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就業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充分就業(Full Employment)
目錄 |
充分就業是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的概念。指在某一工資水平之下,所有願意接受工作的人,都獲得了就業機會。充分就業並不等於全部就業或者完全就業,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業。但所有的失業均屬於摩擦性的和季節性的,而且失業的間隔期很短。通常把失業率等於自然失業率時的就業水平稱為充分就業。
凱恩斯提出的達到充分就業的經濟主張: 刺激私人投資,為擴大個人消費創造條件;促進國家投資,通過公共工程、救濟金、教育費用、軍事費用等公共投資,抵補私人投資的不足;政府通過實行累進稅來提高社會消費傾向。
人力資源在任何社會都是第一資源,任何社會發展都首先取決於人力資源配置效率高低。人力資源配置效率高低的根本標誌就是就業或失業程度,就業與人力資源配置效率正相關,失業與人力資源配置效率負相關,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口學家和政治學家們把充分就業(Full Employment)視為人力資源與其它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優狀態。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當人力資源充分就業時,其它一切非人力資源也同時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整個國民經濟的實際產出接近或等於潛在產出,經濟產出狀態處在生產可能性曲線(production-possibility curve PPC)的最大邊緣,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處在經濟周期的繁榮階段。由於充分就業狀態以及由此表徵的整體經濟運行狀態處在人們期望的最優狀態,實現充分就業就成為社會發展的重大關鍵問題,政府就有責任有義務在充分就業領域大有作為,充分就業就成為政府職能結構中最重要的構成要件,也是任何國家政府巨集觀調控的首選目標。
1、充分就業是凡是願意並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得到了一個較為滿意的就業崗位,與之相對應,失業是指願意並有能力工作的人沒有得到就業崗位,失業是想得到就業崗位而被動地失去了就業機會,那些有工作能力而又不願意工作的人不被視為是真正嚴格意義上的失業,因而通常叫做自願失業,那些處在法定勞動年齡段兩端(如18歲——60歲)之外的人口也不認為是失業人口。
2、充分就業者在工作崗位上能夠做到有效率的工作,人力資源能夠得到優化配置,也就是通常說的幾個人的工作幾個人乾,如果兩個人的工作三個人乾,也被認為是有一個人失業,這就是經濟學家通常說的“隱形失業人口”或“潛在過剩人口”。
3、充分就業並不是人人都有就業崗位,在充分就業狀態下仍然存在一定數量的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即因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勞動年齡和需求偏好變化而引起的職業轉換過程中的暫時性失業,這種失業具有一定的自然合理性,屬於勞動力人口的正常流動,是優化人力資源配置的動態調整過程,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充分就業被認為是人力資源有效率配置的優化狀態。
4、充分就業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事實上都被認為是存在自然失業率的就業狀態,自然失業率是長期均衡的失業率或充分就業的失業率,這時的經濟運行周期處在高漲或繁榮階段,失業補助、社會救濟、福利開支、社會保障、生活水平、心理狀況、人口規模、運行質態、社會認同等等,都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狀態。
5、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自然失業率的具體數值,各國政府可以依據具體情況來確定本國特定時期是否實現了充分就業。以美國這個現代市場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為例,20世紀50、60年代的自然失業率為3.5—4.5%,即95.5—96.5%的勞動力人口就業率就是充分就業狀態;20世紀70年代的自然失業率為4.5—5.5%,即94.5—95.5%的勞動力人口就業率就是充分就業狀態;20世紀80年代的自然失業率為5.5—6.5%,即93.5—94.5%的勞動力人口就業率就是充分就業狀態。
