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指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Misery index)
痛苦指數(Misery Index)
[編輯]
痛苦指數(misery index)是美國經濟學家奧肯(Arthur Okun)在上個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經濟指數,由失業率和通脹率加總得來,數字越高,表示痛苦程度越高。
正常年頭,兩率走向有別,失業率上升,則通脹率走緩;經濟走強、失業率下降,則通脹率上攀。奧肯1976年擔任卡特的總統選戰經濟顧問,他認為,由於此率升,則彼率降,單舉一率,不足以呈現經濟全貌,兩率並舉合計,庶幾得之。
要義是,如果兩率雙雙上升,則一個國家的經濟和社會工本增加,翻譯成現實感受,就是人民日子難過,即misery。
痛苦指數成為卡特致勝最大武器,那年夏天的痛苦指數是13.57%,他以此將福特打成“美國史上最糟的”總統,說任何給國家這種痛苦指數的人,連開口說要當總統的權利也沒有。
但卡特成也痛苦指數,敗也痛苦指數,1980年他帶著21.98%的痛苦指數尋求連任,里根只問選民一句“你的日子比四年前好過嗎”,就贏走大選。
kgolfpkhpint-trmh9,bkgfkg9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