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4个条目

系统创新思维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系统思维创新(Systematic Inventive Thinking )

目录

什么是系统思维创新

  系统创新思维是一个起源于90年代中期以色列的思维理论,该理论源自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 Altshuller)的TRIZ工程学,系统创新思维是针对创造力、创新和问题解决的实用方法,成为了著名的创新方法理论。系统创新思维方法的核心: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IPS),是由自根里奇·阿奇舒勒的TRIZ工程学演变而来,即创新解决方案的模式是大同小异的。这一理论更关注创新解决方案的共同点而非不同点,这就是系统创新思维方法的关键,SIT理论是系统创新思维理论的缩写。

系统思维创新的来源

  1.概述-创造力辩论

  系统思维创新主要处理两方面的创造力:新概念的创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 在19世纪7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学者建立了一套测试创造力的定量评判标准:具有创造力的人被定义为某个具有大量想法的人。

  短时间能产生大量想法的速率被认为是衡量创造力的指标。这一理论假设,一定量的想法的积累最终会产生高质量的想法,并基于此产生了一系列方法。其中为人所知的方法有:大脑风暴,类比法,随机刺激和横向思维

  最近的研究展示出一些不同的理论。这些研究证明问题解决者所面对的主要困难并不是去产生大量的想法,而是产生最原始的想法。之前的量变到质变理论不再具有可信性。结果发现,大量想法的产生并不一定能产生原始或者更进一步的想法,反而一些常规的想法会阻碍创造想法的产生。这些发现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认为原始而有趣的想法产生于有组织的思考和有结构的处理,而不是随意的思考。 组织性思考的其中一个特点是“低刺激”,支配大量想法。在这一理论里,原始性替代量变成为主导标准。

  组织性或结构性的想法产生理论成为系统思维创新理论的起点。

  2.TIRZ的延续

  系统思维创新是根里奇·阿奇舒勒的研究理论的延续。这位俄罗斯工程师分析了20多万种专利,发现了40多个创新原则并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称为TRIZ。 根里奇·阿奇舒勒的主要发现是创新解决方案包括消除问题的矛盾。为了获益,矛盾是一个状态里必须被改变的参数。但是改变一个参数必然会恶化另一个参数。一般的工程师在设计处理这种情况时会寻找“最合适“来妥协,这是对不同的可用输入参数的具体配置,负面最小化和利用最大化之间的一个交换

  根里奇·阿奇舒勒发现工程矛盾可以通过参与参数的类型而索引(最初有39种一般参数被定义)。

  检查大量的创新可以对每一个矛盾指定一套关于如何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迹象或策略。三种不同的迹象被用到:原则,标准和物理影响。

  一共有40种原则, 每一种可以帮助定义高水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共有70种标准,这是基于已解决方案集合之上的详细想法。一共有大约400多种物理影响,涵盖了物理,化学和几何领域,根据各种影响所带功能的索引。

  在19世纪70年代,根里奇·阿奇舒勒的学生Ginadi Filkovsky移民到以色列,并加入了特拉维夫大学,他开始教授TRIZ工程学,并将其融入到以色列和国际高科技组织的需要中来,大量重要学者参与到研究中。

  两个博士生Jacob Goldenberg和Roni Horowitz,加入了Filkovsky,开始研究发展和简化这个方法论。他们的研究工作是如今我们所见到的系统思维创新方法的基础。TRIZ 和系统思维创新的假设是一致的-一个人可以在某一领域研究已存在的创新想法,并在这些想法中识别共有的逻辑形式,将这些形式转化成一套思维工具,最后再运用思维工具产生新的创新想法。尽管拥有很多共同点, 系统思维创新 与TRIZ最大的不同点则在与实际运用上。

  3.从TRIZ到系统思维创新

  从TRIZ工程学到系统思维创新创新思维方法的演变,其动力来自于渴望创造更容易学习的方法论(即通过更少的规则和工具而实现),渴望在实际中更广泛的运用(即通过减少工程特定工具而实现),渴望在实际创新构架中保持问题解决者更紧密(即封闭世界环境原则)。

  TRIZ也偏好使用现有的资源来解决问题,但系统思维创新理论中,这一原则(使用现有资源)在方法中随处可见。在理想最终结果原则中也可以发现TRIZ(最好的系统即没有系统——阿奇舒勒)。TRIZ 和系统思维创新 在这点上最大的不同是,在系统思维创新中封闭世界环境是最重要的原则。尤其当这一模板运用到问题解决中。

  使用系统思维创新 方法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定义问题世界。一旦作出定义,问题解决者知道所有解决问题的建筑砖块就在其眼前,以问题解决的简化只需要重新构建现有目标。这加强了方法的力量和关注点。同时也将每一个实际的问题转化成谜题。

