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匯購買力比價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僑匯購買力比價用於測定已定的外匯牌價是否有利於僑匯,它是建國初期制訂匯率的一項重要指標。首先統計出一個華僑眷屬五口之家在中等生活水平下每月所必需的消費品項目和數量,然後,再按香港和廣州兩地零售物價編出加權的國內、國外僑眷生活費數、再將兩地生活費指數相比乘以已定的外匯牌價。
計算方法分為兩個步驟:首先是生活費指數的計算。以一個華僑眷屬5口之家,中等生活水平為準,定出1個月在國內日常所必需的消費品種類和數量,然後再按香港和廣州兩地的零售物價編出國內外加權的生活費指數。生活費指數計算公式:
生活費指數= | 計算基期×消費量 | |
基期價格×消費量 |
則國內外僑眷生活費指數之比為:國內僑眷生活費指數/國外僑眷生活費指數
其次是僑匯購買力比價的計算:
僑匯購買力比價=(國內僑眷生活費指數/國外僑眷生活費指數)×外匯牌價
計算後所得到的比價,如果低於外匯牌價,匯價就有利於僑匯;反之就不利於僑匯。因為外匯牌價高,僑匯所能兌換的舊人民幣購買力與等值的外國貨幣在國外的購買力相比要強,這就鼓勵了僑匯事業的發展。
僑匯購買力比價實例分析[1]
例如,以1953年1月為基期,1954年1月內地僑眷生活費指數為110,香港地區生活費指數為220,外匯牌價未變,仍為1英鎊等於68,930元人民幣,則僑匯購買力比價(元),說明當時外匯牌價有利於僑匯。
- ↑ 本書編寫組.高等財經院校試用教材 外匯概論[M].中國金融出版社,1983年0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