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多数无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多数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

目录

什么是多数无知

  多数无知也称多元无知,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术语,1931年由丹尼尔·卡茨(Daniel Katz)和弗洛伊德 奥尔波特(Floyd H. Allport)创造,描述“一种情形:群体多数成员私下拒绝一种行为模式,但是错误地想像其他大多数人都接受它...用Krech和克拉奇菲尔德(Crutchfield)的话说,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没有一个人相信,但是每个人都认为,每个人都相信。”反过来,这说明有可能得到支持的某种行为模式,在事实上,可能是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的。

多数无知的实验

  实验者请受试者在一个密闭小房间写问卷作业,并且欺骗他们只是要做一个一般性的问卷调查。在小房间上方有一个通风口,实验者随后会在对方开始写作业后不久将一种对人无害的烟雾从通风口排入。

  受试者分成几个组:有:单独1人、2人.....到6人以上的小组。但其实除了受试者自己本身以外,其它的团体成员都是“实验者同谋”——应实验者要求假扮受试者的其他实验人员。所以不管团体的大小,真正的受试者其实都只有1人。而实验同谋的剧本设定是:他什么也不做,就只是持续写作业。

  他们发现,当只有一个人的时候,许多受试者看到烟雾飘出就马上有反应,笔一丢就夺门而出。不过,两人、三人、四人....随著人数的增加,受试者从烟雾施放到冲出门的时间也随之拉长。到最后,甚至有几组受试者根本没有打算出来——直到他们被浓厚的烟雾干扰到看不到试题,才出门去和实验者抱怨!

  这到底是为什麽呢?心理学家认为是两个成因造成的:人们普遍都有一种倾向,有时会在危急的时后故作镇定,即使自己紧张得要死。因慌乱表现是一种有损ESTEEM(自尊-自我价值)的行为。根据多数无知理论,人们会观察他人的状况来了解自己的处境,可是其他人实验同谋每个人都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写他的问卷。那么受试者就会想.....看他们那么镇静,应该是知道些什么吧?也许那烟雾根本不会伤害到人....

多数无知的案例

  多元无知理论认为:对身处困境而亟需帮助的人而言,如果只有一个陌生人而不是一群陌生人在场的话,他得救的概率反而会要大一些。

  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均会经历过这样的案例:一位身体孱弱的老人在回家的途中,突然晕倒于路边,这时可能最为亟需的就是需要路过之人伸出援助之手,拉他一把,经过这位老人身边的第一位路人虽看到这位老人,心生善心,可由于害怕染上麻烦,犹豫了10秒钟之后,毅然头也不回地离开,在其身后的第二位路人看到前面一位的行为之后,犹豫了5秒钟,也是坚持离开,第三位犹豫了2秒钟,第四位, 第五位……于是毫不犹豫地坚持离开。这种连锁反应使得老人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期。事发之后,很多人在指责社会的冷漠与路人的无情。路人的冷漠和无情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多元无知效应可能也能够较好第解释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同样,2011年10月13日下午在广东佛山发生的两辆车碾压女童小悦悦,18位路人无一人向前帮扶事件,也充分说明多元无知效应的存在。

  多元无知效应在商业中也得以广泛应用,最为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各种新型创新产品流行传播。例如:在前几年风靡一时的开心网,就是凭借其开心农场的网络游戏,吸引了无数网民激情加入其中,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之余,我们谈论的话题很多都离不开开心农场,但这其中,一个不争的事情就是: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十分喜欢这个游戏,但是看到身边的家人、同学和同事都在玩这个游戏,因为担心自己的与众不同会增加自身与群体交流的成本,于是就不自觉地每天也跟其他人一样“敬业”地守在电脑旁,收自己的菜,偷他人的菜。苹果手机能够风靡全球,除了其出色的技术以外,多元无知理论对其贡献也不可小觑。   