系统创新思维的五个策略

  1.减法策略

  系统创新思维认为,创新其实恰恰源于对思想的制约,而非放任。限定一个框架,然后在框架内寻找答案,比等着苹果砸中脑袋更靠谱。运用减法策略的方法是:第一,列出产品的组成部分;第二,删除其中的一种成分,最好是基础成分;第三,想象这样做的结果;第四,明确这种产品的优势和市场定位

  2.除法策略

  这是系统创新思维的底层逻辑,“用套路打破固有思维框架”之上的第二种套路,就是把产品分解成多个部分,再把这些部分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形式,根据“形式为先,功能次之”的逻辑,接着分析这种新形式带来的好处,倒推出功能。用除法策略生产灵感的套路,有五步:第一步,列出产品的组成部分;第二步,用功能型除法,物理型除法,或者保留型除法,分解产品;第三步,重新组合产品;第四步,明确产品的优势和市场定位;第五步,解决可行性问题。

  3.乘法策略

  乘法策略的核心,是分解完组件后,复制其中一个组件。用乘法策略生产灵感的套路也有五步:第一步,列出产品的组成部分;第二步,选择其中一样进行复制;第三步,重新组合产品;第四步,明确产品的优势和市场定位;第五步,解决可行性问题。其实,乘法策略,和减法策略、除法策略,基本套路是一样的。在第一步把产品分解成组件之后,第二步用这些组件生产灵感的方向略有不同。减法是删除,除法是重组,乘法是复制。

  4.任务统筹策略

  任务统筹策略,就是给框架内的某样元素,分配一个新任务,并因此创造出一个新产品(或者新服务)。任务统筹策略有三种用法:第一,赋予内部元素新任务;第二,赋予外部元素新任务;第三,让内部元素发挥外部元素的功能。

  5.属性依存策略

  给属性加上一根进度条。

系统思维创新的模板方法

  系统思维创新方法在适用到发展新产品时,通过识别以及运用一定完整定义的主题,这些主题是由对产品趋势,模式或模板的历史分析得出的。这些模板可以帮助理解和预测新产品的出现。新产品创意传统上都会包括帮助产生大量想法的方法。产生大量想法的回报远远大于所付出的成本,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这个领域的早期研究。

  事实上这个过程很容易变得复杂以及非正式,参与产生新主意的人就会去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因为他们从一个一个创新概念任务中不断进化。 另一些从识别创新模式中获得成功,这些模式是不同内容共享的,而且可以运用到一定的产品类型,或者甚至可以运用到其它产品类型。一些吸收运用认知策略的个体会希望胜过其他将每一个任务视为新的和与之前的创新想法无关的人。

  但是,即使被证明有效,这些模式也很有可能很特殊,或者很难用语言定义。因此,他们就缺少持续性和普遍性。系统思维创新创新方法建立特定理论上,这些理论认为模式是可识别,客观证实,广泛运用以及可被学习的,而且这些模式或模式可被用作可使用的工具来梳理概念化过程,使得个人变得更效率更集中。

  通常产生新产品的过程是以定义的市场需求开始的。其执行建立于直觉或市场研究、讨论小组等方法。在定义需求后,发展新产品开始强调这些需求。这个过程被称作功能决定形式,新产品的形式来自其满足的功能。这个过程有一些缺点:

  1. 大部分客户在思考不存在的需求或产品时会有困难。尤其当思考不重要的需求。举例来说:多少顾客会想到类同播放器的随身听?有多少顾客会想到使用网络沟通来代替电话功能?

  2. 找到这些真正思考新需求和新产品的客户,需要大量昂贵的调研。即使你能够成功的找到这些人,他们愿意免费分享想法的可能性也很小。

  3. 如果这些需求很清楚,而且容易被定义,很有可能你的竞争对手也已经定义,并且已经着手关注这些需求了。

  为了客服这些问题,系统思维创新方法建议从产品本身开始研究产品的发展。 在分析产品中运用系统思维工具可以帮助开发新产品或定义新需求。这些方法的优点是:

  1. 这个过程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可以在室内执行。

  2. 这个方法的运用需要很多新的想法和一个对很多潜在需求的定义。

  3. 新产品是基于旧产品的,并不需要在产品上做大的改变。

  系统思维创新创新方法中一个重要元素是个性化系统和环境变量。在定义这些变量后,参与者被要求检查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检测操作新产品潜在使用中一种或多种产品变量的影响,这种改变如何影响产品,环境和想要使用这类产品人之间的相关性。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essilco.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系统创新思维"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