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95个条目

丧营销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丧营销

  丧营销指的是在极高的成本营销环境下,以丧文化作为土壤,丧营销是一种基于情绪营销的营销方式,利用"丧"的表达方式,打造出针对90后年轻人的产品和营销活动

丧营销的起源

  “丧”文化的兴起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这么“丧”?我们不如从韩国的年轻一代中寻找答案,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学生对毕业后生活渐渐感到前路茫茫,Daumsoft表示,网络上使用有关毕业的形容词也有所改变。“烦恼”、“压力”、“担忧” 等负面词汇的比例从2013年的22%增加至28%。同时诞生了诸如“大五生”、“NG族”、“对文”和“N无世代”等形容年轻人惨淡现状的新名词。

  对于中国而言同样如此。

  现在中国经济下行社会不再处于急速上升期,上升通道越来越窄,踏实勤奋开始变成贬义词,努力工作不再和过上好日子画等号,除了特别有能力、有运气或有个好爹,剩下的人只能待在原地或者向更低阶层流动。更何况除了奋斗无望,这一代独生小年轻走入社会时会感受到极大的生活反差。以前在家时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下,在改革开放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下,不用干活也不担心吃喝,可入了社会后工作难找、经常加班、诸事不顺,这才明白现实的残酷,此时“丧”的情绪自然而然地在他们心中扎根。      但人们心中埋下的情绪种子总需要一个引爆点,而互联网不仅帮助人们发泄内心的情感,“群体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并且极易被影响”,社交网络裹挟着更多的人参与进这场社交狂欢,于是“丧”作为一种网络文化兴起了。

  “丧”文化真的丧吗?

  照常人的理解,“丧”是社会压力与日俱增下年轻人对于环境的一种反应,是一种放弃生活的精神状态。那么相对应的,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安守本分,听父母安排,对于自己的理想和命运不会抱有太大的期望。可有趣的是,在很多的社会事件中,我们发现喊着“逃离北上广”的人和留在北上广“漂”的人是同一拨人,他们一面嘴里含着“丧”、哭诉着生活艰难,但另一面却扔坚持留在大城市打拼。加班加点的是他们,熬夜赶作业的是他们,贷款买房买车奶娃的还是他们。他们丧丧迷迷地躲在谷底,一点一点地咬着牙往上蹬,似乎谁都没有真正放弃。

  这是为什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行为自相矛盾?所以我更愿意相信:“丧”文化并不“丧”,它是一种自嘲,是一种宣泄,也是为了得到一种社会认同,本质上是为了迎接更好的生活。

  为便于理解,我们结合几个例子来分析一下。

  在前几年,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很多年轻人会在交谈时发出感叹“唉,我老了,怎么怎么样了”,徐静蕾那时正当年轻貌美,也在博客自称“老徐”。据那时的京报网报道,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年轻人中,竟有80%以上说自己老了。其实这就是一种自嘲,表达的意思是:我老了,我和你们不一样,我不太懂你,但这不是你的错,是我跟不上节奏了。在这个例子中自嘲作为一种幽默的方式,更便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为自己找了一个台阶。这对于“丧”文化同样适用,自嘲“我很丧”一部分是幽默,渴望此来拉进彼此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是自身情绪的一种宣泄。

  除了通过表达“我很丧”来自嘲、来宣泄之外,同样也为了一种融入群体归属感。人是群居动物,天生害怕孤独。你为什么会不停地看微信微博?为什么爱表达爱分享?都是因为你渴望得到认同,渴望一种归属感。“丧”文化就是很好的桥梁——再没有什么能够比我们是一类人更令人高兴的了。

  这是属于中下层阶级的狂欢。

  所以回头来看,既然“丧”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一种心理防御手段,而不是真正失去希望,那么我们便能看到隐藏在“丧”中的“不丧”,那就是对于未来的期望——当下的自嘲、宣泄都只不过为了以一个更好的姿态去迎接未来。

丧文化对品牌的意义

  一、为品牌曝光,使用户与品牌进行初次接触

  丧”是一种基于内心情绪的表达方式,那么试想一下,我们能否通过帮助用户更好地表达心中所想来让产品传播?能否让产品自带话题?

