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9个条目

存在主義教育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存在主義教育(Existentialist Education)

目錄

什麼是存在主義教育[1]

  存在主義教育是一種以存在主義為其哲學基礎的教育理論,20世紀中期流行於美國和西歐各國。存在主義是一種把人的存在當作其基礎和出發點的哲學。但存在主義者所說的“人的存在”指的是個人主觀的“自我意識”,即人首先存在著,通過他自己的自由選擇而決定他的本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教育人類學家博爾諾夫、美國教育家尼勒把存在主義應用於教育理論,形成了存在主義教育思想。

存在主義教育的產生及發展[2]

  存在主義哲學產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德國,盛行於二戰後的法國,六十年代後又流行於美國,並流傳到世界各地。存在主義教育直接從存在主義哲學引申而來,它的產生和盛行都與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廣大民眾對現實生活失去信心並導致希望、理想破滅等社會背景相聯繫。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繁榮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也出現了社會經濟危機、失業破產等負面效應。於此同時,應運而生的是一股反傳統的哲學思潮,因此有些存在主義者稱它為“危機哲學”。它是人本主義思潮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認為人的問題是哲學的唯一問題並以研究人的存在為核心問題。由於科技的發展及其在社會中的廣泛應用,尤其是因為人們過於重視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忽視人自身發展等因素,所以,一些學者提出了以研究人的存在為核心的存在主義哲學。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教育家尼勒等把存在主義應用於教育理論,逐漸形成了存在主義教育思想流派。

存在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2]

  存在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國的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波爾諾夫,奧地利的猶太哲學家馬丁·布貝爾,法國的馬塞爾、薩特,美國的奈勒等。這裡主要介紹馬丁·布貝爾、波爾諾夫、奈勒的教育思想。馬丁·布貝爾的代表作有:《我與你》(1923年)、《品格教育》(1939年)、《人與人之間55(1947年)等;波爾諾夫的代表作有:《存在哲學》(1942年)、《存在哲學與教育學》(1959年)、《對話教育55(1972年)等;奈勒的代表作有:《教育哲學導論55(1964年)、《現代教育思想運動》(1984年)等。

  布貝爾在1923年寫的《我與你》里,從有神論的存在主義觀點系統地闡明瞭他自己的所謂“關係”哲學,並基於他的“關係哲學”,論述了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等問題,開創了存在主義的教育對話理論。在道德教育上,他否認統一的道德教育標準,主張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生的道德標準,鼓吹以自由選擇道德標準為原則的品格教育。在教學內容上,他提出課程的全部重點必須從事物世界轉移到人格世界,特別強調人文學科。在教學方法上,他認為理想的教育方式是蘇格拉底的方式。波爾諾夫從存在主義、生命哲學、人類學及精神科學出發,對教育進行了開拓性的研究。在此基礎上,他還進一步闡述了存在哲學與教育學的關係,並提出了“教育學中的人類學考察方法”、“非連續性”教育、“純樸道德”教育等富有新穎性的教育理論,從而發展了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美國的奈勒在他的著作中對存在主義教育思想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和闡述,他承認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的某些缺陷,但總的來說,他很贊賞存在主義的教育思想,並對其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它指示了改革教育的道路。

存在主義教育的影響及評價[2]

  影響: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存在主義教育哲學對世界各地教育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存在主義教育是西方人本主義教育的典型代表,它註重人的存在,重視現實人生,並以此作為人的出發點,關註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發展,成為二十世紀一個重要的人本主義哲學流派。在教育中,人的存在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育的目的就在於幫助個體清楚自己的處境和掌握自由選擇的權力,做“本真的人”,成為“生存著的人”;教育活動的主體問要建立“我與你”的關係,平等相處和共同促進成長;課程的設置和教育方法的選擇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和自由選擇的權力,並突出文科學科的價值;提倡能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個別教育和自由教育。存在主義在教育方面的這些主張無疑適應了當時西方社會裡呼籲“人的復歸”、“個性自由”的潮流,對人性的解放具有積極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存在主義教育完全是個人本位的教育取向。杜威指出,“諸如個人的教育觀和社會的教育觀這類術語,一般說來,如果離開當時的背景,就毫無意義”。因此,存在主義教育思想就是一種時代的產物。

  評價:存在主義教育是一種頹廢的唯心主義哲學,存在主義教育思想高揚個性、自由和權力,認為教育應以個人的自我完成目標,完全脫離社會,走向了極端個人主義。它主張實行天才教育,反對普及教育,認為教育就是促進人的社會化的過程,而且社會化過程中的集體教學和科層制組織勢必剝奪學生的自由。可以看出,這種以存在主義教育思想為基礎的學校和教育制度是與社會現實需要相脫節的。

參考文獻

  1. 聖才考研網主編.教育學專業基礎綜合考試輔導教材.中國石化出版社,2010.09.
  2. 2.0 2.1 2.2 袁華,鄭曉鴻主編.職業教育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08.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存在主義教育"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