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条件反射说)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条件反射说(theory of conditioned reflex)、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经典的条件作用说

目录

什么是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美国和西方心理学家对俄罗斯科学家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形成的学说的称呼。为了和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相区别,西方心理学家就把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形成的学说,称为经典的条件作用说。

  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是依据他所做的关于狗分泌唾液的实验得出的。早在20世纪初,巴浦洛夫在实验的基础上就提出了“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重复性的反射作用使动物的某种行为得到强化并逐步形成习惯。[1]

  具体来说,条件反射是指两样本来没有任何联系的东西,因为长期一起出现,以后,当其中一样东西出现的时候,便无可避免地联想到另外一样东西,这是有机体因信号的刺激而发生的反应。例如铃声本来不会使狗分泌唾液,但是如果在每次喂食物之前打铃,经过若干次之后,狗听到铃响就会分泌唾液,这种因铃声这个信号的刺激而发生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射,铃声叫做条件刺激。

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2]

  在19世纪末期,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这些实验很快受到全世界生物学家的注意巴甫洛夫致力于神经系统如何支配行为的工作。他通过研究狗产生唾液的种种方式揭示了一些学习行为的本质。

  巴甫洛夫注意到狗在嚼吃食物时会分泌大量的唾液,唾液分泌是一种本能的反射,巴甫洛夫还观察到,较老的狗一看到食物就淌口水,而不必尝到食物的的刺激,也就是说,视觉就可以使狗产生分泌唾液的反应。唾液通常是通过一条唾腺经过导管流入狗的口腔的,为了计量狗在实验期间分泌唾液的量,他为每一只实验的狗做了一个小手术,即改变了唾腺导管的路线,使它通到体外。这样,就可以接取和计量由导管滴出的唾液。

  待狗的手术口愈合后,巴甫洛夫便开始实验,他每次给狗吃肉的时候,狗即流口水,而且看到肉就流口水,这说明狗是健康的,具有流涎反应。此后,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肉之前总是按峰鸣器。于是,这声音就如同让狗看到肉一样,也会使他们流下口水,即使峰鸣器响过后没有食物,亦如此。

  不过,巴甫洛夫发现,他不能无休止的连续欺骗这些狗。如果峰鸣器响过后不给食物,狗对该声音的反应就会愈来愈弱,分泌的唾液一次比一次少。但是,假如不是连续数天的试验,他们还会对峰鸣器的声音作出流涎的反应,然而已经不像先前得那么多了。

  巴甫洛夫从试验中得出,几种不同的刺激都能跟峰鸣器一样起同样的反应。例如,不论是打铃还是轻微的点击,只要与食物结合起来,就会使狗“遵命”流口水。巴甫洛夫把这种本能的反应称作“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另外一个实验是,给狗喂食的同时吹哨子。重复多次以后,狗一听到哨声就分泌唾液,不过狗对各种哨声——响亮的,微弱的,高音的,低音的都起同样的反应,似乎不同的哨音在他们听起来没有什么区别。然后,实验员使用几种哨子,但是只吹一个特定的哨子才给肉吃。不久,这些狗就只对给他们带来食物的哨子声有反应了。

  巴甫洛夫称食物是无条件刺激,而铃声则是条件刺激。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无条件反射,是狗天生就有的;而狗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乃是条件反射,是根本不存在的,连续处理后才学到的。条件反射就是: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通过一个学习过程,就是把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映的刺激同时给予,是他们彼此建立其联系,即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之间的联系。

经典条件反射的研究内容

  俄国的伊万·M·谢切若夫(1829~1904)是第一位在行为研究中以严谨的实验来取代哲学遐想和偶然观察的学者。巴甫洛夫(1849~1936)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的关于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作用于感受器的外界刺激发生规律性反应的学说,也就是常说的“条件反射学说”。

  条件反射是巴甫洛夫学说的核心内容。巴甫洛夫从反射学的原则出发,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反射。他把反射区分为两大类,即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外界动因与有机体对它的回答活动之间的固定联系称之为无条件反射,它们之间的暂时联系称为条件反射,之所以叫条件反射,是由于这种反射的建立和消退是依条件为转移。

