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留痕管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痕迹管理)

目录

什么是留痕管理

  留痕管理,又称“痕迹管理”,是对一个单位或个人在平时工作中做了哪些事、怎样做事、做的结果如何等,通过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原始资料展示出来并加以证实。特别是在企业管理中,痕迹管理既是对生产环节、工作流程的有效监控,也是对质量问题、事故等责任追究的基本证据,它对于提高人们的职业精神和提高安全、质量意识,是大有裨益的。[1]

留痕管理产生背景

有“迹”可循,有“证”可查

  工作中的“留痕管理”是必须要且一定要的。

  无论是邮件还是工单,它都是作为需求双方之间工作协同完成的一个凭证,更是出现问题时候的可追踪的一个凭证。如果你有一个需求需要对方完成,如果是同一个部门,一般情况下发起需求时候除了发送对方以外,还需要抄送共同的领导。

  如果是跨部门的话,就需要抄送双方共同的领导。主要原因是让对方依据文字凭证干活外,抄送领导是为了让领导知道你们的工作情况,同时在需要领导协助推动的时候可以让领导了帮忙推动完成。

  至于抄送了领导,领导看不看是一回事,而你抄送还是没抄送那又是另外一回事。除了是作为让对方干活的依据,让领导知悉你们的工作情况以外,更是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留痕管理”最大的优点就是通过查证保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电子档案等资料,可以有效复原已经发生了的工作活动,从而留下印迹供日后查证。

  不可否认,“留痕管理”本身不失为一种好的工作方法,可以梳理工作、优化思路、总结经验,确保工作有“迹”可循、有“证”可查。特别是在工作中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追究责任人的时候,“留痕管理”更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可以作为追踪和查询的凭证。

  所以,“留痕管理”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流程的繁琐,但是在工作中必须的,而且能够帮助我们做到有“迹”可循,有“证”可查。

作“考核”依据,作“邀功”武器

  “留痕管理”是为了起到督促执行工作的目的,更是作为记录和考核的重要依据。

  日常工作中,领导不会看我们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做了多少工作,但是日常所做的工作会成为年底工作汇报的数据形成,更是作为“邀功”的武器。

  在以KPI为主导的企业管理方式下,一切依据数据来说话,而“留痕管理”可以辅助绩效考核的完成。而干了多少活,做了多少事情,都是要有凭证、有依据的,而日常的“留痕”记录,就是KPI完成最有力的工作凭证。

  除此之外,工作中做了任何突出的工作事宜,如果有文字凭证,都是可以作为个人“邀功”的武器。如果这些内容或数据仅停留在嘴上,无依据无凭证,绩效考核也成为了“主观”考评的东西。

  所以,“留痕管理”不仅可以帮助管理层作为考核的依据,对于员工来说,更是可以作为“邀功”的武器。

留痕管理的争议

  “痕迹管理”是近年来谈论比较多的一种管理方式,从机关到企业,从地方到军营等,几乎都有运用。

  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的运用欠当、有悖本意,正如习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所指出的,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留痕管理”存在的必要性我们都不可否认,但是如果过分强调留痕、依赖留痕,就会走偏方向,陷入为“留痕”而“留痕”的怪圈,形成“留痕”式的新形式主义。

留痕管理的常见误区

重“痕”不重“绩”

  必要的留痕是工作需要,但如果在具体执行工作过程中异化成唯邮件、唯工单、唯形式,将“留痕”变成耗时耗力、繁冗复杂的代名词,增加不必要的负担,绑住员工干活的手脚,则有悖于初衷。

  讲求留痕的管理方式,最终是为了压实责任,履责到人,将工作更好地落实。 为“留痕”而“留痕”,以应付绩效考核,不但没有真正起到压实责任的效果,反而落入了务虚避实的窠臼。

  如果过分强调留痕、依赖留痕,甚至每天开个小会都要出会议纪要,以此来体现工作的细致化,以记录的形式来呈现工作执行和落实的好坏,工作完成情况,就会出现“剑走偏锋”,陷入为“留痕”而“留痕”的怪圈。

  重视“痕迹”,而忽视了原本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完成度,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影响工作本身的完成效果。

  所以,重视“留痕”,但更应该重视工作的“成绩”,以及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留“迹”不留“心”[1]

  近年来,国家特别重视安全检查,所以各大企业也开启了各种“留痕管理”,保证安全工作的完成,做到有迹可循。特别是各大国企,事业单位,一年面临几次的审计工作,所以,“留痕”工作更是要做到滴水不漏。

  因为,出现问题时,痕迹还能作为调查取证的重要参考。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限度和边界,过分的重视“留痕”,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原本的沟通和交流,就会成为员工工作交流之间的一道屏障。

  所以,在做好“留痕管理”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员工在执行过程中的工作交流。如果凡事都可以发一封邮件或一张工单搞定的话,那也就失去了工作原本的意义,员工之间不需要沟通和交流了。

过度痕迹管理解决方法[1]

  关键要把握三个字,这就是“要”“精”“随”。

  • “要”,就是对重要、重大、关键的事情留有“痕迹”。比如执行重要任务的决策、会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事项等,应留有“痕迹”,以备查验。而有些事项,诸如打了几场篮球、搞了几次卫生等日常工作生活,大可不必造册入簿。
  • “精”,就是记录留痕要精炼,不能记流水账,要拣最重要、最关键、最能说明问题的东西进行记录,做到惜墨如金、用时最短。
  • “随”,就是随着工作开展一同进行,就像身子与影子一样,是自然而然留下的,而不是为了留痕而留痕。如果我们把握好这几点,相信痕迹管理就不会成为负担,而是会成为促进工作的有力抓手。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上任鹅陈.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留痕管理"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