  当然可以,除了文首提到的“丧”营销系列产品,我再举个例子。

  酒类品牌江小白曾推出“表达瓶”,通过一句句走心的文案放大饮者情绪,使酒超越了一种单纯的饮品,成为了表达的润滑剂,不仅让酒桌上的饭局更添一份情谊,更引发消费者群体间的疯传。

  同时两家的营销手段被各大媒体深挖报道,又引发了二次传播,品牌获得了更大的曝光。一个简单的“表达瓶”,不仅说明引导消费者情感、帮助消费者表达情绪的重要性,也道出了互联网时代的营销逻辑:社交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害怕与世界脱节。人们依赖于社交,每个人都是内容制造者,都有传播属性;在当下这个喧嚣的时代,新生代的两大共同痛点是:都市孤独症和焦虑症,因此产品要引起热议必须有两大特性:1.产品要有沟通力,基于消费场景、基于消费者产品能产生互动;2.产品要自带社交属性,能制造话题,引发自主性传播,没有二次传播的广告依然是渠道思维,低效且会被淘汰。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用户在哪,他们的内心对什么有冲动,然后帮助用户表达他们的想法。在社交网络上“没有事实、只有情绪”,将产品制造成为情绪的宣泄口,让用户自发地传播品牌,这是互联网带给品牌最重要的机会。

  二、为加强连接,促进转化销售

  任何一次营销推广都有其目的,一般来说可以将其分为告知、说服、提醒、强化。

  除了上面讲的对于品牌“告知”上的帮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直接促进销售

  无独有偶,可口可乐曾经推出了昵称瓶、歌词瓶、台词瓶等一系列“表达瓶”,同一种套路,只不过可口可乐的目的在于“提醒”,让消费者意识到“真的好久都没有买过它了”,然后通过文案让消费者对品牌再次产生认同,促进销售。其本质与“丧茶”等产品一致:帮助消费者表达。

  但“丧”营销带给品牌的绝不止这些,我们不妨将眼界放开一点去思考。众所周知,每一个产品都有其生命周期,而对于品牌来说最需要防范的是品牌的老化。在中国的商业发展史中,很多有着二三十年历史的企业倒闭并不是因为产品不行、质量不好,最根本的死亡原因是与时代脱了节。现在产品同质化严重,信息透明,新生代用户的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功能性购买转为了情感性诉求,那你能拿什么和他们去沟通?怎样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心智?

  这就是“丧”营销给企业带来的可能:让并不那么知名的品牌能够获得大量的关注,让那些品牌知名度高但缺乏新主力消费人群认识的企业能够重回消费者视线。

丧营销相关产品案例

  1. 江小白

  以走心的“丧文案”出名,推出了主力单品“表达瓶”,让消费者可以在瓶身上创作文案,在喝酒的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情绪,使酒超越了酒的本身,又上升了一定的情怀,赢得了消费者的赞赏。

  2. UCC咖啡

  UCCBLACK作为一个日本品牌的纯咖啡,已纯黑包装与天然负能量相联系,通过网红林育圣号召大家分享负能量,抒发烦恼,在Facebook获得了一定数目的点赞量,并且传播到了朋友圈。

  3. 丧茶

  随着网友自制“丧茶”文案走红微博,一家网易新闻饿了么联手推出,为了营销而开,只营业四天的奶茶店,刷屏的整个五一,该店使用很丧的羊作为代言人,充满负能量的文案,总的整个给人的感觉是在一家“丧店”消费“丧茶”。

  4. “消极杯”

  台湾手摇奶茶店“Moonleaf 月葉”和网络插画家“消极男子”合作推出的4款KUSO饮品。“体重,不会因为少喝一杯饮料就变轻。”的丧语言,虽然赤裸裸吐槽粉丝,但是还是抵制不住粉丝购买的心。

  5.“没希望”“不熟”和“扎心”酸奶

  由成都某乳品企业创意团队“试物所” 推出。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丧营销"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