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59个条目

新聞形象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新聞形象

  新聞形象廣義上是指新聞作品的整個形象性表現、形象體系、生活圖景;而狹義的新聞形象則指的是新聞人物形象。

新聞形象的審美意義表現

  新聞活動作為社會性話語實踐活動,歸根到底是對人的現實生活的反映,這種反映既是經過記者體驗的並滲透著記者對社會生活的情感態度,又潛藏著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因而,記者選擇、塑造的新聞形象或更具典型性、或更具個性、或具有普遍性,能夠引發審美主體情感上的共鳴,同時能夠感受其獨特的魅力

  審美意義是審美主體通過審美體驗所獲得的偏重於感受、感悟層面的東西。新聞形象主要滿足人類認識生活,認識自己的審美需要,即不但要能真實地再現某一歷史的客觀風貌,同時也要體現歷史發展的內涵和趨勢。因而,新聞形象在與典型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顯示其獨特的現實魅力。

  1、審美主體與新聞形象在情感上的共鳴

  在新聞的基本屬性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息屬性。而在新聞接收活動中,讀者往往也是出於獲取信息或獵奇等功利性的目的,才會閱讀新聞。這時的讀者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審美主體。因為作為審美的“我”被生存的“我”和功利的“我”排除在外,就如同飢腸轆轆的人無心聆聽美妙的音樂,滿腦子盤算賺錢的富翁顧不上觀賞大自然的美景,這正是實用功利性的主體壓倒了審美主體的結果。

  要讓人的審美從這類實用性心理下得到解放,必須將原屬自我的生命體驗推進一步,也就是將切身(關乎自身利害)的感受轉化為可以觀照的對象,在自我超越的立場上用品味的態度來重新加以審視和體驗,這才使審美主體真正確立。正好比我們在回憶一段難忘的往事時,原來經歷中的痛苦和歡樂都已趨於淡化,只有那憶念和珍愛的情愫久久縈繞,令人回味無窮。這從事回味的“我”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審美主體,而回味中的“我”的則是審美客體。所以說,審美主體的確立是審美活動的標誌

  而只有真正的審美主體閱讀新聞(即進行審美體驗)時,才能夠與新聞形象(即審美客體)產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鳴。也就是審美主體對審美體驗一度反思而獲得的具體的審美意義。

  以“小悅悅事件”為例。廣東佛山市,一位2歲女孩被麵包車撞倒,躺在路邊,先後有18人路過,卻不聞不問。其問,女孩再次被一輛貨車碾軋。直到拾荒阿姨陳賢妹經過,才將女孩搬離現場,並喊叫到女孩媽媽,送她人院。

  這一事件中,拾荒阿姨陳賢妹是一個典型的新聞形象,她雖然“經濟上貧困,但是精神上不貧困”,審美主體在閱讀這篇報道的時候,會因陳賢妹符合其對於“善”、“美”等人類共同的基本的價值期待,從而獲得一種突然的感慨與情感的共鳴,因而,也從中得出此新聞形象是崇高的基本認識。

  2、新聞形象蘊含審美意識形態

  審美主體可以在審美體驗過程中,與審美客體所蘊含的主流意識形態形成共識。這種共識分為順應性共識與反差性共識兩種。

  順應性共識:新聞形象中所蘊含的那些符合大眾普遍價值觀的意識形態,如見義勇為、拾金不昧等等,往往會吸引審美主體自覺進行反思,獲得心靈與精神上的升華。如焦裕祿、陳景潤等都是新聞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他們與文學作品中的許多典型人物樣,具有重要影響和普遍意義。審美主體欣賞典型人物形象的過程,事實上也是一個自我激勵、自我升華的過程。審美主體與典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主流意識形態形成共識,從他們身上找到自己,發現自己的潛在力量,激勵自己的反省能力和自覺意識,從而實現改造自身和改造環境的目的。

  仍以上文“小悅悅”事件為例,新聞中拾荒阿姨將兩次被車碾壓的小悅悅搬離現場,並把政府獎勵自己的資金拿出用來捐助小悅悅。一個自己的基本生活都難以保障的人,能夠在別人危難時刻伸出援助之手救人、捐錢,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正是我們所宣揚的主流價值觀。審美主體在閱讀的過程中,認可拾荒阿姨的行為及精神,同時反觀自身,期許自己再遇到類似的事情的時候也能夠作出同樣的反應。

  反差性共識:新聞形象中所蘊含的那些與普遍意義的價值觀相左的意識形態,與審美主體的價值觀形成衝突,而引發審美主體的批判性思考,在這一過程中鞏固審美主體自身的觀點,使審美主體能夠警醒自我。

  在“小悅悅事件”中,18個路人的冷漠與拾荒阿姨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引起了網上關於社會道德滑坡問題的討論。而這一討論的過程也是審美主體進行批判性思考的過程,以期能夠“喚醒社會”,改變道德滑坡的現實狀況。

  3、新聞形象與典型環境的相互作用

  真實性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核心,對現實關係的真實描寫,卓越的個性刻畫,都能揭示出更多的政治和社會真理,體現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真實的、反映生活的新聞是時代的見證,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新聞是最真實的歷史文獻。從一個時代的新聞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該時代發展的歷史軌跡。讀者閱讀某一時代的新聞作品,可以從中認識到該時代的政治風雲,歷史變遷,道德風貌,人情習俗等,並且在新聞形象與典型環境(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相互作用中,讓讀者思考新聞形象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更深刻的理解新聞形象的魅力所在。

  例如:《人民日報》10月18目的一則新聞

  北京降低公租房準入門檻

  ·外省市來京連續穩定工作的人員可申請公租房

  ·落實公租房項目98個、10.3萬套,年內將配租1萬戶以上

  本報北京10月17日電 (記者朱競若、王明浩)為加快解決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等群體住房問題,北京修訂完善公共租賃住房政策,拉低門檻,城市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難家庭、新就業職工和外省市來京連續穩定工作一定年限的人員,都將納入公租房準入範圍。截至目前,全市累計落實公租房項目98個、10.3萬套,年內將配租1萬戶以上......

  從上面這則新聞,我們可以瞭解到在房價上漲,百姓望房興嘆,對經適房廉租房的頻頻質疑聲中,定位於解決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等群體住房問題的公租房被人們廣泛重視,政府也在加大力度通過各種舉措,解決這些群體的住房問題。新聞中所塑造的關於這個時代“住房狀況”的圖景,就是這篇報道中的新聞形象。審美主體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將此形象與當下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相結合,在中國社會的轉型期,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社會上的眾多問題日漸暴露,“住房問題”就是其中之一。同時,審美主體在閱讀時,能夠透過新聞形象,看到這個時代或這個時代某一面的發展方向,從而站在更高的角度上來審視這個社會、審視自我。

參考文獻

  • 繆影影.新聞形象的審美意義[J].新聞世界,2012(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新聞形象"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