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決策模型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從60年代開始,人們對如何做出職業決策的過程和行為進行研究,希望在各種不同的因素作用下,能夠進行理性的選擇和決策。由此產生的理論主要由三種模型組成:描述型模型、診斷型模型、描述診斷混合型模型。
1、描述型模型。由泰特曼(Tiedeman)和奧哈拉(O.Harn)分別提出,基本內容是,職業生涯決策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有一系列不斷遞進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參與階段,完成探索--定型--抉擇--正式等工作,即瞭解和收集信息,確定幾種可選擇方案,並選擇其中一種,再進一步給予檢驗;第二階段是履行和調整階段,完成定向--變動--調整等幾項工作,即初步接受並履行所作的選擇,努力完成工作任務並希望得到發展,然後在這一過程,取得個人選擇和環境要求之間的平衡。
2、診斷型模型。奇蘭特(Gelatt)等人認為,應該運用科學方法進行職業生涯決策。在強調主體價值觀、期望值和客觀可能的重要性的同時,以理性的方式進行決策,經過迴圈往複,以一定的標準計算出收益和投入成本之比,最大值者即是最優方案。
3、描述診斷混合型模型。綜合以上兩種模型的特征,提出謹慎的決策者具有的七個方面的特征:
- 對各種選擇方案進行廣泛而全面的考慮;
- 審查各種方案的價值和目標;
- 認真權衡各種選擇方案的正反兩方面結果;
- 獲得相關信息;
- 吸收所有得到的新信息;
- 決策之前對選擇方案進行反覆審視;
- 為實施方案准備條件。
決策理論運用了經濟決策原理來分析和研究職業行為,為編製職業決策能力量表和電腦輔助指導提供了理論基礎。其中,理性的診斷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的障礙的思維方法,成為職業設計和職業管理良好的工作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