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奧多·阿多諾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狄奧多·阿多諾(Theodor Ludwig Wiesengrund Adorno, 1903年9月11日-1969年8月6日),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音樂理論家,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會批判理論的理論奠基者。生於德國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晚年在瑞士維斯普度假時猝死於心臟病。
在成為青年樂評以及業餘社會學家之前,阿多諾本質上是個哲學思想家。外界給予他“社會哲學家”這個稱號,是著重在他的哲學思想中關於社會批判的面向,其社會批判思想也讓他自1945年起在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中取得顯赫的學術地位。
- 1924年在科奈留斯的指導下,以一篇關於現象學的論文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 1931 年,他的有關 S.A.克爾凱郭爾的學術論文因受到法蘭克福大學一些權威的首肯而被聘為法蘭克福大學的專題講師。
當納粹德國開始崛起時,他離開德國移居英格蘭,執教於牛津大學。不久,仿效法蘭克福學派的幾位友人僑居美國。
- 1938-1941年間,他曾受聘於紐約社會研究所。
- 1941-1948年間,他出任普林斯頓·拉杜克社會研究項目課題組組長,專司權力主義的研究。
- 1948-1949年間,他受聘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社會歧視研究項目課題組組長。
- 1949年,阿多諾返回法蘭克福,協助霍克海默重建社會研究所,並任法蘭克福大學哲學與社會學教授。
- 1950年8月,阿多諾任社會研究所副所長。1958年,他接替霍克海默任所長。
在法蘭克福的早期生涯
狄奧多(小名泰迪;Teddie)生在法蘭克福,是酒商 Oscar Alexander Wiesengrund (1870-1946) 與女歌手 Maria Barbara (1865-1952; 本姓 Calvelli-Adorno) 兩人的獨生子。他的父親是改信新教的猶太人,母親則是義大利天主教徒。
狄奧多原姓 Wiesengrund,而在後來的納粹德國時代,他將母親本姓的後半段 (Adorno) 更作為他的姓氏,並將原姓縮寫為 W,便成為今日眾人熟悉的名字:Theodor W. Adorno。在狄奧多小的時候,他那同樣具有音樂天分的阿姨,鋼琴家 Agathe Calvelli-Adorno (1868-1935),也共同居住在他們家中。小狄奧多深深著迷於四手聯彈的鋼琴演奏。而他們家每年夏天前往 Amorbach 避暑的旅居行程,更是為其童年增添了許多歡樂。
中學時期他就讀 Kaiser-Wilhelm-Gymnasium,其時即已展露了優異的天賦。他在十七歲的時候,就以名列前茅的成績提早從中學畢業。學校課業之外的暇餘,他跟著家教老師 Bernhard Sekles 學習作曲,並且與長他十四歲的好友,Siegfried Kracauer,在星期六的午後一同研讀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後來的阿多諾十分感激這些課外的閱讀學習,稱贊它們帶給自己的幫助比任何學校老師還多。在法蘭克福大學時期,他修習了哲學、音樂學、心理學與社會學。他十分迅速地完成了他的學業,在 1924 年末他以胡塞爾為主題發表了學位論文並順利畢業。在這段時間,他結識了最重要的學術夥伴:霍克海姆與本雅明。
逗留在維也納的小插曲
阿多諾待在法蘭克福的學生時期就已經寫過些樂評。他相信自己將來會以作曲跟樂評為業。因著這個目的,他利用關係找上Alban Berg(以歌劇伍採克聞名的音樂家),在1925年一月繼續前往維也納求學。他同時也和第二維也納樂派的名家建立起了聯繫,即Anton Webern 及阿諾德·勛伯格。
他自己的音樂作品則是型塑自Berg和勛伯格的樂風。尤其是勛伯格開創的無調性音樂啟發了22歲的阿多諾在新音樂的哲學觀察之書寫,雖然他從未得到(勛伯格的)認同。在這個面向的失望促使他在以樂評為業與大學教授兼社會研究者兩者之間的權重有了增減。然而他仍持續幫前衛的Anbruch雜誌主筆。他的音樂學書寫已經可以看出他哲學上的目標。
其它在維也納這段時間接觸到並持續影響阿多諾的還包括:從Karl Kraus(德語作家、語言學大師)的理論得到語言上的表現,盧卡契的小說理論燃起了他的熱情,和在文科中學就讀時期就接觸到的的歷史學、階級意識。
在法蘭克福的中期生涯