造成多数无知的原因

  多元无知之所以起作用,中间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因为他们错误地判断了他人的想法,认为群体中其他成员对某个行为的表述就是其真实的想法。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认定他人的行为要真实于自己的?为什么他们不认为他人内心对共识的支持还没有自己强烈呢?人们相信自己比实际上更清楚地交流了其真实情感这一现象一直用“透明性幻觉”这一术语来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两个偏差应该对此负责。

  第一个偏差是,人们没能认识到他人的外表是怎样说服他们的,错误地认为他人公开的外表必然会显示其内心的状态,没有认识到他人是在隐藏其内心矛盾和不确定。

  第二个偏差是人们非常担心自己会比他人显得愚蠢或者天真。如果旁观者没有认识到,引导他们去掩饰的动机对他人具有同样强大的影响,他们就不会认识到他们自己和他人完全相同的行为有着相同的含义。明知是对显得愚蠢的担心导致自己看上去很震惊,他们还是觉得,仍有其他一些原因应为他们公开的镇静负责。   

多元无知效应的影响

  社会接受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不被社会接受,是一种比较残酷却非常有效的让人遵守规范的方法,受欢迎依赖于追随普遍被接受的观念和社会实践。即使某种被普遍接受的群体规范群体成员所不赞成的,为了能被群体接受人们还是会表现出自己很赞成。人们非常讨厌被群体和他人孤立,所以被孤立的担心经常成为人们迫于同意他人一些意见的主要原因,所以担心被同辈群体拒绝经常成为年轻人抽烟、喝酒的主要动机。

  当群体中的人们都在进行一个错误的行为时,就会模糊群体成员中正确的价值观,他们会认为自己原本正确的价值观是错误的,从而修正自我的意见,让自己与群体更加和谐。这个时候群体规范的力度会大于社会规范。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都有自己一定的责任,必须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如工人按时上班、医生认真治病……但是当群体中的规范是“定时收菜”时,这种普遍社会规范的约束力就会低于群体的约束力。于是网上传出《白领沉迷开心网种花偷菜丢工作》、《没帮老伴上网偷菜六旬夫妇闹离婚》等这样类似的新闻。就像人们知道抽烟喝酒有害身体健康一样,在朋友给你递过来烟或者热情地劝酒时,大多数情况都会抽烟喝酒一样。即使玩家意识到这仅仅是一个游戏而已,当大家都在“敬业”地看护这农场时,你也会自然不自然地每天准时来农场逛逛,还是在一些不合时宜的时间来打理农场,还会因为来看看菜而忽略了自己的工作和身边的人。   

多数无知的建议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的规则和制度很容易变成一纸空谈,是因为群体规范的力量往往要大于社会规范。所以要想降低人们对“偷菜”游戏的痴迷度,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要人们走出多元无知的怪圈。

  克服多元无知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第一,让人们克服他们审查自我的冲动,当人们更愿意说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时,多元无知极少会出现。第二,驱散它——告诉人们他人想的与他们做的一样,这时中间人就能在这个环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苏青荇,otf125,Llyn.

评论(共6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多数无知"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112.28.136.* 在 2017年9月23日 14:43 发表

托的实际应用

回复评论
风吹无根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2月22日 00:27 发表

所以应该说:没有疑问的举手。

回复评论
M id 75f900c707ce12641f705cd1a476a744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9月29日 21:40 发表

墙头草心理

回复评论
M id 2c3d3589df312532a6e64b212e45491c (Talk | 贡献) 在 2020年10月6日 19:07 发表

炒股群里,除了被骗的,其他全是脱······

回复评论
my (Talk | 贡献) 在 2022年7月6日 14:09 发表

不要自以为

回复评论
M id 45a95ca565798e1b0d0ebfa3b864f929 (Talk | 贡献) 在 2022年7月6日 17:59 发表

在未知环境下,大多数人都选择会跟随“其他人”,因为心里总是认为大家都那么做就应该是正确的

回复评论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