的、社會的各種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決定了財政效果是一種綜合效果。

  (3)公共性。財政必須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財政效果也就具有公共性。

  (4)間接性。財政效果在許多情況下,要藉助財政分配活動的直接效果之外的間接效果表現出來。   

財政效果的意義

  在中國,認真地全面地講求財政效果,不僅對財政分配使命的充分實現有直接意義,而且對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改革開放,保障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都有重要作用。

  講求財政效果意味著在組織財政收入中,正確地解決從哪裡籌集,用什麼方法籌集和籌集多少的問題,達到取之有道,辦法得當,從而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之間的關係,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以利於生產發展,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講求財政效果,也意味著合理分配財力和在財力使用上力求節省,以較少的財力耗費取得最大的成果,保障社會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  

財政效果的表現形式[1]

  財政效果的表現形式可分為財政資財籌集效果、財政資財支撥效果和各項事業費支出的財政效果。  

提高財政效果的途徑[2]

  提高財政效果可有多種途徑,特別是在微觀層面上的各項具體的財政分配活動中,提高財政效果的辦法更是不勝枚舉。這裡僅就巨集觀層面,從財政分配總體上,擇其要者略加分析。

  一、必須提高對講求財政效果的認識

  講求財政效果是客觀要求,但客觀要求並不等於現實,更不能自發地成為現實,如果人們不認識它,不去自覺地講求效果,按財政效果實現的客觀規律去辦,財政效果不但不會成為現實,反而會給人們以懲罰,造成經濟社會上的損失。只有當人們正確認識它,遵循它的運行規律,提高財政效果才能成為現實,方能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積極作用。

  二、建立財政效果的責任制

  要建立財政效果的責任制,使執行財政分配的各個方面主體,都對提高財政效果承擔完全的責任。講求財政效果和提高財政效果,要靠財政分配過程中各個方面共同努力,任何一個方面或環節忽視財政效果,都會造成財政總體效果的降低。因此,必須把講求財政效果的責任分解落實到各個方面,方能達到真正的全面的講求財政效果的目的。要把財政效果落實到各個方面,就必須建立財政效果責任制度,把財政分配活動過程中各個方面提高財政效果的責任,從質與量兩個方面明確起來。

  財政效果責任制度,是一套完整的財政效果責任的考核和獎懲制度體系。如何建立財政效果責任制度,並不是本書的研究任務,不過應當指出的是,無論具體建立什麼樣的責任制度,以下幾個要素是不可缺少的:

  (1)各項社會共同事務活動的費用定額。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完成一定質量單位的社會共同事務,所必須遵守和達到的財力耗費數量標準。它是控制財力耗費,以及評價財力消耗節省或浪費的尺度。

  (2)供給責任定額。它是各個財政分配執行主體,在一定時期內,所應承擔的財政資源籌集的數量標準和滿足各項社會共同需要的財力供給標準。它是控制財政巨集觀規模和財政資源配置結構,評價責任者績效的尺度。

  費用定額與供給責任定額,以及這兩大定額各自所包括的兩大側面,是財政效果責任制度的基礎性內容,缺一不可。在考評財力耗費責任時,只有財力節省或是浪費的追究,而不把節省或浪費與耗用財力所取得的成果質與量結合起來考察,或者只考評財力耗費所取得的成果質與量,而不把財力耗費是節約或浪費結合起來考察,都會得出不正確的結論。

  只考評財力節省或浪費,就會走向單純財政觀點;只考評財力使用取得的結果,就會走向單純業績觀,這是與講求財政效果毫無共同之處的。比如,某一政府機關,在年度內財政資源耗費節約了,但它所承擔的社會共同事務或其供給完成得很差,這絕不能稱之為有財政效果,只能叫浪費。反之,只講完成共同事務的質與量,而不講工本,不計耗費,這同樣也不能稱之為有效果。只有把費用定額和責任定額兩者結合起來考核,才能真正促進講求效果。建立財政效果責任制度,在我國尤為重要。

