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會計確認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會計確認(accounting recognition )

目錄

什麼是會計確認

  會計確認有狹義和廣義理解之分。狹義的會計確認只包括是否與何時應當記錄和報告的問題。廣義的會計確認包括了會計記錄、計量和在財務報告上的報告這三個過程。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把確認定義為“是將某一項目,作為一項資產負債、營業收入、費用等正式記入或列入某一主體的財務報表的過程。它包括同時用文字和數字表達某一項目,其金額包括在財務報表的合計數中。對於一項資產或負債,確認不僅要記錄該項目的取得或發生,而且要記錄隨後的變動,包括導致該項目從財務報表上予以剔除的變動”。

  所謂會計確認,是指依據一定的標準,辨認哪些數據能否輸入、何時輸入會計信息系統以及如何進行報告的過程。

  會計確認包括會計記錄的確認和編製會計報表的確認。

  會計記錄時的確認,主要是解決會計的記錄問題:

  首先,對發生的經濟業務,應辨認其是否為會計要素,應予在會計帳簿中正式加以記錄;

  其次,對應予進行會計記錄的經濟業務,要確定其是屬於哪一會計要素,如何在會計帳簿中加以分類記錄。編製報表時的確認,主要解決應為經濟管理和報表使用者提供哪些會計核算指標問題,確認已記錄和貯存在會計帳簿中的會計數據哪些應列示在報表的具體項目中。進行會計確認,必須以會計確認的標準為依據。會計確認的標準是指會計核算的特定規範要求。

  我國會計核算的特定規範,主要有:會計假設企業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企業財務通則企業財務制度,以及有關財經法規等。只有符合這些會計核算特定規範要求的,會計才予確認。

會計確認在會計中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20世紀初會計確認就已經成為會計理論和實務界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會計確認在會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在會計研究中應當占有重要的地位。

  會計確認貫穿了整個會計工作的始終。會計要反映經濟活動,需要從企業收集大量的經濟活動所產生的數據,而這些經濟數據並非全部屬於會計信息系統處理對象的範圍。會計處理的對象是能引起會計要素變化的各項經濟業務。因此,企業各項經濟業務所產生的數據是否應當在會計憑證賬簿中加以記錄,以及怎樣把賬簿中的信息和其他數據轉化為財務報告,都必須經過會計確認進行辨別和認定。由會計人員編製並經過外部審計人員鑒證後的報表上的項目都需要經過會計的確認,對於公司自願披露的信息如管理當局的盈利預測和聲明等則不要通過會計的確認。因此會計確認界定了會計記錄的範圍並決定了財務報表的內容,在會計信息系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從計量觀看會計確認

  20世紀初,計量被公認為會計的核心職能。會計就是一個計量的過程。而計量的兩個重心就是資產計價和收益決定。佩頓(1922)在《會計理論》中寫到:“會計人員的主要任務就是定期決定凈收益和企業的財務狀況。”會計的計量是以會計假設為基礎的。由於對資產和收益的不同定義和對會計環境的不同假設就產生了爭議。這些爭議也就促成了計量流量和存量的不同會計方法的形成。

  1、對資產計價的爭議。在損益表成為主要的財務報表之前,資產計價是會計爭論中的主要問題。資產計價爭論的主要部分就是關於歷史成本問題。理論上根據持續經營假設可以對一些項目以歷史成本作為計價基礎,固定資產由於不是以銷售為目的就應該以歷史成本計價,而像存貨流動資產由於最終命運是要被銷售就以當前市價計價。資產的用途被作為計價方法的動因。但是在當時銀行家債權人是報表的主要讀者,受他們的影響在會計實務中穩健原則是會計的主要原則,像存貨等流動資產不是以市價計價而是以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價。