  此外,巴甫洛夫还认为,条件反射是对动物有机体的发展起作用的机制之一,个体后天获得的反射可能转化为无条件反射。

  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如果只有非条件反射是无法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的。可以设想,有机体不能只依靠食物掉入口中才引起吃食动作,更不能当身上遭受伤害时才引起防御动作。实际上,在生命活动中,单纯的非条件反射是不存在的;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所以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相比,前者的数目是无限的,后者是有限的。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还在远方的刺激物的性质,预先作出不同的反应。因此,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的相对作用在动物历史发展过程中变化着。在无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中,天生的神经活动形式比习得的神经活动形式占优势。在动物进化过程中,习得的神经活动形式的比重逐渐增大,成为主导的活动形式。而且习得的神经活动形式,条件反射也日益复杂化、完善化,成为有机体更加完善、主动地适应周围环境的工具。

  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统一,也就是有机体与生活条件的适应和平衡,是巴甫洛夫的主导思想。随着动物在进化阶梯上的上升,它所面临的生活条件日益复杂多变。条件反射可以使动物灵活准确地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环境。条件反射的信号性往往可以使有机体根据一种先兆──条件刺激物,趋向于对生活有利的条件,避开不利的条件,从而扩大对周围事物的知觉范围和活动范围。这是条件反射的重大的生物学意义。

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机制

  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条件反射的建立与中枢许多部位都有关系,其中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起着重要的作用。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

  • 第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
  • 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无条件刺激UCS,就引起唾液分泌。

  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UCR)。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一度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跟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反射。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反射。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例如,对以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狗,只给铃声,不用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是因为原先在皮质中可以产生兴奋过程的条件刺激,现在变成了引起抑制过程的刺激,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这种抑制称为消退抑制。巴甫洛夫指出,消退抑制是大脑皮质产生主动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因为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反射放置一个时期不做实验,它还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很快恢复,这说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消退发生的速度,一般是,条件反射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反射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在条件反射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例如,用500赫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在实验的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只不过它们跟500赫的音调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效应就越小。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泛化。以后,只对条件刺激(500赫的音调)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给予强化,这样泛化反应就逐渐消失。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500赫的音调)产生食物分泌条件反射,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

经典条件反射的研究意义

  巴甫洛夫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他的研究公布以后不久,一些心理学家,如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华生,开始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虽然在美国这一极端的看法后来并不普遍,但在俄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理论在心理学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占统治地位。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对研究学习的心理学家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更大。

  1919年,行为主义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J.B.沃森在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就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他从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而行为的基本构成因素就是刺激和反应。他把行为和反应分为遗传的反应和习惯的反应。他采用了条件反射的概念来说明习惯反应,认为一切复杂的习惯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他把它叫做条件反应、交替反应,并且把条件反射形成的程序和过程总称为条件作用,这就是沃森关于学习的条件作用说(Conditionning theory)。

  从此以后,特别是自巴甫洛夫于1927年发表了《条件反射》以后,条件反射的研究就在美国盛行起来,许多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都以条件反射的概念和方法来研究和说明行为的学习问题,把条件作用作为学习行为的基础。1930年以后,美国的新行为主义理论开始形成,这些新的理论的核心也是所谓的“条件作用”论。应当指出,沃森等人只是把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看成是条件反射形成的程序和过程而已,而其条件作用说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在基本理论观点上是不同的。例如,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是研究和探索高级神经活动的生理规律的,他不否认意识心理,他认为人因有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而与动物存在着本质的差别;而沃森等人则根本否认意识,把它归之于行为,他们仅仅注意肌肉和腺体的生理学而忽视大脑皮层的生理学,混淆人与动物的界限,抹煞其间的本质差别。所以,行为主义在条件作用的名称下,实际上把巴甫洛夫学说变成了行为主义的一个变种。

参考文献

  1. 张梦莹. 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 成功(教育版), 2013, 000(007):P.23-23.
  2. 胡秀红.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在射击运动中的应用[J]. 山西体育科技, 2006, 26(2):22-23.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4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咚咚咚,寒曦,nonameh,Lly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