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層次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邏輯層次(Neuro-Logical Levels),也稱理解層次、NLP思維邏輯層次
目錄 |
邏輯層次,最初由格雷戈里·貝特森發展出來,後由羅伯特·迪爾茨(Robert Dilts)整理[1],在1991年推出。理解層次(見下圖)是一套模式(Pattern),因為它可以用來解釋社會上出現的很多事情。理解層次在輔導工作中讓我們明白受導者的困擾所在,因而更容易幫助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很實用的一套概念。而NLP中也有一套技巧被稱為“理解層次貫通法”,幫助用者明白從困惑中突破的關係,並且與自己潛意識的深層力量聯繫,使得人生策劃方面更有效果,所以也是技巧。
在NLP中環境、行為、能力稱為低三層,這是我們可以意識到的層次,而信念與價值觀、身份、精神(系統)稱為高三層,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需細心分析才有可能被髮現。通常低層次的問題高一個層次就能輕易找到方法,可倘若在同層次或其低層次來尋找方法,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或者消耗經歷過大。
我們的大腦在處理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分為六個層次,它們分別是:
有人用簡單的詞來解釋這6個層次:
- 精神:Who else? (還有誰?)
- 身份:Who am I? (我是誰?)
- 信念、價值:Why? (為什麼?)
- 能力:How? (怎樣做?)
- 行為:What? (做什麼)
- 環境:Where and When?(何時、何地?)
我與世界上其他人、事物的關係。當一個人談及他的人生的意義或者一家公司談及它對社會的貢獻時,便涉及到“精神”的層次了。
思維模式在願景層的人,關註的是“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是什麼樣的?我如何能改變世界?”
其主要的應對模式是“如何改變這個世界,讓它更好?”
這個世界只有極少數人能夠達到願景層,因為他們思考的是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典型人物有:喬布斯“活著就是為改變世界”,馬斯克“我非常希望人類有光明的未來”,特蕾莎修女“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可能永遠都不夠,不管怎樣,還是要將最好的東西付出”。
一個人或者一家公司怎樣看自己(我是誰?)。給自己定位,或者描述出自己的定位,便涉及到身份的意義了。承接上面(精神)的意思,便是“自己準備以怎樣的身份去實現人生的意義”。
思維模式在這個層次的人,關註的是“我是誰,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其主要的應對模式“因為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我會做出某種選擇和行動”。
為了配合上述的身份,我需要有一套怎樣的信念和價值?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必然地已經有了一個不自覺的身份,亦已經有了一套相關的信念與價值。它們決定我們做每一件事的態度,但並不常會有意識地涌現。(一般來說只有在反省整個人生或者學習NLP的時候,一個人才會想到身份和信念/價值的問題)在每天的生活里持著一套信念和價值去處理每一件事。多數出現的信念、價值層次問題是:
— 為什麼做(或不做)
— 有些什麼(重要)意義?
— 應該是怎樣的?
— 對我有什麼好處?
思維層級在這個層次的人,關註的是什麼對自己是重要的,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其主要的應對模式是“要做對的事情”。
這個層次涉及到一個人怎樣認識自己能有的選擇(有沒有選擇,或者是“我必須這樣做?”)。每一個選擇都是一份能力,故此選擇越多,能力越大。我們一般說的能力,錶面上指的是技能:懂英文、會用電腦、用某種技巧做某事。但是細心想想,它們其實也都是更多的選擇。情緒代表能力,也列入這個層次。
思維模式在能力層的人,關註於能力提升,他們認為問題的出現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夠,其主要的應對模式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這個層次所指的是“做什麼?”、“有沒有做?”,即能力的挑選和實際發揮,也就是在環境中我的實際運作。
思維模式在行為層的人,關註於自身行為,他們認為問題的出現是因為自己的行動力不夠,其主要的應對模式是“行動、行動、再行動”。
“環境”包括了所有身體以外,即外界的條件,世界上的種種人、事、物、時、地、金錢和設備等都屬“環境”。
思維模式在環境層的人,聚焦於外在環境,支持條件,類似於心理學上的“外部歸因”,認為問題的出現都是別人的錯或者環境不好。
一個人思維層次的上限,決定了他的能力高度和解決事情的效果。
比如一個人最高的思維層次在行為層,他認為自己生活困頓、窘迫就是自己不夠勤勞,不夠節約,那他的表現就是努力勞作、加班加點,用自己的時間來換取金錢上的節省,但顯然這並不能解決他的問題。 但如果他升級到能力層,他會去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從而把事情做得更好、更節約時間。 就像同樣的數據,手動處理可能用十天;用Excel處理,用一天;但是用Python處理,也許只用三分鐘,並且差錯率更小。
對不同的人來講,在一個低維視角的人眼裡無法解決的問題,在一個高維視角的人眼裡,問題可能就會變得很容易解決,甚至連問題本身都會消失。
6個邏輯思維層次之間的關係
上三層決定下三層。上三層與下三層的關係就像物體和物體的影子,改變物體,影子必然改變。