  當會計報表的重心轉移到損益表時,其他的會計原則例如客觀性原則配比原則就被用來支持歷史成本會計美國會計學會AAA(1936)認為“會計本質上不是計價的過程,而是把歷史成本和收益在當前和後續會計期間分配的過程”。1940年,佩頓和麗特爾頓在《公司會計準則導論》中把資產看作是未分配的成本。會計人員本質上是成本分配者而不是計價者。

  但在另一方面,歷史成本會計也受到了批評。坎寧(1929)認為資產是未來的服務,因而最合理的計量方法就是將資產使用獲得的未來收入進行折現,在企業存續期間資產價值的變動要在會計記錄中確認。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通貨膨脹的原因,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財務報表變得越來越沒有意義了。Edwards和Bell(1961)建議使用現實成本來代替歷史成本對資產進行計價。Chamber(1966)提出了“持續適應環境會計(continuously contemporary accounting)”,該系統以脫售價值作為計價基礎。Sterling(1970)則以單人決策模型為基礎,從報表使用者的角度倡導應採用現行市價作為計價基礎。

  2、對收益確認的爭議。在美國,收益的確認很大一部分受到了法律和經濟學理論的影響。所得稅法使得實現原則成為會計收益確認的主要工具,即收益只有在實現時才能被確認。配比原則確定了從已實現收入中扣減的費用。這樣會計收益就沒有明確的定義,而是運用實現原則和配比原則的結果。這種收益確認方式受到經濟學家的批判,英國經濟學家Hicks定義經濟收益為“一個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度的前提下可能消費的最大金額”,因此收益就是資本這項生產要素的回報。在這種經濟理論下資產價值的所有變動(無論實現還是未實現)都要包括在收益裡面。

  但在實踐中要運用收益的經濟定義就意味著要考慮所有的未來收入的現值變化,包括要對未來事件預期的修正,例如折現率。這種包羅萬象的收益對會計人員來說過於主觀而無法接受。比較兩種收益概念成了會計理論研究的主要方面。

  美國會計學會AAA在1957年對實現下的定義為“實現的本質含義是保證在報表中足夠明確和客觀的確認資產或負債的變動”。這個定義受到了 Sprouse(1965)的批評,他認為這僅僅是確認的同義詞。1964年美國會計學會AAA的實現概念委員會在其一份報告中一致認為可檢驗的資產價值的變動應當在會計賬簿中予以記錄。Myers(1959)則提出了關鍵事件原則作為收益確認的另一個原則。

  3、爭議中的會計確認問題。上述兩大爭議實質上都是會計確認的問題。對歷史成本的爭議實質上就是確認的對象問題,即在資產負債表上到底是確認過去的交易還是確認現在或潛在的交易。對實現原則的爭議實質上就是確認的時間問題,即收入是在銷售時確認還是收款時或者其他時點確認。

  從計量觀看會計的功能就是計量。確認的目的就是要產生正確的計量。因而評價確認原則是以計量的正確性為依據的,不同的確認原則導致不同的會計方法,對會計實務會產生重大影響。但是這種計量觀沒有考慮對會計計量功能的需求,只考慮了計量的本身,因而會計的計量功能只是一種假設。對會計確認的研究應當從會計信息的需求出發,而不僅僅考慮計量的正確性。

從信息觀看會計確認

  信息經濟學對會計研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信息經濟學認為信息是一種稀缺資源,和其他資源一樣被用於生產和交換。信息的價值就是在於它能夠改善不確定環境下的決策。每種信息資源都有其特點和優勢,會計信息也是一種信息資源。

  在信息觀下,會計的職能就是要向外界傳遞信息。資產、負債、收益等本身並無內涵而是一種信號,告訴信息使用者企業的狀況。瞭解會計信息的不同用途對於研究會計非常重要。美國會計學會AAA(1957)在《公司財務報表的會計和報告準則》中說到:“會計的首要職能就是收集和傳遞對理解企業活動關鍵的信息。”會計數據發揮著兩個主要的信息作用:一個作用是使決策制定者能夠容易在各種備選方案中選出最佳行動方案;另一個作用是使合同雙方之間的締約更加容易,因為合同中的部分條款可以以會計數據來定義。