  在財政分配活動中,至今仍然存在權責脫節、責任不明的狀況,甚至只講權利不講責任,各個用錢主體在用錢之後,其效果如何,沒有任何實質性責任。錢損失浪費了,所得效果很差,可以不負任何責任,“官”照樣當,工資照拿,福利待遇一文不比別人少。這種情況,極大地阻礙著財政效果的提高。所以,建立完善的財政效果責任制,是提高財政效果的一條必由之路。

  三、要講求理財之道

  在財政分配過程中,除了註意貫徹政策,註意遵循財政分配客觀規律,遵循客觀數量界限,做到“取之有道而不傷民,用之有道雖寡而各方面平”之外,還要充分利用財政分配的特性,用活財政資財。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方面途徑很多,不過在組織收支過程中,儘可能把支出轉化成生財,或轉化為資財周轉,把死錢變活錢,乃是其中兩條基本途徑。

  財政資源與生產資金不同,財政資源除了用於經濟建設投資部分,能轉化成資金之外,大部分都最終用於消費,它並沒有資金運動的特性,它的耗費既不能帶來新的價值,也不會周轉,又怎麼能夠把支出轉化成生財或周轉呢?這是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分配是通過價值形式實現的,這就為財政資財使用和消耗過程轉化為周轉過程提供了物質條件。並且,財政分配過程的聚財、配置、耗用等三個階段,是先後繼起又同時並存的。財政分配過程必須先從聚財取得收入開始,不取得資財,就無法向各需要方面供給資財,即無從實現配置,不進行支出供給,各需要方面得不到資財,也就無從消耗。

  財政分配過程的三個階段,先後繼起性是很明顯的。可是,在一個財政年度內,國民收入並不能在一個早晨全部創造出來,而是逐日生產出來的。因此,財政的分配過程,也是要逐日實現的,其三個階段,也同樣是逐日進行的,這就決定了財政分配的每一元錢,都是先後繼起地經過三個階段。但從每一個時點上看,則有的正在集聚中,有的正處於配置中,有的則處於消耗之中,就是說,財政分配的三個階段,又是同時並存的。

  財政分配活動的這一特點,就使財政收支經常在空間、時間上發生差異。從空間上看,往往會存在此地此時的收入形成很多,而支出要求還很少,或尚未發生;而彼地彼時卻相反,支出要求已經發生很多,而收入尚未形成,或形成很少的情形。

  從時間上看,在同一空間內,往往會發生支出要求已發生,而收入尚未形成,或支出要求尚未發生,而收入已形成,處於暫時閑置狀態等情況。這種財政收支在時間、空間上差異的存在,就給財政分配帶來在時間上和空間上調劑資財餘缺的可能,從而也為財政分配把某些消耗變周轉、支出變生財,創造了可能性。

  因為,由於財政分配過程的三個階段的先後繼起,而又同時並存情況的存在,和由此引起的財政收支在時間、空間上的差異性存在,在沒有發生赤字的情況下,就會在財政年度內,經常存在一筆沒有用掉的資財,而且還會在年度之間滾存下去,如果把這種結存的適當部分,暫時供給有收入而又投人快、產出快的需要者,在年度內就可以如期把墊支的財政資財收回來,而不耽誤財政的正常用度和各項需要的滿足。同時,又會因為生產事業的發展,而帶來財政收入的增加,這就把財政資財的支用變成生財。財政分配活動的這種收支之間轉化和消耗變周轉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是不乏其例的。

  上面講的是財政分配活動內部的收支之間的轉化,從財政分配外部進行收支之間的轉化,也同樣是存在的。財政採用國家信用手段進行聚財,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用信用形式取得的收入,如果用於純消耗支出上,就會造成今日的收入,意味著明日的更大的支出,收入轉化成支出。但是,如果用信用手段取得的收入,用於有收入的公共事業,投入後可以增加更多的財政收入,不僅足以抵補國債的還本付息之用,還可能有結餘,這樣就會使支出轉化為收入。所以,在理財過程中,講求理財之道,巧妙地運用財政分配的特點,把財政分配搞活,也可以極大地提高財政效果。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王敏正,萬安培主編.節約型社會辭典.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6.
  2. 何振一著.理論財政學(第二版).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年04月第2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財政效果"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