很多人的迷茫或者很多公司的迷茫,都在於過於聚焦於下三層完成情況的好壞,卻很少停下來對上三層做深度思考。但實際上,不管是人或公司都是由上三層引領的。
低層次的問題用高層次的思維好解決,但是高層次的問題用低層次的思維難以解決。
身份層次可以解決能力層次的問題,但是反過來不行。比如喬布斯的名言是活著就是為改變世界,基於他對自己身份的定位,他才會不斷去創新,才會鍛煉創新的能力。
比如建造一座大樓,要經過大腦中的第一次創造———設計圖紙,才能有第二次的建設———建造出大樓。第一次的創造的是“終”,是第二次創造的是“始”,這就是以終為始。
對組織來講,德魯克的經典三問“我們的企業是什麼?我們的企業將是什麼?我們的企業應該是什麼?”。
當下重要的事情,也許以多年後的視角的來看,完全是不同的認識。正如人在離開人世時,不會有誰認為權力與金錢是重要的。
每一件與我們人生有關係的事,我們都會賦予其一些意義。人生里事情這麼多,我們不斷地處理它們,往往因為忙碌而變得被動和迷惘,不知道什麼應該做,什麼才是重要的;也分不清哪些事情是短暫不足道的,哪些是對人生有深遠影響的。
其實,事情的意義是可以被分類而因此理出其中的相互比較標準的。如果我們能夠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有深遠意義的事情上,累積出來的效果,自然把人生推至更理想的高線上。
由環境到能力的低三層我們每天都有意識地接觸到 ,所以是由意識所主導的,由信念、價值到精神的高三層,我們日常很少刻意地去思想,所以往往忽略了,其實,我們在人生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這三層所主宰。它們由潛意識所控制著,往往不容易說得明白,卻是人生成敗苦樂之決定因素。可以說,環境至能力的低層,只不過是高三層的放映或者在現實生活中的顯示而已。
個人的最高(或者最深的)境界是身份,所以,一般情況下往往只用到理解層次中較低的5層。層次越低的問題,越容易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多是環境及行為層次的問題,當問題是在信念或身份的層次時,解決便較為困難了。一般來說,一個低層次的問題,在更高的層次里容易找到解決方法。反過來說,一個高層次的何題,用一個較低層次的解決方法,難以有效果。
一個人做任何事,如果能將6個層次都一致連貫,他便會身心一致,全力以赴地去做,既開心,又有效果。反之,事情不成功,有壓力或情緒,定是6層之中有不協調的情況出現。
理解層次讓我們簡單地認識到問題或困擾背後的原因,因而會更快地以“治本”態度去處理它。研究NLP的人,如果只在行為或能力方面操心費神,成就不會很高。所有NLP大師都必守在信念/價值和身份,甚至精神的層次上,有過人的掌握和心得。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NLP的真義不在其技巧方面,而在改變人的心態方面。技巧只是改變行為或者增添選擇,而心態則是信念、價值或者身份,甚至精神的層次。
“三贏”概念便是精神層次最簡單的實現。“我好、你好、世界好”七個字,便肯定了我與世界的關係以及這方面的正面效果。
身份和信念、價值對一個人的影響如此深遠,我將在下麵兩章里與大家作更深入的討論。在這裡,讓我們集中於整個“理解層次”概念的掌握和運用。
首先,讓我們重申各個層次的意思:
- 精神:我與世界上各種人和事物的關係。
- 身份:我是誰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 信念、價值:事情應該怎樣?什麼是重要、有意義的?可以得到或失去一些什麼?
- 能力:有什麼其他可能?可以怎樣做?有什麼特別的能力?
- 行為:過程是怎樣的?事情內容?每天、上次的做法?
- 環境:其他人,什麼事、物、時、地?
以下幾個例子,都是抽出當事人的話來分析屬於哪個層次。請由環境層次看起,因為現實生活中的對話,往往從這一層次開始。每一個高層次的話出現,都蓋過了低一層的意思。你也可以在閱讀的時候,試試只解決低一層的問題,然後看看是否高一層的話頓然使低一層的解決變得沒有意義。
精神
- 孩子的一生(怎麼在這個世界生活)
身份
- 1.他就是蠢!
- 2.他天生沒用!
- 3.他這個人不爭氣!
信念,價值
- 1.他肯天天上學便算了!
- 2.我的錢他花一世,他能否畢業並不重要。
能力
- 1.孩子從未學過英文拼音法!
- 2.孩子上學不開心!
行為
- 1.那所學校本來就不夠好。
- 2.他沒有溫習課本。
環境
- 1.那所學校本來就不夠好。
- 2.我早就說那些老師差勁啦!
精神
- 他對公司的奉獻
身份
- 1.我看他不是做總經理的料!
- 2.他不是個積極的人。
信念,價值
- 1.他已盡了力。
- 2.他服務多年,是一個誠實可靠的職員。
- 3.他已經到了極限!
能力
- 1.他可以先來問問我嘛!
- 2.他只做了一半的“存貨流動率”分析。
行為
- 1.他的報告里沒有做“存貨流動率”分析。
- 2.他只做了一半的“存貨流動率”分析。
環境
- 1.沒給他足夠的時間。
- 2.貨倉那邊的資料不全。
精神
- 這是一個危險,無助的世界。
身份
- 1.我處處不如人!
- 2.從小我便知道自己很弱。
- 3.我比別人差!
信念,價值
- 1.輸給他們是正常的!
- 2.再去學習也沒有用。
能力
- 1.我想不出別的辦法。
- 2.我什麼都不懂!
行為
- 1.我天天都在公司里躲避。
- 2.開會時我沒有發言。
環境
- 1.沒有一個同事關心我。
- 2.香港不適合我生活。
精神
- 我渴望有和睦的家庭、快樂的人生。
身份
- 1.我們天生一對。
- 2.我是一個很堅持原則的人,而他剛好相反。
- 3.他很自私!
信念,價值
- 1.為了孩子,我們必須繼續下去。
- 2.這段婚姻再沒有什麼意義可言。
能力
- 1.我可以離家出來,也考慮過找個男朋友。
- 2.我無法和他溝通。
行為
- 1.我們一天也說不上三句話。
- 2.每天下班這麼晚,回到家中已經筋疲力盡。
環境
- 1.這份工作增加了我倆之間的問題。
- 2.他在外面有個女朋友。
- ↑ 羅伯特.迪爾茨. 語言的魔力: 談話轉變信念之NLP技巧[M]. 北京世圖出版社, 2009.
想起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以放一起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