  信息觀對準則的制定有很大的影響。FASB在概念公告第5號《企業財務報表的確認和計量》中首先定義了確認是把一個經濟事項正式記入財務報表的過程,並建立了確認的4個標準,即(1)可定義、(2)可計量、(3)相關性、(4)可靠性,同時還規定了收益的兩個確認原則,即在(1)實現或者可以實現時、(2)賺取時確認。

  可定義性和可計量性是會計確認的兩個首要標準。在商業環境中主要存在著兩種不確定性,即要素的不確定和計量的不確定。不確定性被認為是收付實現制會計的大敵。這兩種不確定性是可靠性問題的主要根源,而可靠性則是會計確認的最重要的問題。但在保持會計信息產品的可靠性時,也要考慮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即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對確認問題的研究似乎是對可靠性和相關性進行權衡,這就產生很多備選的會計方法,會計人員要根據環境在很多備選的確認原則中進行選擇,並註意是否使用這些備用的原則所獲得的收益大於應用他們帶來的損失。這種確認問題的成本——效益理論反映了信息觀對當代會計思想發展的影響。

  傳統的會計長期以來都認為人們可以利用一套抽象的原則如相關性和可靠性等在備選的確認原則中進行選擇。但是要尋求嚴格地停留在技術層面的視覺是困難的,因為各種不同的利益關係人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受到經濟後果的影響,所以對於何為最佳會計方法也許不會有共識。不同的利益方考慮不同的因素並選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對於學術界,邏輯嚴密性和內部一致性是重要的,而對於準則制定者,其他的經濟和政治因素則是很重要的因素。

  經濟學對信息價值的研究有很長的歷史,並對會計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早期的信息含量的研究都是在單一個體背景下進行的。在多重個體背景環境下,決策者在一個隨機的環境下和其他的理性決策者相互作用,對方的決策可能會影響它的財富。實際上信息在單一個體背景下和多重個體背景下的角色是不同的。例如,在單一個體背景環境下,一個人可以選擇不使用信息而和原來一樣富有,由於沒有對應的行為存在,因此信息的價值就至少是零。但是,在多重個體背景的環境下,這種免費處理信息的情況不總是可能的。決策者使用不同的特定信息,對手也會採用不同的行動。這種對應的行動可能會改變決策者的原有的期望,因此特定的信息資源可能有負價值。

  在不同環境下信息的用途不同,不同的原因也會產生信息的需求。通常人們可能會因為生產目的、消費目的、投資目的或者合同目的而需要信息。會計信息在資本、產品和勞動力市場上都存在需求。

  當會計研究由正確計量會計的流量和存量轉移到考慮信息的含量和使用者的需求時,對於確認的研究主要是在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進行權衡,但卻很少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下研究,這是會計確認研究的不足。

會計確認的應用分析

  會計的確認幾乎涉及到會計整個加工處理程式,但辨認能否及何時輸入會計信息系統的確認即初次確認是第一步的工作。第二步決定在會計報表上正式予以揭示的信息。

  會計確認憑證審核,在方法上一般是根據會計信息系統的要求,通過審核經濟數據所代表的經濟活動來進行的。第一次會計確認是從憑證的審核開始,而以編製成記賬憑證為結束。


  會計確認可具體化為填制和審核憑證,某項經濟業務發生以後,要根據原始憑證確認為某個會計要素及對應的會計科目,據此編製記賬憑證。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載明瞭經濟活動的內容、時間、數額以及應作為何種要素而記入什麼賬戶,會計確認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對憑證的審核。

  憑證審核,包括了對憑證外表形式的審核,譬如憑證本身是否真實、合法、準確和完整等等;也包括對憑證實質方面的檢查譬如是否違反有關的法規和制度、是否合理合法等等。由此可見,會計具有監督併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反饋控制的作用,同會計確認這一程式是分不開的。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會計確認"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