回到法蘭克福之後,阿多諾又再經歷了另一次挫敗。他那篇有關完形心理哲學的論文〈The Concept of the Unconscious in the Transcendental Theory〉(超越理論中的潛意識概念),但在論文指導教授Hans Cornelius及他的助理霍克海姆發表關切之後,1927年發表的論文第二年就全部收回了。
他又花了3年多的時間才以〈Kierkegaard: Construction of the Aesthetic〉(祁克果:美學的建構)獲得大學教師資格,指導老師也換成了保羅·田立克。阿多諾在1931年的就職演說題目是:Current Importance of Philosophy(哲學的現實性),這也是他一生奉行的綱領。在其中他首次質疑了黑格爾的「整體性」概念,整體是虛無的(引自《最低限度的道德》),這也是他日後不變的信念。然而,他的德國籍在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就跟其他非亞利安血統的人一同被納粹吊銷了。
阿多諾的研究領域涉及心理學、哲學和音樂社會學,並由此而著名。早在1936年,他曾與 H.馬庫塞合作對家庭和權威的關係問題進行過研究,並有論著出版。這一論著為他後來進行權力人格的研究打下了基礎。在普林斯頓·拉杜克社會研究所期間,他與E.布倫斯維克、D.勒溫森和 R.K.桑福德等人協同進行了七項有關權力人格和法西斯研究。1950 年,他們合作出版了《權力主義人格》。在這部著作里,阿多諾認為權力是某些人人格成分中的核心,具有這種人格的人更多地關心權力,包括本身行使的權力和服從上司的權力。
1949 年以後,阿多諾重返法蘭克福大學任教,講授哲學和社會學。由於受到馬克思、黑格爾和弗洛伊德等著作的影響,他努力謀求實現馬克思與弗洛伊德的綜合,在哲學領域,阿多諾富有批判精神和正義感,堅決反對反有形式的“社會壓迫”,不僅是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的社會壓迫,而且包括過於嚴格和專制的教育與社會文化。為此,他與馬克斯·霍克海默合撰了《啟蒙的辯證法》一書,該書在他逝世後的1979 年被譯成英文出版。
此外,阿多諾還對音樂有濃厚興趣,曾師從 V.A.貝格,學習音樂,專攻音樂作曲。在他僑居美國期間,於1938-1941年一方面為紐約社會研究所工作,另一方面還兼任普林斯頓廣播電臺研究計劃的音樂部主任。1949年發表專著《新音樂哲學》。1952 年在回到德國後寫了一篇頗有爭議的論文,分析 R.瓦格納的作品,認為這些作品是納粹的起因。他的音樂社會學代表作《音樂社會學導論》在他去世後的1976年出版,在這部著作里,他把吉特巴舞的舞蹈形式看作是一種故意誘發的外部狂亂,抑許多青年人在其調整期間感覺到的內部狂亂。
- 奧斯維辛之後,詩已不復存在。
- 或許,才華不過是成功高尚化後的內心悲憤。
- 自由不是在黑白之間做出選擇,而是可以放棄這樣被規定好的選擇。
- 精神的真正功勞在於對物化的否定。一旦精神變成了文化財富,被用於消費,精神就必定會走向消亡。
- 藝術只有具備抵抗社會的力量時才會得以生存。
- 資本主義的大眾控制工具—廣告,剝奪了我們真實的渴望,從而賣給我們產品,讓我們物質上更貧窮,心理上更枯竭。
- 我們的真實需要被資本主義產業仔細地從我們身上屏蔽掉了,結果我們忘記了我們真正需要的,而滿足於追逐對那些對我們真正福祉毫無興趣的公司為我們製造的東西。雖然我們認為生活在一個充裕的世界,但真正讓生活更好的東西—溫柔體貼、通情達理、平和沉靜、深刻洞察—它們的供應卻極其短缺,和經濟毫不相干。
- 今天,文化與娛樂的結合不僅導致了文化的腐化,同時也不可避免會產生娛樂知識化的結果。
- 人們知道他們想要什麼,因為他們知道別人想要什麼。
- 今天,人性的墮落與社會的進步是聯繫在一起的。經濟生產力的提高,一方面為世界變得更加公正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又讓機器和掌握機器的社會集團對其他人群享有絕對的支配權。在經濟權力部門面前,個人變得一錢不值。社會對自然的暴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 其實,快樂也是一種逃避,但並非如人們認為的那樣,是對殘酷現實的逃避,而是要逃避最後一絲反抗觀念。娛樂所承諾的自由,不過是擺脫了思想和否定作用的自由。“人們究竟想要什麼?”這個問題既有些故弄玄虛,也有點恬不知恥,相對於那些具有反思能力的個人來說,這個問題針對的不過是那些沒有個性的人。
- 在文化工業中,個性就是一種幻象,這不僅是因為生產方式已經被標準化。個人只有與普遍性完全達成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才是沒有問題的。
- 在虛假社會裡,笑聲是一種疾病,它不僅與幸福作對,而且還把幸福變成了毫無價值的總體性。
- 權威一旦吞噬了人們的反抗能力,就會沖孤立無援的人們身上獲得整合的奇跡,永遠讓自己的一言一行變得溫文爾雅。
- 美學理論
- 權力主義人格:上、中、下捲,1950
- 音樂社會學導論
- 阿多諾全集:羅爾夫·泰德曼編輯,1970-1980年由休坎普·維格威公司出版,共23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