6、現代市場經濟運行的中實際失業率若大大高於自然失業率,則表明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場疲軟,經濟運行質量有待改進和提升,實際失業率接近或等於零則不可能,至於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中存在的實際失業率接近或等於零的情形,實際上是客觀存在的失業人口或過剩人口在非效率性過度就業狀態下被“陰形失業人口”或“潛在過剩人口”所掩蓋,不僅在事實上沒能解決失業人口問題,反而又長期損失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應有效率,以此為標誌的政治優越性也缺乏可持續性。
充分就業既是微觀居民戶家庭實現收入最大化所追求的理性預期,也是巨集觀政府調控的首要政策目標。充分就業的重大工具意義和終極目的價值在於:
1、權利保證。在充分就業狀態下,每個勞動者都找到了他或她所期望找到的就業崗位,勞動者在就業崗位上實在地證明瞭自身所擁有的自主決策、自願選擇、自由流動、自動就業和自我發展的真實權利,勞動者的可行能力得到了體現、證明和運用,其自身的內在需求偏好獲得了滿足,有可能實現符合個人意願的全面發展。
2、經濟支撐。在充分就業狀態下,勞動者個人有了可靠的工作保障,找到了穩定可靠的收入來源,居民戶家庭能夠實現收入最大化,有可能實現個人或居民戶家庭在各個方面的最大化發展,勞動者一旦因失去就業機會而處於失業狀態,也將同時失去個人和家庭發展的經濟支撐。
3、精神滿足。充分就業狀態下的勞動者在找到就業崗位的同時,也找到了自己的社會歸屬,自身將不再處於社會游離狀態,不再被社會所拋棄和邊緣,其心理將不再因失業而被扭曲,原有的失業心理也會得到及時矯正,對未來將不再徘徊、彷徨和迷惘,就業者有了自己期望的社會定位,證明瞭自己的社會價值,其精神需求會得到滿足。
4、和諧發展。充分就業狀態下包括人力資源在內的所有社會資源都得到了最優化配置,實際經濟產出GDP接近或等於潛在產出,經濟運行曲線處在生產可能性曲線的的邊緣附近,經濟周期處在繁榮和高漲階段,國民經濟蛋糕已經做到最大,即使收入分配比例保持不變,個人家庭收入和政府財政收入也都會獲得相應增長,人口發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處在動態和諧的健康運行狀態。
5、消解衝突。充分就業狀態證明瞭政府決策和政府政策的公正性及有效性,政府巨集觀調控的政策目標已經實現,社會公眾對政府機構的滿意度得到提升,政治支持率會得到提高,政府也能夠用不斷增長的財政收入支撐社會全面發展,有勞動能力並願意工作的勞動力人口都各就其業,社會發展過程中潛藏的某些動蕩、衝突、摩擦和騷亂等不穩定因素得到及時消解,既不會出現縱向的政府與公眾之間的社會劇烈摩擦,也不會出現橫向的社會各階層或各利益集團之間的巨大矛盾衝突。
正是由於充分就業狀態既滿足了微觀層面的公眾需要,又滿足了巨集觀層面的政府需要,是政府和公眾理性預期目標的最佳耦合狀態,因此,社會各界持各種不同政見的人們可以反對一切,但惟獨沒有人反對充分就業。充分就業作為當今世界各國普遍追求的最優發展狀態,歸根結底是首先並最終有利於人的發展,充分就業具有巨大的人本主義發展意義和民本主義發展價值。充分就業首先有利於人口發展,其最大受益者是社會公眾,只有中國絕大多數人口首先獲得可持續發展,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和中國社會可持續進步才能從根本上獲得可持續性的動力支撐。如果只有官僚階層獲得最優發展,城市人口獲得次優發展,而占中國絕大多數的農村人口不能獲得發展,城鄉人口在二元結構狀態下割裂“發展”,中國將會出現可持續性的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惡增長現象”。
評論(共11條)
所有的失業源於摩擦性和結構性的?查了一些其他資料發現是這樣寫的
失業分為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和周期性失業
失業詞條不是有講麽。。。怎麼可能都是源於結構性和摩擦性,還有自願失業的呢。。。
這裡講的充分就業是指不存在周期性失業的情況
充分就業只允許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自然失業只包含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這邊說“所有的失業均屬於摩擦性的和季節性的”應該是錯誤的。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