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財富管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私人財富管理是指以客戶為中心,設計出一套全面的財務規劃,通過向客戶提供現金、信用、保險、投資組合等一系列金融服務,對客戶的資產、負債、流動性進行管理,以滿足客戶不同階段的財務需求,幫助客戶達到降低風險、實現財富增值的目的,主要是針對高凈值客戶的定製化服務。
私人財富管理不同於資產管理,資產管理側重於對投資組合中的多類資產進行管理,是私人財富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私人財富管理不僅僅局限於資產管理,它是一種全盤性的理財規劃,除了為客戶提供高投資收益外,更重要的是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定製服務,幫助其實現投資目標和人生夢想。這些目標可以是債務重整,可以是子女教育經費,可以是購買汽車或房屋,還可以是退休以後的生活保障等。
而對於高凈值客戶的界定,不同國家、不同金融機構有不同的界定。國外主要金融機構對於高凈值客戶的界定基本是100萬美元以上,10萬至100萬美元被歸類為“富足”和“富裕”兩類人群,成為相對低端的財富客戶。2011年8月,中國銀監會在發佈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第三十一條首次對中國高凈值人群進行了法律的定義:“高資產凈值客戶是滿足下列條件之一:
(1)單筆認購理財產品不少於100萬元人民幣的自然人;
(2)認購理財產品時,個人或家庭金融凈資產總計超過100萬元人民幣,且能提供相關證明的自然人;
(3)個人收入在最近三年每年超過20萬元人民幣或者家庭合計收入在最近三年內每年超過30萬元人民幣,且能提供相關證明的自然人。”根據管理辦法,擁有100萬元的可投資資產是中國商業銀行高凈值客戶的準入門檻。[1]
私人財富管理相關理論研究[1]
私人財富管理涉及領域比較廣,與私人財富管理相關的研究文獻非常龐雜,本文主要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來對相關研究進行綜述,其理論基礎分別為資產配置理論和生命周期理論。本文的資產配置理論主要是從空間維度來研究不同投資資產間的最優配置問題,以控制風險,提高收益;而生命周期理論主要是從時間維度來研究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人們如何進行儲蓄和消費,以最大化終身效用。
(一)資產配置理論
資產配置理論是以Markowitz(1952)提出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 MPT)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是關於家庭或公司在不確定條件下配置金融資產的理論,即證券選擇理論。Markowitz將以往個別資產分析推進到資產組合分析,結合投資者對風險的態度,從而進行資產選擇分析。他分析了含有多種證券的資產組合,提出了衡量某一證券以及資產組合的收益和風險的公式和方法,即均值一方差理論。Markowitz認為,一個有效率的資產組合,須符合下列兩個條件:一是在一定的標準差下,此組合有最高的平均報酬;二是在一定的平均報酬下,此組合有最小的標準差。Markowitz關於資產組合理論的分析方法,有助於投資者選擇最佳的資產組合,使投資收益最高,或者風險最小。資產組合理論極大地促進了現代理財學的發展,在私人財富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Markowitz論證了分散化投資在資產配置中的重要性,後續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對資產配置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Brinson等(1986)論證了投資回報的貢獻主要來自投資政策—資產種類的選擇及它們的權重,而主動的投資策略—證券選擇和時機選擇對投資回報基本沒有什麼貢獻。這一研究成果對於投資組合管理而言是一個開創性事件,確立了資產配置和投資政策在資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生命周期理論
生命周期理論由Modigliani最早提出,他提出,個人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計劃他的消費和儲蓄行為的,以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實現消費的最佳配置,最大化個人終生效用。Modigliani和Blumberg(1954)的研究進一步豐富了生命周期理論,其基本想法是應用跨期分配的觀點來解釋在個人和家庭生命周期內隨著年齡的變化消費的變化。生命周期理論是財富管理的基礎理論,按照該理論可把人生分成不同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人生財務目標。
真正開始研究生命周期理論並將其運用到投資領域的是Bodie等(1992),他們構造了一個跨期消費一投資組合模型,假設個人開始具有一定數量的金融資產和人力資本,通過求解一定市場環境下的風險資產投資比例和消費數量,以最大化終生預期效用貼現值。Bodie等研究表明,個人金融資產投資在股票上的最優比例在正常情況下隨年齡增加而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